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悠扬的羌笛声中认识了张骞》
作者:陈东林
少年时代的我
喜爱羌笛悠扬的声音——
悦耳动听,似来自远方的吟唱
那西域的风,吹拂着古老的乐章
引领着我,走进历史的长廊
每当我登上舞台,演奏笛子乐曲时
张骞的名字,就如同日月星辰
在我的心中闪闪发亮
两千多年前,是他——
率领百人团队,带着使命与希望
不畏艰难险阻,开启漫漫征程
勇敢地踏上那未知的外疆
茫茫戈壁,风沙漫卷如巨浪
烈日炎炎,考验着意志和胆量
豺狼虎豹,敌不过英雄的执着和坚毅
哪怕一个个倒在沙漠里、沼泽地
心中的信念,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炬
从未黯淡、从不止熄
岁月流转,路途坎坷而漫长
多少困苦,都在脚下一一丈量
穷山恶水,阻挡不了前进的方向
阴霾尘暴,隔不断美丽的曙光
归来时,一百多条鲜活的生命
仅剩下两个人孤单的身影
既是那般凄楚,却又无比刚强
历经磨难,舍弃了珠宝和金银
却带回了一支短短的羌笛
这是对美好的执着和追求
体现了人生的境界和精神的高尚
羌笛凄婉,诉说着艰难的过往
悲壮的故事,在心中久久回荡
对音乐的热爱,如火焰般滚烫
对美感的渴求,永不消亡
笛声中传递出来的乐观
犹如神灯,驱散了魑魅魍魉
即使身处绝境,一听到优美的旋律
就会热血沸腾,立马补充了动力和能量
张骞啊,你用笛声书写了绝世传奇
你的精神,永远熠熠发光
今天,我年过花甲
依然在羌笛的乐曲声中沉醉
双脚踏在汉中的大地上
感受着先人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那悠扬的笛声,穿越了时光的隧道
激励着我们,勇敢地去追随和效仿
——————————————————————————————————
《历史与文化在华清池里分流》
作者:陈东林
我看着干涸见底的华清池
似乎把曾经的历史一览无余
昔日的大唐盛世
就是在这薄雾缭绕的温泉里
悄然隐没,宛若一艘巨轮
居然栽在波澜不惊的一汪清池里
不可思议就搁浅了,翻船了
那是悄然发生的一刹那
不堪回首的一瞬间
华清池背上了盛世灾星的罪名
成了人见人怨的不祥之地
这里再无往日的繁华
只有这清泉,依旧默默地
背着时运,流向相反的远方——
人们不时地,似乎能从温泉底部
捞出一些回忆的碎片
拼凑起大唐盛世当年的辉煌
可是谁也不曾想得到
冷清了千年的华清池
忽然华丽转身
乌鸡变成了金凤凰
历史与文化在华清池里分流了——
流往皇宫深院的是一股浊流
承载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陈旧记忆
仍然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流往山间的却是一股文化清流
在骊山脚下,与大型歌舞表演《长恨歌》
无缝对接——
真实的历史已经无关紧要
浪漫的想象才能驰骋四面八方
欣赏着美轮美奂的表演
那个历史上曾经的“红颜祸水”
在七彩灯光照耀下
变成了“白雪公主”
而那个老迈昏聩的昏君
也为情痴迷,初心不改
变成了少女心仪的“白马王子”
一想到都市里红男绿女们
对感情的轻浮,对爱情的背叛
你就会在尘世的歧途里
通过文化的清流找回迷失的羔羊
历史在这里演变成了艺术
艺术又编织出了魔幻的梦想
当年公公娶儿媳的皇宫丑剧
不再是人人不耻的话题
不伦之恋的唐明皇与杨贵妃
幻化为世人心目中爱情的偶像
长生殿里的七夕之夜
令无数个少男少女如痴如狂
于是,华清池畔游人如织
再一次热闹起来了
人们不只是来追寻历史的旧迹
更是来寻觅真情,重塑文化,找回自身
格式化自己的心路历程
体验一下纯情的高尚
《溯源〈诗经〉》
作者:陈东林
在茂密的芦苇从边
我在炽热的盛夏
与千年之前的“秋水伊人”
不期而遇:她的眸子在闪光
她的舞姿在低翔
婆娑的影子在飞扬
顺着她的目光
我向前眺望——
万顷芦荡摇曳
像是古老诗篇在徜徉
千眼瀵泉涌动
生命的旋律在此起航
百种珍禽翱翔
自然的韵律频频奏响
十里荷塘盛开
如梦似幻的花海绽放
诗经的韵味,蒹葭的魂魄
在这里久久飘荡
在洽川的怀抱
我追随着《诗经》的脚步
沿着黄河的轨迹,寻觅那古老的篇章
《风》《雅》《颂》
用三种不同的节拍
合奏着不寻常的乐章——
帝喾的智慧,伊尹的忠诚,太姒的贤德
他们的故事,在《诗经》里传唱
大禹治水,达摩禅意,子夏学识
智慧的火花,在文坛上碰撞
一百七十六平方公里
是这片土地的宽广胸膛
古老莘国的遗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风,从远道的黄河吹来
带着泥沙的气息和历史的低语
让那遥远的呼唤在今天回响
雨,滴落在茂密的蒹葭里
把深情的思念和期盼
洒落在谦谦君子的心上
雷,与闪电交织在一起
把万种激情和火焰
融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经久不息地燃放
电,促进了古老脉搏的跳动
幻化成新时代的能量
把千年的积淀和万年的梦想
再一次重新释放
诗经故里,就是这样——
