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聚散无常的群事 ( 随 笔 )
金 国 民
近日,我有几个微信群散伙了,有初中同学群、老年学堂葫芦丝群、短视频制作培训班群、老同事群,就好比秋日的落叶,先是三两片飘零,继而纷纷扬扬,终至于杳无踪迹,最后删除了。望着手机屏幕上那个灰色的群名,竟有些恍惚。昨日里还热闹非凡,今日便已"群散友远心难安"了。当然,因为性格使然,所以我从来都没有当过群主,也没有主动去邀人加入,都是被动地被人拉入群的。
建群之初,众人皆怀着一腔热忱。有人为利而来(群内打广告),有人为情(老同学聚会)而聚,有人为探讨交流乐技,更有人不过是图个热闹凑个数。刚开始时的聊天言语,分明还带着几分真心,几分期待。的确,老年人也该与时俱进。互联网网络时代,老友们隔着屏幕也能谈天说地,刷刷抖音短视频,分享一些娱乐段子逗逗乐。那些在群里绽放的表情包,那些互相打趣的语音消息,都是前世修来的缘分。我们像爱护自家院子里的花草一般,珍惜着这方虚拟天地里的每份情谊。然而,不过一年甚至只有几个月,"利益驱使各西东",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人,竟已"三观不致意难通"了。我想,这大约便是现代人的通病——“短平快″,聚也匆匆,散也匆匆,世事难料呀。
在名人广场散步时,曾见过一位花甲老人,对着智能手机发怔。他的手指在屏幕上踌躇不前,眼神里透着迷茫与无奈。"节奏太快了",“真的看不懂了″,他喃喃道,"我跟不上时代节奏了。"这世道变得太快,网络新词日新月异(如搞项目,现在叫赛道;眼高手低叫现代孔乙己;崩溃叫破防;便宜叫性价比;坐牢叫踩缝纫机;冤大头叫接盘侠;追求平淡叫佛系;炫耀叫凡尔赛;花心叫海王等等,不一而足…),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连年轻人都要疲于奔命,何况这些被时代列车抛下的退休老人?他们一时兴起建的群,往往不过新鲜几日便沉寂下去,大部分人都是潜水员,入了群连冒一个泡的意愿也没有,就如同他们在这个喧嚣世界中的处境一般,默默无闻,安静度日;经历不同,各有活法。缘分不强求,这是老辈人的智慧。有缘就聚,无缘则散,我是随缘分,这能理解,毕竟三餐烟火暖,四季心自清。
对此,却有人不甘心,重新建群,"求温暖"如求一根救命稻草。然而"人心变化难预料",新建的群里,旧人已非旧人,新人更不知是何等心情。利益的小舟已经载不动老年人这许多欲望,终又倾覆。于是乎,建了散,散了重建。一些老实又安事的人碍于情面,被人当篮球扔来扔去。我看那些群主们,先是满怀希望地拉人入群,继而因分配不均、话不投机而与人争执,或一二个月内竟无人冒泡也觉无趣,最后只能黯然解散。他们的热情,竟被这小小的方寸屏幕消磨殆尽了。而我的方法更简单,被人拉入群先静默一个月左右,看看对不对胃口。如果对不上,就悄悄地退出了事。
诚然,生活总是如此,给你一点甜头,又立刻泼上一盆冷水。有人怨天尤人,有人默默承受,更有人从此心灰意冷,再不问群事。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那些麻木的看客,如今不过是换了一副面孔,躲在屏幕后面继续他们的麻木罢了。
然而,在这"生活变数多磨难"的余生里,我们当真无法"重燃旧时情"了吗?倒也未必。我见过一对老友,因群散而失落,转而每周六早上相约爬香炉峰或公园里见面。他们不用手机传情,而是面对面地说话,眼对眼地笑。他们的情谊,反而因群的解散而更加深厚了。
世事固然无常,但人心未必全不可恃。或许我们该学会在虚拟世界之外,寻找真实的情感依托。毕竟,屏幕里的温暖,终究抵不过现实中的一个握手,一次对坐。你说呢?
2025.5.22.下午草,6.4.晚修改,
6.23.晚三稿于绍兴城南
作者简介:
金国民,笔名金竹,浙江绍兴人,退休公务员。 原机关捉笔人,现文学爱好者。
诗观:沉潜往复,静心悟道。用诗抒写生活,用爱照亮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