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与溶洞
陈宝明
宜兴境内历来以山多岩洞、洞多神奇而被誉为“洞天世界”,其中善卷洞是我国最早发现、最早开发、最早开放的溶洞,并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沉积。《庄子·让王》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说:‘我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要天下有什么用?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宜兴的传说称,他跑到宜兴山中溶洞来隐居,隐居的山洞就叫作了“善卷洞” ,山称之为“善卷山”。
善卷洞由上、中、下、水4个洞组成。上洞叫“云雾大场”,洞内终年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的自然恒温,冬暖夏凉,里面更充满了很多生动形象的美妙故事;中洞高广干燥,7米高的砥柱峰踞守洞门,左右两侧一对惟妙惟肖的“青狮白象”笑迎八方宾客,因名“狮象大场”。随105级盘旋而下,下洞的瀑流声阵阵回响,如风雷滚滚、金鼓齐鸣、万马奔腾、波涛汹涌,震耳欲聋。及至下洞,可见洞外瀑布飞银,悬崖绝壁上的苍松翠竹、千年古木组成一幅神秘而壮观的巨型山水画卷。水洞又称“水晶宫”,在120米的地下河中泛舟,别有一番意境。这里没有哗哗水流的喧嚣,只剩下偶尔的滴水声在湿润的空气中奏响琴弦。五色灯光晶莹璀璨,倒影泛照幽静怡然。舟过3道湾,忽见天青树碧,豁然开朗。20世纪30年代,山腹通舟的溶洞全球罕见,于是善卷洞就和法国里昂洞、比利时汉人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

善卷洞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洞以寺而闻名,寺因洞而钟灵”,很早便以“佛教溶洞”特色蜚声海内。据史料记载,南齐建元二年,崇尚佛教的齐高帝收赎祝英台故宅在宜兴善卷山创建了古刹一一善卷寺,为避东昏侯萧宝卷讳,于公元499年改“善卷”为“善权”。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寺宇在灭佛中毁废,至咸通八年(867),昭仪军节度使李蠙未第时曾就读于寺内,见善权寺被人占据甚为愤慨,因此上奏懿宗皇帝愿自出俸金赎回寺产。奏状获皇帝敕准后,李蠙出资修葺、重建善权寺。李蠙收赎重建善权寺后,善权洞就作为寺内道场归善权寺所有,洞口建有围墙,游洞须由寺僧带领。北宋崇宁(1102——1106)时,善权寺改称广教禅院。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宰相李纲出资重塑佛像,并写有《留题善卷》诗:“胜游尚尔阻跻攀,自愧闲中亦未闲。多谢幽人分笋蕨,宛同春日到云山。洞天上下烟霞里,溪水回环图画间。暂过岂能穷妙赏,结庐终欲老疏顽。”宝祐四年(1256),大学士李曾伯奏请拓修寺殿,同时请皇帝赐名。咸淳年间(1265——1274),宋度宗皇帝敕准拓修并赐“报忠寺”匾额,李曾伯撰写了《善卷禅堂记》。到明代时,复改为善卷寺。南宋至明代,善权寺几经修葺,殿宇渐见完美,金碧辉煌,题写诗词碑记者甚多。明弘治间(1488——1505),僧方策(住持方丈)将寺内保存的历代文人墨客、廷臣名士所题诗词、歌赋、碑记等辑为《善卷寺古今文录》,文渊阁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王鏊和“吴中四大家”之一的文徵明,分别为“文录”撰序。清初,顺治皇帝特召善卷寺的住持玉林禅师二次赴京,六开道场,七会说法,赐“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称号,康熙帝敕封善权寺为“东南第一祖庭大觉普济能仁道场”,驰名全国。清康熙十三年(1674),因寺僧与鲸塘陈氏发生纠纷斗殴,寺院主体殿宇被烧,仅存侧屋。民国年间,因年久失修,又遭日军占领,将寺院烧光。1942年,宜兴旅游事业开拓者储南强在善卷寺废墟上集资重建房屋36间,修复华藏门,延请上海方丈正道住持。新中国成立之初,善卷寺在破除迷信中被毁,仅存华藏门断垣。1988年,规划恢复善卷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善权寺”牌额。1992年,重建三生堂,1996年改为天王殿;2001年,在山顶重建圆通阁。
“江南多古刹,善卷号最胜”。善卷寺四周桃红柳绿,小桥流水,老树古藤,名胜古迹很多。寺侧有“英台阁”“钟鼓楼”“涌金亭”“喜雨亭”“龙眼亭”“圆通阁”“碧鲜庵”碑和“李司空山房”等遗存。
值得一提的是善卷寺经过几代僧徒结合善卷洞洞中特色建成了一座溶洞佛教寺庙。“伏虎须弥当洞口,青狮白象拥莲台”是中洞的一副对联。伏虎须弥指的是洞口巨石“砥柱峰”,其石初名“小须弥峰”,顶部置有释迦神座。据佛教资料记载,须弥为佛教最高境界,又载须弥山腹有四大天王,镇守东南西北四方,这里称小须弥山,实际上,便把砥柱峰当成了一座天王殿。四大天王隐于山腹,弥勒佛端坐山顶。中洞雄伟壮观,空阔豁达,有形似青狮和白象的巨石分列在两边,青狮、白象竟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洞有“莲花倒影”,与佛教提倡超凡脱俗、追求清净无邪的境界相契合,所以莲花的自然美便作为佛教经义的象征。十八罗汉“灵山一会”的景点亦是钟乳石滴水形成的。据统计,善卷洞内原有大大小小佛像500余尊,有的可惜在“那段特殊期间”被毁。

把一个溶洞建成一座佛教寺庙,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特定的溶洞环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条件,而佛教文化则赋予溶洞环境以灵魂与载体,从而形成具有宜兴特色溶洞与佛教文化融合的旅游资源。
善卷寺与善卷洞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地方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们不论从政治、经济、旅游、文化、历史、地质、教育、美术和宗教、信仰等,还是从科学研究洞穴物化、洞穴矿产、洞穴气象、洞穴水文、洞穴地貌、洞穴年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年著名地质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曾在此探研,成为他溶洞探索的引子。所以说,佛教与溶洞的融合是宜兴大地特有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光芒万丈。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