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也怀揣着未来的梦想
带着希望,带着信念
带着我们,更进一步走向辉煌
——————————————————————————————————
《在神话与现实的夹缝里,诞生了仓颉庙》
作者:陈东林
在采风的路上,我走进了一个
神话与现实的夹缝里——
陕西的白水县,有一片土地
静静地躺在黄土高原的怀抱中
这里,风沙与岁月交织
孕育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仓颉,那位传说中的文字之祖
他的智慧如同夜空中的北斗
引领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
他的笔下,诞生了最初的文字
那是沟通天地、记录思想的奇迹
然而,仓颉的故事
原本只是流传在民间的神话
一个关于创造与启示的美丽寓言
直到汉代的工匠们
用他们的双手和汗水
将这个神话凝固成了眼前的现实
他们建造的仓颉庙,神圣而又庄严
像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让神话与现实在这里交汇
跨越了虚幻与真实的殿堂
矗立在岁月的河流旁,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汉代的匠人,用石与木编织梦想
将神话中的智者,铸造成永恒的雕像
庙宇的屋檐下,风铃轻轻摇曳
仿佛在诉说着仓颉的故事,悠扬而绵长
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历经风雨
依然清晰可见,如同初生的朝阳
走进这座庙宇,仿佛穿越了时空的迷雾
我看见仓颉,坐在青石上
握着一枝粗糙的笔
他的眼神深邃,通向无垠的宇宙
在他的笔尖上,跳跃着文明的火花
墙壁上的壁画,描绘着古老的场景
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聆听仓颉的教诲
文字的力量,让他们的心灵得以飞翔
从此,世界不再是一片混沌的海洋
在神话与现实的夹缝里
仓颉庙静静地屹立
它不仅是对一位文字始祖的纪念
更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礼赞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穿越远古的链条
也看到了通往未来的道路
——————————————————————————————————
《司马迁——带着历史一起行走》
作者:陈东林
在韩城的上空
有一只巨大的笔在挥舞
它把中华五千年前半段的灿烂
书写在黄河的波浪里
镌刻在五岳的高峰上
踏上太史公祠的台阶
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往上行走
我不知道心中是欣慰还是悲凉
每一块石头都无比沉重
每一个脚印都布满沧桑
阵阵山风吹拂过来
一颗颗树木攒动摇曳
恰似无数鲜活的人物
正在向我们迎面走来——
从三皇五帝、秦皇汉祖
到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
还有荆轲、英布,陈胜、吴广
太史公笔下的人物,一个也没有死
因为他们已经融入了
我们民族的血液里
深深烙在民族的骨骼上
光耀千秋的《史记》
其实是一本忍辱负重的史书
它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司马迁用生命和泪水、悲愤和屈辱
打造出来、浇铸成篇的
眼前的青松翠柏,就是他的傲骨
缭绕的云烟,就是他的思绪
那座屹立在广场的巨幅雕像
就是他在历史长河里
放大了许多倍的躯体
这个伟岸的形象
定格在历史的一瞬间
表面上似乎纹丝不动
但是,他那深邃的目光
坚毅的神态,无不彰显出
内心里不断翻滚的海洋
古往今来的史学家们
只能用手中的笔,记录历史
司马迁却能带着历史
超越时空一起行走
有的人读了《史记》
感觉到它是一根巨大的鞭子
不断鞭策自己,砥砺前行
有的人读了《史记》
大汗淋漓,幡然顿悟,悔不当初
有的人读了《史记》
如芒刺背,惶惶不可终日
因为能够从这个明亮的镜子里
看到自己的归宿
照出自己的原形
《在武侯祠感受文化的震撼力》
作者:陈东林
这一天很热,我的内心更热
那是一种按纳不住的冲动
浩浩汉水,在我的心中奔流不息
诸葛亮似乎从翻滚的波涛中瞬间走出
进入汉中庄严肃穆的武侯祠
来到他当年办公的地方
羽扇纶巾,运筹帷幄
他已经超越历史的时空
成为大众仰视的一颗耀眼星星
成为一种充盈智慧的文化符号
我以前总觉得诸葛亮离我很远很远
现在却觉得他离我很近很近
此刻已经可以零距离接触了
不过,这只是一种——
文化上的接触,心灵上的碰撞
文化与历史的能量转换
把我带入了亦真亦幻的新境界
历史面对的是事实,必须严谨
文化面对的是精神,可以浪漫
人们在眉飞色舞谈论草船借箭时
没有人会考究个中的细节
能否真的经得起推敲
人们在津津乐道空城计时
