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人生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尘世再俗
总有激荡人心的刹那
嵌入灵魂深处
品不尽的岁月滋味
涌动在心泉
许是夕阳晕染山河之璀璨
或是朝辉抚醒花之娇娆
而印在心底的痕
悄悄地勾勒诗的韵脚
在跋涉的风雨中
醉了岁月研磨下的墨香
2025.7.
评析:
## 《诗与人生》:在俗世与诗意的夹缝中寻找永恒
张海峰的《诗与人生》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在世俗生活的尘埃中,那些闪耀着诗意的瞬间如何塑造我们的生命体验。这首诗虽然短小,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审美空间,将"俗世"与"诗性"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元素有机融合,展现出生活本身的辩证美学。
诗歌开篇即以惊人的坦率承认尘世的"俗",这种不回避的态度反而为后文的升华奠定了真实的基础。"尘世再俗"中的"再"字用得极为精妙,它既承认了世俗性的强大存在,又暗示了某种超越的可能性。紧接着的"激荡人心的刹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仿佛在灰暗底色上突然迸发的色彩。这种刹那与永恒的辩证关系,构成了全诗的第一个诗学支点。
诗人将这种刹那描述为"嵌入灵魂深处",一个"嵌"字赋予无形体验以物质性的质感,使得抽象的情感具有了雕塑般的立体感。而"品不尽的岁月滋味"则将时间体验转化为味觉隐喻,复合感官的交错运用拓展了诗歌的感知维度。"涌动在心泉"的意象既传统又新颖,将心脏比作泉眼,暗示诗意体验的源头性和流动性。
诗歌的第二段转入具体意象的呈现。"夕阳晕染山河之璀璨"与"朝辉抚醒花之娇娆"构成精妙的对仗,不仅时空上形成晨昏的呼应,动词"晕染"与"抚醒"也形成静与动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诗人选择的是最传统、甚至可以说最"俗套"的诗意意象——夕阳、山河、朝辉、花朵,却通过"晕染"和"抚醒"这两个富有现代感的动词赋予其新意。这种对传统意象的现代重构,展现出诗人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
全诗最精彩的诗学创造出现在"印在心底的痕/悄悄地勾勒诗的韵脚"这一意象中。将心理痕迹与诗歌形式直接关联,创造出"心灵韵脚"这一独特概念。这里的"韵脚"不再是外在的形式要求,而成为内在生命律动的外化表现。这种将诗歌形式内在化的处理,体现了现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转向。
结尾处"在跋涉的风雨中/醉了岁月研磨下的墨香"将人生历程比喻为书写过程,"跋涉"与"研磨"形成艰苦与创造的张力,"醉"字则突然将这种艰辛转化为审美愉悦。这种将生命苦难诗化的处理,既浪漫又坚韧,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乐感文化"的现代回响。
从技术层面看,这首诗语言凝练,意象转换自然,节奏控制得当。尤其是动词的运用精准而富有创造性,"嵌入"、"涌动"、"晕染"、"抚醒"、"勾勒"、"研磨"等词共同构建出一个动态的诗意世界。诗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平衡,既有古典意象的雅致,又有现代语言的活力。
若论不足之处,诗歌第二段的具体意象虽然优美,但创新性稍显不足,未能完全摆脱传统山水诗的影子。结尾"墨香"的意象也略显常见,削弱了全诗的冲击力。或许可以在保持整体风格的前提下,加入一些更具个人特色或当代特征的意象元素。
《诗与人生》最终呈现的是一种生命态度:在承认世俗性的前提下坚持诗意的捕捉与创造。它告诉我们,诗不在远方,而在我们体验世界的特殊方式中;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逃避俗世,而在于在俗世中发现那些"激荡人心的刹那",并将它们转化为灵魂的韵脚。这种既不脱离大地又仰望星空的生命姿态,或许正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启示。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