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校验编审:明雪琴
上刊诗人:三月雪 张维清(排名不分先后)
新诗部2025第7期
平凡与热爱
——纪念汪国真逝世十周年
三月雪
那个热爱生命的人,走了
穿越地平线,只留下孤独的背影
风雨兼程,日子平淡而热烈
娓娓道来,诗句率真而坚强
看得懂的哲思飞跃校园的高墙
看不懂的情愫融入将落的斜阳
以平凡字入平凡心
于最真处,时有惊雷炸响
震撼人心的并非只是口号
一如圣者,贤达语录
青春将老未老,岁月将留未留
意念钩沉,钓起多少游子的伤
就这样走下去,无所谓评价和诟病
至少要强过那些在口水里游动的灵魂
那些句子闪着光坠落于银河深处
无数人踏着星光前进
把坚实的足迹伸向远方
任汗水打湿经过冬天的行囊
这一走,便是十年
茫茫两界,山水遥迢
唯有真与善、诗与美的怀念
一河灯火,顺水漂流
春天的风唤醒关于诗与远方的记忆
归去来兮!惟诗永饗
2025.04.29
流水
张维清
它的人生,一波三折,一咏三叹
走水路,翻山越岭,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我喊它,从不回头,也从不停歇
细水长流,到底去哪
看不完人生的风雨,走不完人生的颠簸
拉纤,伏低影子,拉直了那条河
又像父亲放牧的长鞭,抽响了我的乡愁
流沙,洗不尽人间的冷暖和悲欢
淘不尽世间的苍凉和沧桑
渔船扬起帆,一支难以掌控的笔,在白花花的水页上
书写着它的春秋
渔火如一枚印章,戳在水纸上,交出自己的春光
我怕它撞碎石头,又怕它被浪拍在沙滩上
于是在河边用几粒文字做间小屋,叫它回家
走了,带走我失散多年的童心和童谣
走了,那块被流水磨得光头光脑的卵石
立着一只鸟,侧过身去,像我,眺望它的来路
山儿沟是个好地方
张维清
被两边的高山夹瘦,山儿沟像条细长的河
流淌着乡音和乡谣
炊烟,被黄昏书写的排比句
那是从半山腰摔下来的人家
狗吠,牛哞,羊咩,在这里繁衍生息
老屋,像锲在黄土高坡上的锈钉子
像一枚七倒八歪的黑纽扣
被雨洗得老旧
仿佛岁月从大地上脱落后,留下的痕疤
山路逼仄
那是用唢呐和花轿送远的初恋
那是母亲装满咛叮,背上行囊
游子远行的村口
翻过了山梁梁,越过了山沟沟
古老的信天游,走了几十年
好像你是针,路是线,你一穿一引
纳着几层大山的鞋垫
山儿沟是个好地方
居着几十户人家
都是五四年淹水,逃荒的外乡人
山儿沟很深,走了三十年的光阴
还没走出那片高梁地
现在,我从抽屉翻出那张泛黄的旧照片
几分感慨,几分感叹
喊子归
张维清
喊子归,其实喊屈原,喊沉入江底的离骚和九歌
宛如千帆过尽的龙舟,喊一个人的灵魂
雨水站在江心上喊,仿佛是从杏花村赶来的
石头站在岸边喊,浓缩成的泪,把自己跪成了哀思
拨开粽子,露出一座座江南的水乡
水草缠着汨罗江,深不可测的哀愁
一块水石做的汨罗江,刻满了夫子的忠心和忠胆
汨罗江与水,磨响了屈原骨子的疼痛
泥沙翻淘,洗不清屈子二千年的冤屈
与龙王饮酒高歌,悲泪成河
岸芷汀兰站在四面八方的水系上喊
喊痛了嗓,扯痛了肝
我站在抱石问路的村口上喊
把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喊成了子归
又把子归喊成了楚辞
知道夫子不会回来,因为他在水国里上下求索
知道那些流放的小浪子,是他彻心痛骨的呼唤
回家
张维清
清理行囊里的咛叮和祈福
错把异乡当成了故乡
再把工棚上的月亮摘下来,把嫦娥的泪装进我眼袋,泡点相思
仿佛听到云在呼唤
山沟沟里兰花花喊着我的名字
山梁梁上的红高粱,端出一壶老酒
火车切割着,放下一个个驿站
山村,坟墓,大山,灯火……一晃而过
我到村口信箱里,去掏母亲的牵念
到小路去捡父亲浑浊的眺望
一只黄狗扑面而来,摇头晃脑,把我领回了家
跟母亲修剪指甲,装满了泥巴
摸着母亲粗粝的手,仿佛摸到了那片黄土
跟父亲揉揉肩,捶捶背,胡须里长出了童话
烟斗里抖落故事
小院沸腾了,二嫂,三哥,五弟……
曾经和过往,就像纺车纺出的线,细绵,悠长
炊烟那是家,那是母亲的味道
编辑 审核:惠玲玲 明雪琴 白公平
美编:惜缘
总编 制作:瀛洲居士
刊头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朱红兵 点点 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