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好人与坏人:官与民眼神
文|董惠安
7月2日20时,金温地方铁路公司一列货物列车在金华市东孝乡境内沪昆线东孝站与K1373次旅客列车机车发生侧面冲突,致客车机车前台车脱线。在停运的三小时中,K1373次列车内通风不畅、闷热已极,多则现场视频显示,许多乘客上衣前后被汗沁透。在其中一节车厢,许多乘客称“要闷死了”,有一名黑衣青年乘客将其中一扇车窗砸开,使得车厢内的闷热得以缓解。网络上不少人称黑衣青年是“见义勇为”,但他却被广州铁路公安局怀化公安处警察带走。在媒体的追问下,广铁警方表示,并没有对砸窗的男乘客进行拘留,仅对其批评教育后放行。
那么,受到“批评教育”的黑衣青年,算是“见义勇为”的好人,还是一个故意“破坏公物”的坏人?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当百多名旅客在停运后的高温车厢里备受煎熬,固守规章而对旅客困境无动于衷的工作人员(虽然他们也汗流浃背),算是好人?还是循规蹈矩的“老好人”?
当今科技超发达,人脸识别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在万人之中寻找犯罪嫌疑人如囊中探物。然而,好人与坏人的科学分辨依旧云遮雾罩。
小时候观看电影,面对银幕上新出现的人物形象,总爱问大人“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得到准确回答后,就按照大人的判断爱憎分明地观看电影,好人受难就掉泪,坏人受惩就欢呼。现在想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好人和坏人基本上都能从脸上看出来。更叫绝的是古典戏剧,好人、坏人从脸谱上都标注过了,奸相佞臣都是白脸,英雄好汉都是红脸或者花脸。譬如岳飞是好人,秦桧是坏人,观众只需观看舞台上的表演,该流泪时流泪,该切齿时切齿就行了。
然而,真实的历史却是严酷的。譬如岳飞,真实的历史是,当时宋高宗下令处死岳飞时,南宋举国上下都认为岳飞是“谋反”的奸贼。直到二十年后宋孝宗为岳飞昭雪正名,宋人又都才认识到岳飞是“精忠报国”的英雄,才为他建庙立碑的。还有戊戌变法时被杀的六君子,当时北京菜市口看热闹的市民又谁会说他们是为国为民的好人?直到几年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在屈辱中才有所反思地认为“错杀了谭嗣同等六人”,返京后自己带头搞“新政”,把“戊戌变法”的主张部分地付诸于行动。此后六君子的抱负才逐步被国人重新认识。
由此看来,一个真正的好人,可能在某一段历史风云中表现得“离经叛道”,“大忠似奸”;而一些真正的奸贼,却“大奸似忠”,要辨析其忠奸善恶,除了要有非凡的“火眼金睛”,还需拉开一段距离,包括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有时候盖棺也不一定能论定。
还有一种状况是,对于一个人好与坏的评判,民间与官方的标准不同,站位不同,结论也是差之千里。以唐代的宰相杨国忠(杨贵妃的哥哥)来说,长安城外的百姓早就知晓他恶贯满盈,可他在唐玄宗的眼中还是“忠诚之士”。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仓皇出逃的唐玄宗在马嵬驿站外听到一位老年乡民关于对杨国忠劣行的控诉时,才终于认清杨国忠的本来面目。
千年的历史似乎遥远了,现实性不强,那咱就说几个当今是事例。某省某市某医院,有位医生对医院给患者“过度医疗”“开大处方”等等违反医德的不法行为举报揭发,不但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严重打压,不给她安排工作,连办公室都被取消,无奈她只能在走廊里“坚守”工作岗位八百天。许多患者都称赞她是一位好医生,可是,院领导以及上级医疗主管部门,对其恨之入骨,一直不给她恢复工作;甚至被利益捆绑的一些医护人员,也没一个人替她说公道话。
再说说山西洪洞县那位有过几次犯罪记录的人被先后提拔过县城管局长、财政局长的事。几次犯罪记录足以证明他不是个好人。在这一点上民间、官方应当都有共识。然而,他还是被官方当成好人委以重任。如果说,有过流氓、抢劫等刑事犯罪记录,浪子回头、金盆洗手,后以“纯洁之身”进入领导岗位也无可非议。问题是,此人进入权力部门后,他并没有改邪归正,贪污受贿玩得更起劲儿。这让国人实在不明白,这洪洞县选择领导干部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难道洪洞县里真的就没有好人了吗?真的就选不出一个好人了吗?这也就让人真糊涂了,同样都是识人之眼,百姓和官员的眼神,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话题再回到K1373次列车内那位砸车窗为车厢内百余名乘客透气的事情上。国人和舆论都认为那位黑衣青年的砸窗举措是危机状态下的见义勇为,可是高铁方面认为是非义之勇,铁路公安认为应当批评教育并实施之。当然,高铁方面既高高在上,又有铁律一般的规定,更有充分的解释权。法规的红线不能碰,哪怕旅客闷得要死,密闭的窗户说不能砸就不能砸!
我好奇的是,铁路公安对这位黑衣青年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批评教育”?直接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没有公开,咱自然不敢妄加猜议,但网络上流传开几篇出自铁路部门秀才的作文,还有铁路部门对此事件的回应,大意是“当时车厢内的温度仅有31度”,“这位青年的砸窗举动,是一种‘情绪脱轨’。”“剥开情绪外衣,这非但不是值得欢呼的‘义举’,更是对公共安全底线的一次粗暴踩踏。所谓‘值得肯定’,实为对法律秩序与集体安危的短视、漠视。”想想看,受到如此这般的“批评教育”,一般的人会“顿悟”“升华”成为怎样优秀的人?在公众危机关头,有血性的人是该瞻前顾后,缩头隐忍,还是该挺身而出?目前没有答案。不过铁路秀才的几篇模范作文还是挺有威慑力的,网上已经有人开始反思小学课本中的《司马光砸缸》的价值了,也有人建议制定“砸缸”的规范流程了。我看到了一些所谓的规范流程,似乎都忽略了掉缸被淹的孩童的安危系数了,俨然是守护大缸人的保命秘籍了。
废话打住。咱说点正能量的话题吧。我就想,当今时代真的就没有官方和民间对某个人和事所见略同的典型事例吗?要说还真有。据悉,7月1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通报一起容错免责典型案例。2023年6月,淮安市清江浦区区管干部谢某某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在项目缺少部分技术指标的情况下容缺办理人防事项审查,违反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第十二条之规定,但鉴于该同志出于公心、为企业着想,敢于担当作为,且没有谋取任何私利。2023年9月,组织决定对其予以容错免责,并晋升为三级主任科员。
谢某某“违反相关规定”,为民办实事的举措,不仅得到民间的赞扬,也得到官方的认同。看来,官方和民间对某个人和事所见略同,并不是难事。只要权力部门和百姓心往一处想,百姓和官员对好人坏人识别的眼神,总会聚焦到一块的。
董惠安
2025.7.7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0年以来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