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漫子村的小黄姜
王晓瑜
我一直喜食辣,不喜食甜。可能辣能给柔弱的人壮胆、力气,甜让强硬的人变得温润一些吧。因了我非常喜欢吃姜,自从邂逅莱芜区苗山镇大漫子村的小姜黄以来,我更加钟爱自古以来被各路人士赞美的大名鼎鼎的姜了。
话说2025年6月29日,我跟随莱芜区散文学会采访队伍来到了苗山镇政府所在地,开过简短的会议之后,作家们开始选择所要采风的村落。可我没选,而是与作家杨春杭直接跟随在现场的大漫子村党支部书记王杰,来到了大漫子村进行了实地采访、参观及感受大漫子村在移风易俗建设中涌现出的新成果。根据村的名字,我还以为此村与其他村相比,做事儿是慢几个节拍的村呢?!
果不其然,通过采访,观看,大漫子村“名不副实”,称呼大快村才是。大漫子村经济、文化、生态、村容村貌等建设可一点儿也不慢。他们村可没有高大上的虚头巴脑的大话连篇等形式主义现象,村民人人务实能干、都在忙着奔小康。农林牧副渔工商,他们样样都想着发展。我把大块的写作任务留给了作家杨春杭,今儿个我只想书写大漫子村的小黄姜。
彼时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在书记王杰和村文书陈海玲的带领下,实地察看了村里多个亮点。当来到种姜的地盘时,我发现大漫子村的泥土,是有些特别的。黄里泛褐,疏松而不失粘性,捏一把在手里,竟有些微微的暖意。这泥土,便是小黄姜的温床了。
那一片片正在茁壮成长的绿油油的姜,在微雨中更显翠微亮绿,似含笑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
村民说,小黄姜的历史,说来也颇久远。相传自姜太公钓鱼时,便已携此物于身侧,以驱寒湿。后来姜太公封于齐,这姜种便也在此地生根发芽。年代更迭,兵燹频仍,而小黄姜却顽强地存活下来,一如大漫子村的农人,沉默而坚韧地扎根本土。
姜农们种姜,是极讲究的。先要选种,那些饱满的、芽眼突出的老姜块,才有资格被埋入土中。埋时不可太深,亦不可太浅,约莫三指深浅,恰是农人们千百次弯腰摸索出的经验。埋下后,须得覆以稻草,仿佛给初生的婴孩盖上薄被。稻草之下,姜种便开始了它那默默的不见天日的拔节生长。
小黄姜所需的水分,是极微妙的。多一分则烂,少一分则枯。大漫子村的老农们观云识天气,看地辨干湿,竟比气象台的仪器还要精准几分。他们知道何时该浇灌,浇多少,那分寸拿捏,全凭几十年与土地耳鬓厮磨得来的直觉感悟。
小黄姜对阳光的需求,必须要充足,却又不能暴烈。大慢子村好在处于鲁中山区,气候最是适宜小黄姜的生长。春夏之交,阳光温煦地抚过姜田,姜苗便一节一节地往上窜,叶子青翠欲滴,远望如绿波荡漾。那叶子底下,泥土之中,姜块时时悄悄地膨大着,积累着辛辣与温热。
书记王杰介绍,大慢子村的小黄姜所上的肥料自然是上等料,却不是什么金贵的化学药品。而只用农家肥,猪粪牛粪,发酵透了,撒在田里,竟比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他蹲下身来,高兴地望着绿亮亮的姜廓、轻轻抚摸着湿漉漉的姜土,深情地说:“这姜土是有记忆的,记得什么才是对它好的。姜土对种姜人也是有感情的,你好好呵护土壤,土壤必定给你丰厚的回报,当我们看到像黄金一样姿态各异的姜块被从地里取出时,心花怒放,土壤也仿佛笑开了颜。”
文书陈海玲接着说,是的,待到秋深,便是收获时节。村民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那金黄的小姜块便露了出来,像刚刚出生的小金娃娃,个个饱满,神气十足,散发着特有的辛香。新挖的姜,皮薄肉嫩,轻轻一掐,汁水便渗出来,沾在手上,辛香扑鼻,久久不散。
“挖姜的时候,我见过一个老农捧着一块刚出土的小黄姜,像捧着什么珍宝似的。他用那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带着些许新鲜泥土姜块凹凸不平的表面,眼里闪着光。”书记王杰望着绿油油的姜地不无感慨地说。
