

民之乐 乐矣哉
作者:苑 枫
民,即人,三人成众,人多了即称民众。普通人,邑人,役人、老百姓,社会一员,及今则谓之公民。称之人民。这称谓的变化,看似平常,实则内含着几千年的历史演化过程,不可不察呀!
有资料显示:从原始社会开始,自然人的逐步演进,在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不同社会阶段长期的演变,进入初始文明,有了结绳、甲骨——文字记载,如中华简牍。关于“民”的认知与记述也一步一步地理性化了。
有文字可查的记载:《尚书·五子之歌》第二段“皇祖有训,民可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大禹有训示,对待百姓,只可以亲近,不能够认为他们卑贱。只有百姓才是立国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这是首次将民众定位为国家根基。 由此商周初始,周公旦提出:“敬天保民”,将民意与天命相关联,奠定了民本思想的起源,强调了民意对国家政权影响的合法化,堪称中华文明的一大进步。进而历朝名家各抒己见,重视民力,民心,民权,民主,民生,民需以及民怨……

孔子《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以仁德治理国家,国君就会像北极星居在一定的位置上,而人民像众多的星辰围绕着他。这是孔子用比喻的语言将民本的认知理论纳入道德伦理范畴。《孟子四章》继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思想。孟子说: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孔子家语·六本》:“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类比君民关系。因而,《荀子·王制》明确表述,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将这个比喻提高升华到政治理论,强调民众对政权的决定性作用。唐太宗提出:“国依于民”,推动成就了“贞观之治”。使大唐一度号称盛唐。宋·朱熹认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中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主张以民为本,批判君主专制。据当时国情还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成为中华民主思想的启蒙学者。堪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
直至孙中山实行民主革命,推翻帝制。提出“天下为公”,堪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他的总理遗嘱明确提出:“联塑、联共、扶助工农”,即“三民主义”。继而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在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苦难的中华民族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诚如毛泽东主席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成为国家主人。任人宰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家做主人翁。不仅如此,毛泽东主席还历史的第一次的喊出:“人民万岁!”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确立了人民至上的崇高社会地位。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说得好:“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不愧人民心目中的“红太阳”。
迄今,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当家做主,成为国家主人,时代的主人。经历十四个“五年计划”的奋斗,脱贫,乐业,直奔小康,复兴大业,建成了全面的,全方位的,现代化的世界大国,强国。我们可以骄傲的说: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豺狼不敢虎视,虎豹不敢恶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远敌遥望而不敢东顾,近旅艳羡而求其安然。中国人民正在享受和平安康而望有凤来仪,曾经的列强正在懊悔当初的掳掠造次,而今欲求拜服而又裹足羞愧不敢多言。伟哉,中华人民共和国!骄傲,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员。
试看今日之义乌、南街村、兴十四村,尤其是淄博市人民乐在其中。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说:“亲民、务实是我们执政风格的核心。”他还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干什么的?就是为了解决老百姓吃喝拉撒的问题。”这岂不就是朴素的民生本质吗?恰如郑板桥诗《潍县署中画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我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心系民情的典范。如今的家国天下,社会和谐,万众一心。可谓民之乐,乐矣哉!
苑 枫 2025年6月30日18点30分 于晚风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