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我握着一支铅笔,在素白的纸页上轻轻落下第一个点。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铅笔痕,却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涟漪般扩散出无限可能。我喜欢用点、线、面的方式记录生活,在这个文字纵横的世界里,以画面为语言,编织独属于自己的时光故事。
点,是记忆的起点,是万千思绪汇聚的焦点。它可以是清晨露珠折射出的那道微光,也可以是街角橱窗里一盏温暖的灯。每当我的目光捕捉到那些触动内心的瞬间,笔尖便会不自觉地落下,留下一个又一个的点。这些点,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看似零散,却暗藏着独特的秩序。
漫步在古旧的巷弄里,斑驳的墙面上,一个小小的点或许代表着岁月侵蚀留下的孔洞;青石板路上,那一个个深浅不一的点,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我蹲下身,用画笔将这些点一一记录下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点的聚集,渐渐勾勒出了巷弄的轮廓,那是一段被时光尘封的记忆,在我的画纸上重新焕发生机。
线,是连接点与点之间的桥梁,是思绪流动的轨迹。它有直线的刚劲,也有曲线的柔美,或平缓,或起伏,如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交织成丰富多彩的乐章。我用线描绘街道的延伸,那笔直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远方的召唤;我用线勾勒河流的蜿蜒,那灵动的曲线展现出自然的韵律。
在海边,我坐在沙滩上,看着海浪一次次冲刷着岸边。手中的笔随着海浪的节奏游走,长长的弧线记录下浪花翻涌的瞬间,那是大海的呼吸,是生命的律动。线,不仅描绘出了物体的外形,更传递出了情感的波动。一条细线,或许是心中的一丝惆怅;一条粗线,可能是满腔的热情与奔放。
面,是点和线的归宿,是画面的主体,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是一片广阔的天空,也可以是一方小小的庭院。面的组合与碰撞,营造出了独特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通过不同的笔触和色调,我赋予每一个面独特的性格。
在描绘城市的高楼大厦时,我用规整的几何面表现出建筑的冷峻与现代感;而在绘制田园风光时,柔和的曲线面则勾勒出大地的温柔与生机。面的运用,让我的画面不再单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那些看似简单的面,实则蕴含着我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不经意间,我的画面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走过的地方。每一幅画,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每一个点、线、面的组合,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这些画作,虽然简单,却不普通。它们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复杂的技巧,却真实地记录了我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情感。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写生。那里的天空湛蓝如宝石,云朵洁白似棉花,山间的梯田层层叠叠,宛如大地的指纹。我坐在山坡上,用点描绘天上的星星,用线勾勒蜿蜒的山路,用面铺陈广阔的田野。当这幅画完成时,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宁静的午后,感受到了山风的轻抚,听到了鸟儿的欢唱。
用画说话,记录生活,是我与世界交流的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了用相机快速定格瞬间,用文字匆忙书写心情。而我,却钟情于用点、线、面慢慢勾勒生活的模样。因为在绘画的过程中,我能够静下心来,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每一笔的落下,都是一次与内心的对话;每一幅画的完成,都是对生活的一次致敬。
这些画作,是我的时光胶囊,封存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我翻开这些画作,那些曾经的场景便会一一浮现,仿佛时光倒流。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绘画元素,在我的笔下,变成了记录生活的密码,编织成了属于我的独特记忆。
生活就像一幅未完成的画卷,而我,愿以笔为舟,在点、线、面的海洋中继续漫游,用画面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记录每一个值得珍藏的瞬间。因为我知道,在这简单的绘画中,蕴含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最动人的情感。
李洪涛
2025年6月
张家口张北坝上速写




















野三坡大龙门古村速写






















艺术家艺术简介

李洪涛(又名古树),男,1969年生于山东栖霞,1989年毕业于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美术系,2004—2007进修学习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和实验艺术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中国油画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中总职工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市东城区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张家口学院美术学院外聘教授、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客座教授、齐鲁文化之星、海岳艺社社员。曾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首届中国美术创作奖金奖(合作)、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艺术齐鲁《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山东作品展》优秀创作奖等重要奖项。代表作品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季节》《渔迅》系列之三等,多件作品被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国家民族美术博物馆、平顶山美术馆、淄博易新美术馆、北京东城区档案馆、平遥古城国际油画交流中心、烟台美术博物馆等机构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