也没有人会反思一下——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难道就会这么愚蠢么
当然,很少有人去怀疑——
小说里规模宏大的赤壁之战
实际上只是孙曹两军在赤壁
不期而遇的,一场小规模的
前哨战、遭遇战①
在文化与历史争奇斗艳的过程中
文化也许比历史更有魅力
对人的认知更有俘获力
文化往往会放大历史事件
给历史人物带上闪亮的光环
历史办不到的事情
文化往往能办到
在时光比拼的赛道上
有的时候,文化要比历史
走的更为久远,更加光辉灿烂
【注释①:吴鹏《关于赤壁之战的四个真相》指出:“在赤壁发生的只有一场小规模的前哨战、遭遇战”。(见《中国三峡》2020年第三期第14至21页)】
《“三让天下”兴邦国》
作者:陈东林
在渭水之滨,桥陵巍峨,历史的巨轮静静停泊
我踏着青石板,追寻着圣达贤者的足迹
心中涌动着对那位墓主人的由衷钦佩
他的故事,如同一曲悠扬的古筝,在我心头回响
桥陵的石狮,依旧凝视着千年不变的誓言
每一块石碑,都镌刻着岁月深处的秘密
我仿佛能听见:那遥远的古筝
在耳畔低语,弹奏着“三让天下”的不朽传奇
在繁华落尽的唐宫深处
有位智者——唐睿宗李旦
他的目光,穿越了千年权斗的迷雾
看到了人心的渴望,与百姓对和平安宁的祈愿
他的一生,写下了三次禅让的壮丽诗篇
第一次,他让位给母亲武则天
那不仅是一种孝顺,还是避免血腥争斗的善举
第二次,他让位给哥哥李显,
那不仅是一种兄弟情深,还是企盼家国和睦的真诚
第三次,他让位给儿子李隆基
那是一种睿智的礼让,以牺牲自己的权力
换来了光耀千秋的开元盛世
每一次让位,都是一次深思熟虑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每一次退后,都是对权力的淡然一笑
每一次落幕,都是对和谐的深情一瞥
他的礼让,避免了血流成河
避免了家国衰败与生灵涂炭
他不是在逃避,而是在寻求更大的和谐
他不是在放弃,而是在追求更高的境界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自古迄今,世人常常忙于争权夺利
却忘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大智慧
在于懂得何时应该体面地放手
站在桥陵圣地,我眺望远方
思绪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璀璨的时代
我想象着,那位帝王的身影
在朝堂之上,如何优雅地放下权杖
他的智慧,如同这桥陵的松柏
历经沧桑,依旧傲然挺立
他的谦让,如同这桥陵的流水
润物无声,滋养着万物生长
李旦的选择,是一种超脱
一种人生的大境界
他没有被权力蒙蔽双眼,
而是用一种更宽广的视野
去看待这个利益纷扰的世界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
不是那些贪恋权位的人
而是明智放手,以苍生为念,明退实进
敢于追求更大和谐、安国兴邦的谦谦君子
——————————————————————————————————
《我在唐诗路上找回青春》
作者:陈东林
踏上这一段唐诗旅程
我的每一个毛孔都在充分扩张
吸收的不是阳光和空气
而是唐诗的精髓和文化的养分
我的细胞活跃了
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满血复活了青春——
在青少年时代
我崇拜唐朝诗歌和唐朝诗人
但是在这里与他们零距离接触
景仰和崇拜变成了
身临其境的感悟和心有灵犀的贯通
漫漫潇洒的唐诗之路
由一个个光辉的名字串起
在历史的时空里不断向前延伸
他们是隐居终南山的王维
看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王昌龄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写下长恨歌的白居易
等待人面桃花的才子崔护
还有晚唐放出异彩的杜牧和李商隐
我的胃部消化力大增
不是在消化食物
而是在消化文化、消化诗句
走在唐诗编织的路段
似乎想把每一首曾经熟读的唐诗
细嚼慢咽,再来一次回味和升华
这让我感到了青春的涌动
诗意在我的脑海中萌发
诗心在大唐的芙蓉国里绽放
也许,我们永远也超越不了——
唐诗的巅峰;也许,我们
永远也写不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妙句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
在唐诗路上与王维、孟浩然并肩
与李白、杜甫一同前行
与杜牧、李商隐一起
去采摘诗国的晚霞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眼光
审视现在所处的时代
用自己的笔触书写我们的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延续前人的辉煌
铸就新的诗魂
不是吗——
