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王家河记
文/侯育林
己亥之秋,八月朔之未时,余随师友一行七人,驱车前往秦岭深处王家河镇。
是日也,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师友皆兴酣。过仙游寺,上摇头坡,九曲十八弯,车盘旋而上。倏尔视野开阔,金盆水库之丽容跃入眼帘。但见波光粼粼,一碧万顷。前行至一观景平台,停车眺望,库中几座小山丘傲然矗立,似蓬莱仙境,别有情趣。
短暂逗留复前行赶路,至108国道路标三十八公里陈河旧镇,向左叉道进入王家河方向。途经引汉济渭六号隧道工程处,洞天福地,车水马龙,众皆感叹中国人民之伟大,南水北调,惠民千万,这在旧时代想都不敢想。

循溪行五六里,两岸山势渐陡,壁立千仞如斧削刀切,嶙峋怪石,巉崖危耸,奇松倒挂,溪水潺潺,如歌似啸。至东西两河交汇处,向左沿东河继续向前,行七八里,至镇政府所在地双庙子村。石桥一座通南北,停车过桥,有一处人家,有一个山民,有几株合抱粗的老核桃树,头顶:闲云漫卷千重雪;地上:碧草长铺十里滩。众喜不自胜。征得山民同意,掷核桃数枚,脚踩石砸,两手黑黄,满嘴流油,众皆如孩童般天真。正嬉闹间,忽闻铃声叮当,抬头已见牧牛人赶着五六头大黄牛,一头牛犊,后跟一黄狗从山坡上下来已至眼前。久违的味道,亲切的记忆,忙举相机抓拍。夕阳映照下斑驳的树影,天、地、人、物、一切都是那么合谐美好。山人淳朴,热情地打招呼,唤取热水,婉言谢过复前行。
路愈远,林愈密,景更幽,天愈凉。山路渐窄且急弯不断,坡亦渐陡。众皆凝神屏气,不敢言语。好在不多久,路况转好,路旁已见西安曲江捐赠的太阳能灯,垃圾箱。眼亮的车夫兄忽见路旁一野核桃树,众皆欢呼。捡拾一堆以待回家把玩。走走停停,游游荡荡,傍晚时分到得玉皇庙旁谭家。因有约,主人早已备好饭菜,刚出锅的蒸馍,门前地里自釆的西红柿和红绿辣椒伴炒,自产的土豆,土鸡蛋,稀稠正好的包谷豆糁,色香味俱全,不由人都吃的有点撑。老师带一瓶茅台,众人陪师小酌。饭毕,摆茶具上桌,茶乐声中,熏香雾里,老师侃侃而谈诗赋,是时,虽无明月当空,星亦不朗,但微凉的山风伴着溪水的欢唱,主人可爱粘人的小狗优雅静卧一旁,空旷的山家小院,依稀可见的山峦,一切都是那么宜人。夜末央,师已困,送师进屋休息,马朱二兄兴犹未尽,猜拳行令,一高一低互相唱和,余静观乐之。室外渐凉,复挪至屋内垒长城,余半通不通,凑数而已,竟玩至深夜。

黎明正酣睡,同行阿姊捶门,大呼出外吸氧晨练。急起,沿溪而行,主家小狗主动作陪带路,温顺而多情。空气清新舒适,鸟鸣于空谷,路边野花依次怒放。叫不上名字不要紧,有“识花君”帮忙,有老师解惑,边拍边学边记。山茱萸倒还认得,满山遍野,已至成熟期,晶莹剔透,如玛瑙玉石,甚是诱人。过木桥,至另一山家,同屋主攀谈,知家人已移居山外,只余他一人留守作务田地,门前空地蔬菜鲜嫩,经济林园却杂草丛生,显然一人之力太过无助。打听此地金丝猴观光地,告以研究人员已放假,猴已归山,过段时间再来或可见。返归至小桥处,河滩捡石,师幸得二奇石,细观之,遂有“揖别”,“采薇”二诗意。谭家早餐已备好,和昨晚大致相同,唯增加一树花菜,耐人咀嚼。饭毕,于院中面对满目烟岚,老师娓娓道来玉皇庙來历,四方台轶事,旧108国道当年修筑旧事,感叹当年全凭人力之艰辛,四十六烈士为路捐躯。忆往思今,天翻地覆,秦岭各沟道尽皆水泥硬化之坦途。几十年前,山民出外购物,步行翻山越岭,淌水涉涧,肩扛背负,来回五六天之艰难不复再现,来时途中沟道里村部前,现代化塑胶跑道的篮球场,每日一趟的定时班车,无不昭示着山乡巨变。继而又重温课堂学习之楹联知识,诗词炼字,半晌光阴悄悄溜走竟毫无知觉。午饭未好,临时起意,驱车往光头山漫无目的闲游。举目可见清溪绿水人家,有在门前晒五味子的,有翻地锄草的,有摘花椒的,还有专门清扫路上落叶的。逢凉亭小坐,与山民攀谈,告余此处大红袍花椒质优价廉,黄芋头干酥可口,家养黑猪做成的腊肉美味无他。同行者心动,购得山货若干,惊讶的是,可以微信付款。
下午不得不说再见,依依惜别,因山外有急事催促,俗务难推。入山虽只一日,倒也心情愉悦,见所未见、 闻所未闻,大开眼界,收获满满,相约再来。归来赋诗一首以记之:
一路欢呼入深林,幸有山家待远人。
芋椒柿面犹馔玉,鸡蛋香椿比佳珍。
宁吃野味鲜三碗,不啖腥膻荤一斤。
放眼屋前千壑秀,天翻地覆慨当今。
作者简介:侯育林,斋号归真堂,自幼喜爱书法,习书间隙,亦喜好古诗词,散文,偶有创作。现为周至作协、朗协、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理事,周至书协会员,远风诗社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