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承载着民族记忆与历史重量的日子,吉林省军休大学的庭院里阳光正好,镌刻着“致敬英雄”的石碑在光影中更显厚重。7月7日上午,《为新中国而战——东北抗日联军》系列短视频拍摄组正式入驻,一场旨在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创作之旅就此启幕。
此次活动的开展,源于吉林省委黄强书记“大讲红色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下,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主办,长春市南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长春市关爱退役军人和军属烈属协会承办。这不仅是对中央红色传统教育精神的积极践行,更是在特殊历史节点,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

上午,拍摄工作准备会议在军休大学7号楼会议室召开。长春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主要领导、主讲人孙一老师与各组负责人围坐一堂,神情庄重。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家深知,这部短视频将为长眠于白山黑水间的抗联英雄留下鲜活注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要让观众透过镜头,触摸到英雄们的温度。”会议现场,这样的话语掷地有声。为确保拍摄既精准又动人,现场成立了文艺策划组、视频拍摄组和服务保障组。策划组深耕史料,让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拍摄组扛起镜头,力求让拍摄场景“活”起来;保障组细致周全,为整个创作过程筑牢坚实后盾。三个小组各司其职,却有着共同的目标:让抗联精神通过屏幕直抵人心,让红色故事焕发出时代光芒。

提及东北抗日联军,我们脑海中会浮现出诸多震撼人心的画面:杨靖宇将军胃里的草根树皮,见证着他不屈的气节;八女投江时震彻山河的呐喊,彰显着她们的英勇无畏;密林中传递情报的“雪上飞”,展现着他们的机智果敢;零下四十度里仍紧握着步枪的冻僵的手,诉说着他们的坚定信念。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长城,用生命诠释“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铮铮铁骨。如今,我们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形式讲述他们的故事,并非为了重复苦难,而是要让更多人明白:今天的安宁祥和,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先烈用牺牲换来的。

会上,大家不仅热议拍摄细节,还对即将到来的开机仪式与上线仪式充满期待。开机,是让历史“开机”,我们将走进抗联战斗过的旧址,寻访英雄后人,让沉睡的故事重新苏醒;上线,则是让精神“上线”,当这些视频在手机屏幕上流转,那些关于坚守、牺牲与热爱的故事,将成为跨越时空的“教材”,告诉年轻人何为家国、何为担当,引导他们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在信息快速更迭的当下,短视频或许是最“轻”的载体,却能承载最“重”的历史。我们期待着,当镜头扫过抗联战士用过的步枪、穿过的补丁棉衣,当亲历者的后代含泪讲述父辈的故事,当孙一老师用深情的讲述串联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更多人会停下脚步,在15秒、1分钟的片段里,读懂“抗联精神”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勇气与坚守。
此刻,吉林省军休大学院内的老槐树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场意义非凡的创作鼓掌。让我们共同期待《为新中国而战——东北抗日联军》系列短视频的精彩呈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更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新中国而战的英雄们从未走远,他们的名字值得被反复呼唤,他们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路的光。
向东北抗日联军英雄致敬!向所有为民族独立而战的先烈致敬!
军协传媒:徐秀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