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金到吴起
文/吕恭
题记:记下一段过往,顿时心潮澎湃,缅怀党的历史,庆祝建党百年!
2006年年终,我应该算是单位里最幸运的人了,在全国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11月去了瑞金,12月又到了吴起,真可谓有始有终,非常圆满。

去瑞金是局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到中央红军的出发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其实对瑞金我早就十分向往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上小学二年级时,就学过那篇《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著名带汉语拼音的课文,虽然只有100个字,但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读来朗朗上口 ;“瑞金城外有个小村子叫沙州坝,毛主席当年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带领警卫战士和乡亲们打了一口井……”从那时起,瑞金、沙洲坝、红井这些神奇的名字,就在这个小小少年的心中扎下了根,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自身阅历的逐步丰富,瑞金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有多少次,我遐想着,什么时候,能够踏上瑞金这块发烫的红土地,身临其境地在那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
11月下旬的一天,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我终于来到了瑞金,来到了沙州坝,也看到了那口让我神往已久的“红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就树立在眼前。我用手触摸着那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课文雕塑,逐字默读,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上小学二年级的课堂上……

我的心情既凝重又开心,孩子般的跳到井台上,亲手打了一桶水,与同伴们每人喝了几口。那水既清凉,又甘醇,沁人心脾,感觉好极了。据说这口红井,先后已有600 多万人喝过它的水,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单井饮水人数最多的一口井。更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参观中央机关旧址时,我们竟然发现了“山林水利局”的办公旧址,尽管只有两间十分简陋的办公室,但却让我们这些“水利人”异常惊喜,大家争先恐后地在70多年前的苏维埃政府“水利部”前摄影留念。试想,当时的中央政府机构非常精干高效,总共只有十多个部门,还设立了专门的水利机构,可见水利这个关乎民生的行业,在当时就受到了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想着毛主席在70多年前,就身体力行地关心并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饮水困难,这对我们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睹物思人,心祭绵绵,不觉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瑞金之行,圆了我的少年梦,了却了我心中多年的一桩夙愿。也使我受到了一次十分难得的关于党的初期历史知识的珍贵教育。

而到吴起,就是个意外收获了。陕西省水利厅组织关中五市的主管局长参加对陕北片“水利振兴杯”的年终考评,我作为考评组成员参加了对榆林、延安市的检查评比,12月24日那天,我们从榆林市的靖边到了延安市西北角的吴起。吴起,真是今非昔比了。据说1992年县本级财政收入只有200多万元,而2006年就高达13亿,这是个怎样的增长比例啊?县城处处高楼栉比,车水马龙,十分热闹。热情好客的吴起水利局的同志邀请我们参观学习了“吴起长征纪念馆”。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一、三军团和党中央机关历尽磨难,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了属于陕北苏区的吴起镇。现在的长征纪念馆就是当年毛主席和部分中央领导人的驻地。那是当时一户当地绅士的院落,分南北两个院子。北院较大,住有秦邦宪、张闻天、叶剑英等领导人。南院较小,住着毛主席和警卫人员。我还在毛主席住过的窑洞前拍照留念。其实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吴起只住了11天(10月19日至30日),由于不时有宁夏、甘肃马家军骑兵的骚扰,后来中央机关为了安全,几经辗转到了瓦窑堡(现在的子长县)才基本安定下来。虽然党中央在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毕竟是红军从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以来,头一次到达了当时敌人控制较弱的我党当时仅存的红色根据地。即使当时的条件也比较差,但毕竟是到“家”了。使红军在万劫不覆之后终于有了一个从此可以休养生息得以保存火种,并最终燃遍全国的根据地。后来中国革命成功的经历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尤其是我,一月前刚去了长征的出发地瑞金,一月后又到了长征的落脚点吴起,真是感到特别幸运,由衷高兴,也感到十分圆满。
结束参观的时候,讲解员让我们在留言簿上题字。省水利厅带队领导知道我平时喜欢写作,嘱咐我一定要代表大家写几句话。恭敬不如从命,我稍作斟酌,在留言簿上工整地写上了:吴起——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中国革命的新起点。
作为一个有着44年党龄的老党员,今天,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刻感悟写出来,就是想让大家分享自己曾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从瑞金到吴起,非常幸运非常圆满,以这个朴素心愿的独特方式,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就是要在认真落实关于要学习党的历史这个重大活动中认真践行,进一步增进对党的伟大深厚历史的了解,永远听党的话,做一名符合党的要求的好党员。

作者简介:吕恭,大学中文专业毕业,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宝鸡市水利局原副局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当过农民(知青),当过工人,当过兵,人生经历丰富。1985年开始发表散文类作品,在省市以上报刊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尘封的往事》获的2011年度【小说选刊】全国征文短篇小说类一等奖。
槛外人 2025-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