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长白山的雪,盖得住林海的踪迹,却盖不住英雄的名字。在杨靖宇烈士殉国八十余年后,作者循着风雪的痕迹,在白山松水间追寻那道永不弯折的身影——零下四十度的严寒里,他以树皮草根为食,以血肉之躯为盾,在绝境中留下“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呐喊,震彻山河。
文中没有刻意的悲情渲染,却让每一处细节都浸透着力量:老松树上的弹痕、陵园里常青的松柏、今日雪原上奔跑的孩童,在今昔对照中,英雄的精神如红松般扎根大地,如松涛般穿透岁月。这不仅是对一位烈士的怀念,更是对一个民族“宁为玉碎”的骨气的礼赞——当我们望着高铁穿梭林海、稻浪铺满原野,便懂得:所谓“盛世如你所愿”,正是英雄用生命守护的答案。
杨靖宇从未远去,他是长白山的一块石,是松花江的一捧水,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勇气。读罢此文,方知:真正的丰碑,从不在石碑上,而在代代相传的记忆与信念里。(376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①】
【散文】
白山松水间的丰碑
——怀念杨靖宇烈士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长白山的风,总带着松脂的清苦和冰雪的凛冽,穿过八十年的光阴,依然在耳畔呼啸。那风声里,藏着一个名字——杨靖宇。每当雪花漫过林海,我总觉得能看见他的身影:穿着磨破的棉袄,握着冰冷的步枪,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跋涉,脚印被寒风填平,又被信念重新踩出深浅。他的呼吸曾化作白雾,消散在长白山区的苍穹下,却把永不熄灭的火种,种进了每一寸被他守护过的土地。
长白山的雪,落了又化,化了又落,却总也盖不住那道穿透岁月的身影。八十余载光阴流转,杨靖宇这个名字,早已和东北的林海雪原融为一体,成为寒风中永不熄灭的火炬。
那年深冬,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冻裂了岩石,却冻不住密林里穿梭的脚步。他穿着单薄的棉衣,胃里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草根和棉絮,却依然指挥着抗联战士们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周旋。敌人说他是“铁人”,说他“不知疲倦”,可谁又知,他的血管里奔涌的是怎样滚烫的民族热血?当最后一名战士倒下,他独自倚在一棵老松树下,面对劝降的敌人,只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回答:“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句话,像一颗炸雷,在东北的雪原上炸响,也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回荡。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棵他倚靠过的松树,至今仍挺立在长白山深处,树干上斑驳的伤痕,仿佛还印着当年子弹穿过的痕迹。春风拂过,松涛阵阵,像是英雄未息的呼吸,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如今,通化的杨靖宇烈士陵园里,苍松翠柏终年常青。前来瞻仰的人们,总会在他的塑像前驻足良久。那双深邃的眼睛,依然凝视着远方,仿佛在看今日的中国——高铁穿梭于林海雪原,稻田在昔日的战场铺开金色的波浪,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笑声洒满了曾经的焦土。他未曾亲眼见过的这一切,正是他用生命守护的未来。
有人说,英雄会随着时间远去。可当长白山的雪再次飘落,当松花江的水依旧奔流,我们总会想起,在那个最黑暗的年代,有这样一位英雄,用血肉之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他化作了长白山的一块石,化作了松花江的一捧水,化作了东北大地上永不凋零的信念。
风过林梢,似有低语。那是杨靖宇在问:今日的中国,如你所愿吗?我们站在阳光下,望着这片他曾誓死守护的土地,轻声回答:是的,英雄,这盛世,如你所愿。而你的名字,将永远刻在白山松水间,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成为永不褪色的丰碑。
如今,长白山的雪依旧会覆盖山林,却再也盖不住漫山遍野的红松——它们像当年的抗联战士,笔挺地站成方阵,根须深扎在英雄曾流血的地方。陵园里的松柏常新,献花的人们会轻轻擦拭墓碑上的名字,仿佛怕惊扰了那位长眠的英雄。风过时,松涛如潮,那是大地在低语:杨靖宇从未离开。他是长白山的一块石,是松花江的一汪水,是每个中国人血脉里的勇气,在岁月深处,永远挺直着脊梁。(1087字)
【杨靖宇简介】
杨靖宇(1905-1940)是中国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人,1936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县(今靖宇县)与日寇战斗中壮烈牺牲。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158字)
共1720字 2025年7月8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