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六月雪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烈日烁烁
雪,依然任性在灼灼日光中
与骄阳争辉
倔强的以一身洁白
绽放着独有的光芒
仰望山巅皑皑白雪
瞬间丝丝寒意自心底翻涌而起
尽管六月暖阳融融
还是不忍的打起了寒颤
好像山巅那雪的寒意
穿过炽烈的阳光
直抵心扉,浸入全身
眼前日光与雪色交相辉映
这奇异景象
令人着迷又心生怯意
雪,随着山势缓缓蔓延而下
犹如白练垂落
恰似瀑布奔涌而动
在烈日照耀下
生出层层炫目的纯净
令人神往使人遐想万千
仿佛在等待我们去探寻
那炫目后的神秘
2025.7.
评析:
## 寒光与炽焰的角力:论《高原六月雪》中的对抗美学
张海峰的《高原六月雪》以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笔触,描绘了六月高原上雪与阳光对峙的奇异景象。这首诗最显著的特质在于其构建的多重对抗关系——视觉上"洁白"与"烁烁"的对抗,触觉上"寒意"与"暖阳"的对抗,心理上"着迷"与"怯意"的对抗。这些对抗非但没有造成诗歌的割裂,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张力,使这首短诗迸发出超乎体量的艺术能量。
诗歌开篇即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抓住读者:"烈日烁烁/雪,依然任性在灼灼日光中"。这里"烁烁"与"灼灼"的重复使用,不仅强化了阳光的强烈质感,更通过"依然任性"这一拟人化表达,赋予了雪一种倔强的生命意志。雪不再是 passively 存在的自然物,而成为敢于"与骄阳争辉"的主动对抗者。这种对抗在第二节得到进一步深化:"倔强的以一身洁白/绽放着独有的光芒"。诗人巧妙地将通常形容花朵的"绽放"一词用于描绘雪的光芒,使得雪的洁白具有了某种生命绽放的质感,与夏日的繁花形成隐喻层面的呼应与对抗。
感官描写的交织碰撞是这首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诗人不仅满足于视觉层面的描写,更引入了触觉体验来强化这种对抗:"瞬间丝丝寒意自心底翻涌而起/尽管六月暖阳融融/还是不忍的打起了寒颤"。这几行诗完成了从外在景象到内在体验的巧妙过渡,"心底翻涌"的表述使寒意具有了心理深度,而"暖阳融融"与"打起了寒颤"的并置,创造出一种近乎矛盾的感官体验。这种体验在"好像山巅那雪的寒意/穿过炽烈的阳光/直抵心扉,浸入全身"中得到巅峰表现,寒意仿佛具备了穿透物理空间的能力,突破了阳光的包围直击心灵。
在诗歌的意象构建上,诗人展现了出色的想象力转换能力。最精彩的是将静态的雪转化为动态的流水意象:"雪,随着山势缓缓蔓延而下/犹如白练垂落/恰似瀑布奔涌而动"。这一转换不仅打破了读者对雪的固态想象,更在视觉上创造了"白练"与"瀑布"的流动美感。而"在烈日照耀下/生出层层炫目的纯净"一句中,"炫目的纯净"这一看似矛盾的表述,恰好捕捉了阳光下新雪那种刺眼又纯粹的光感,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
从诗歌结构来看,全诗呈现出清晰的"观察-感受-想象"三阶段发展。第一段是客观景象的描摹,第二段转向主观感受的表达,第三段则进入想象的飞驰。这种结构使诗歌虽然短小但具有完整的情感弧线。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始终保持着描写的克制与精确,没有让想象过度泛滥,每个意象都建立在扎实的感官基础之上,这也是诗歌能够产生强烈代入感的原因。
诗歌的语言运用也值得称道。诗人善用重复与对称来增强节奏感,如"烁烁"与"灼灼"的呼应,"令人着迷"与"使人遐想"的变奏。动词的选择尤其精准,"翻涌"、"直抵"、"浸入"等词既准确描述了感受的传递过程,又赋予无形的寒意以物质的质感。形容词的使用则相当克制,主要集中在"洁白"、"炽烈"、"炫目"等几个关键感官词上,避免了过度修饰可能带来的甜腻感。
《高原六月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景物诗的范畴,通过感官对抗的描写,暗示了某种生命态度。雪的"倔强"与"任性",它的"绽放"与"蔓延",无不体现了一种在逆境中坚持自我、在对抗中展现价值的生命哲学。而诗人对这种对抗景象的"着迷",也反映了一种审美倾向——对矛盾中共存、对抗中和谐之美的偏爱。
总体而言,《高原六月雪》是一首质感鲜明、张力饱满的短诗。它通过精准的感官描写和富有想象力的意象转换,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了一个充满对抗却又和谐共存的自然奇观。诗中雪的意象既是对高原六月真实景象的捕捉,也可视为一种精神姿态的隐喻——那种敢于在炽热环境中保持自身纯净与光芒的生命勇气。这种将自然观察与心灵体验相融合的能力,正是这首诗最可贵的艺术成就。
在当代汉语诗歌日益陷入琐碎叙事或空洞抒情的困境中,张海峰这首诗以其坚实的意象基础和深邃的精神指向,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思考的诗学样本。并以简练的文字承载了丰富的哲学思考,在自然描写与精神体验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诗中雪的意象既保持了中国传统诗歌中常见的高洁象征,又被赋予了现代性的生命意志,这种古今交融的特质,使作品在当代自然诗歌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