小黄姜家族不仅煞是可爱,而且其效用,可大了去了。驱寒暖胃,发汗解表,寻常感冒,切几片煮红糖水,趁热喝下,蒙头睡一觉,便好了大半。若是晕车晕船,含一片在口中,也能缓解几分。大漫子村的老人说,他们一辈子几乎没吃过什么药,头疼脑热,全靠这小黄姜。
如今,大漫子村的小黄姜也有了名声,远销外地甚至国外。但村里的老农们依旧按着祖辈的法子种植,不肯有半点马虎。他们说,土地不会骗人,你怎样待它,它就怎样回报你。
"这姜啊,真是有灵性的啊。"我想说。不仅小黄姜有灵性,而是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人们,把他们的灵性,都种进了土里,种进了姜的心灵里。
大漫子村的老人常说,姜是能辟邪的。这话年轻人多半不信,然而村西头的王大爷讲到。很久以前,村里有位老人一日去山中采药,不觉天色已晚。由于村内外河流多,山雾渐起,四野茫茫,竟寻不着归路。正彷徨间,忽见前方有灯火闪烁,似有人家。老人大喜,忙向灯火处行去。
走近了,却是一座孤零零的茅屋,门前挂着一盏红灯笼,在风中摇晃,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老人心中疑惑,这深山老林,何来人家?但夜色已深,只得硬着头皮上前叩门。
门"吱呀"一声开了,却不见人影。老人喊了几声,无人应答。屋内点着油灯,桌上摆着饭菜,热气腾腾,仿佛主人刚刚离去。老人腹中饥饿,又想着或许是山民好客,便坐下吃了些饭菜。
饭毕,忽觉困倦难当,倒头便睡。朦胧中,似有被什么东西压住了身子!动弹不得,老人大惊……危急关头,忽想起怀中揣着一块小黄姜,是白日里在山上挖的。他勉强伸手入怀,掏出那块姜来,在眼前晃了晃,擦了擦,咀嚼了几口后,说来也怪,他突然清醒了,看到了村里一闪一闪的灯光,他转身大步向村里走去,回头再一看时,哪有什么房屋,是一片草地。
或许姜性大热,能通神明。那些阴寒之物,最怕的就是这股热气吧。"小黄姜提神镇静,让老人从疲劳饥饿中清醒过来,找到了回家的路。
自此以后,老人身上常备一块小老黄姜。村中谁家小儿夜啼不止,把小黄姜挂在床头,果然安睡到天明。新媳妇过门,嫁妆里必要放几块小黄姜。就连建房上梁,也要在梁间暗藏姜块,保家宅平安。
小黄姜因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备受喜爱。当我亲自品尝时,发现它的美好味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浓郁辛香,风味独特。相比普通生姜,小黄姜的姜味更浓郁,辛辣感更明显,但辣中带甜,回味甘醇。尤其新鲜的小黄姜切开后,散发清新的芳香,略带柑橘或柠檬般的清新气息。
二、层次丰富的口感。新鲜小黄姜,脆嫩多汁,辛辣中带有微甜,适合切片腌制或榨汁。甚至发芽的小黄姜,发出的芽儿形状像小鸟,仿佛在展翅欲飞。掐下芽儿,清洗一下,早上放点酱油、醋、葱花及香油,一道美味的小咸菜就做好了。
三、干燥后,辛香更集中。常用于炖汤、煮茶或入药,味道醇厚温暖,暖胃驱寒。
四、烹饪后,辛辣感减弱,甜味释放,能为菜肴增添深度及美味,如黄焖鸡、姜母鸭等。
五、去腥提鲜,百搭调味。小黄姜的活性成分(如姜烯酚)能有效中和肉类、海鲜的腥味及羊汤的膻味,同时激发食材鲜味,是大漫子村炒鸡店、东南亚、云南等地菜肴的关键调料。
六、温和的“暖意”。食用后喉咙和胃部会有温和的温热感,尤其适合秋冬季节或体寒者,红糖小黄姜茶就是经典搭配。
若喜欢柔和姜味,可去皮或减少用量;若追求辛辣,连皮使用效果更佳。优质小黄姜表皮金黄、质地紧实,切开后纤维少,汁水充沛。
总之,小黄姜的味道是一种“温暖的刺激”,既能唤醒味蕾,又能融入甜咸菜肴,是厨房里的宝藏食材,是身体健康的宝贵食料。
虽炎热夏季,但有幸来到大慢子村,不虚此行,零距离接触小黄姜生产基地,我更加钟情小黄姜,亦对大慢子村产生了浓厚感情。在大慢子村走向共同富裕、移风易俗文化建设中,小黄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此,辛香可口的小黄姜也常常来到我的美好梦想中。

王晓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