我们和唐人呼吸的
是同一样的空气
头顶上共戴着
同一个太阳和同一个月亮
但是,我们写出的却是——
不一样的诗篇
不一样的文章
从而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王维属于世界》
——辋川别业纪行
作者:陈东林
眼前的辋川别业
小而又小
已经容纳不下它的主人
和四方来客
王维早已走出此地
在超越时空的国际舞台上
一代又一代,长袖挥舞,放飞梦想
作为文化意蕴的辋川别业
大而又大,大到能够
容纳无限膨胀的宇宙
人类的灵魂在里面能够自由飘荡
心灵得以宁静,境界得以升华
心之大也,大而无形,大而无象
我的文化血液里
流动着无数个王维的细胞
伴着我一起成长、一起脉动
一起跟随长江流淌到天地之外
进入“山色有无中”的化境
这种渗透,超越国度
从长江汇入大海
分流到全球的每条河流
再扶摇直上,直达银河
无论你的肤色是黑是白
也无论你的眼睛是蓝是绿
你体内的文化分子和原子
都会有王维的染色体
都少不了王维的DNA——
诗无国界,王维属于世界
————————————————————
《一团灵光笼罩了诗圣的雕像》
作者:陈东林
杜公祠里静悄悄
一团灵光神秘笼罩
那是岁月的沉淀
织成斑驳的光影
如烟似雾
在诗圣的周身环绕
灵光庄重而神圣
如真似幻,让我的念想
朦胧穿越了千年
似曾听见他在低声吟唱
那些不朽的诗句
依旧在耳边回响
这是天意呢还是巧合
想象他当年的模样
是否也如这般安详——
才华横溢,却命途多舛
让人惋惜,又让人敬仰
我轻轻走过,不敢打扰
只是默默地祈祷
愿诗圣能够安息
愿灵光能够永远闪亮
这团灵光
或许就是他的诗魂
永久守护着自己的信仰
在这古祠里默默静候
等待着后人前来探访
《汉中——风云际会的历史大舞台!》
作者:陈东林
岁月的脚步久久徘徊,
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
风云际会大舞台在此搭建,
一颗颗巨星开始闪光耀彩。
时光回溯,烽烟骤起,
楚汉争雄,惊天动地!
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希望与迷茫同在。
这里山川秀丽,沃野千里,
为英雄提供栖身之所,
为豪杰提供用武之地。
刘邦兵进汉水,韬光养晦,
秣马厉兵,等待时机。
项羽虎视眈眈,英勇无敌;
枕戈待旦,所向披靡。
智慧与勇气在这里碰撞,
谋略与力量交织成壮丽的交响。
汉中成为举足轻重的关键节点,
改变了天下的格局与历史的走向——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奇谋一出惊煞四方。
金戈铁马,突起异响,
血雨腥风,斗志昂扬。
为了霸业,为了梦想,
两虎相争,各显锋芒!
汉水悠悠,烟雨绵绵,
冬去春来,星移斗转。
汉中见证了沧桑的变迁,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都镌刻着英雄的不朽业绩。
历史的大幕虽然落下
汉中的传奇却永远流传
它昭示着后人——
在风云际会的时刻
要敢于追逐梦想,背水作战
用血与火的碰撞,实现宏图大愿
打造出新的辉煌与无尽的灿烂
《汉中,扛起了东方古国的半座大山》
作者:陈东林
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
千年的风霜与记忆
绵延的山川和悠悠的汉水
是张骞开启丝绸之路的源头
至今仍然流淌着东西文明的活水
历史的河流在这里汇聚
文化的底蕴如深潭沉积
古城墙斑驳的石缝里
藏匿着过往的辉煌与神奇
踏上青石板的小径
仿佛穿越回到那遥远的时代
烽火连天,战马嘶鸣
英雄豪杰,竞相登台
褒斜栈道,逶迤蜿曲
连接着南北的交通与命脉
行人匆匆,商贾云集
见证了汉中的繁荣与风采
古汉台巍峨耸立
凸显着刘邦的雄才大略
拜将坛上,韩信挥鞭
指点江山,英气超然
武侯祠内,香烟缭绕
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传颂千古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石门栈道,水激石鸣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摩崖石刻,字字珠玑
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定军山下,风云际会
当年两军对垒,刀剑林立
老黄忠一声怒吼
空谷传响,气势如雷
汉中啊——
你替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接续
为祖国的江山大川增添光辉
你丰厚的古迹遗存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你悠久的历史文化
是人类星空的璀璨明珠
你扛起了东方古国的半座大山
让华夏奇峰直冲云霄,令人无比震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