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润灵府,墨染人间(书山拾萃)
文/张学礼(山东广饶)
在岁月的长河里,诗词是那璀璨的星辰,亘古闪耀;是那潺潺的溪流,润泽心田。“让诗词滋润心灵,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这不仅是一句美好的期许,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邀约,引领我们步入那片诗意盎然的天地,在平仄韵律间,探寻生命的本真与美好。
诗词是心灵的避风港,承载着古人的万千思绪,也为现代人提供了情感的寄托。当我们翻开泛黄的诗卷,便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诗人同悲喜、共哀乐。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志与执着,在谗言与困境中坚守内心的正道,他的诗句如洪钟大吕,叩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懂得坚韧与坚持;李白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份狂放不羁、蔑视权贵的洒脱,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点亮了一盏追求自由与尊严的明灯。在忙碌疲惫的现代生活里,当我们被压力与焦虑裹挟,不妨沉浸于诗词之中。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展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让我们在喧嚣中寻得一片宁静,学会放慢脚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细腻愁思,也能引发我们对情感的共鸣,使我们在感受他人心绪的同时,更加珍视自己内心的每一份触动。
诗词亦是生活的调色板,为平淡的日子增添绚丽的色彩。无论是春日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机盎然,还是秋日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辽阔;无论是夏日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烈奔放,还是冬日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妙梦幻,诗词都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四季的美景凝固成永恒的画面。当我们漫步于山间小径,吟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仿佛自己也化身成了那悠然自得的隐士,与自然融为一体;当我们站在海边,念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便能深切感受到曹操当年的壮志豪情,心中也涌起一股豪迈之气。诗词让我们学会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哪怕是清晨的一缕阳光、傍晚的一抹晚霞,一句恰当的诗词,都能让平凡的景象变得富有诗意,使我们的生活充满灵动的气息。
诗词更是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精神。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源头,展现出古人对爱情的纯真向往;到唐诗的鼎盛,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各展风采,或豪放,或沉郁,或空灵,将诗歌艺术推向了巅峰;再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并存,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同的风格演绎着不同的情感与意境。诗词如同一条纽带,将古往今来的人们紧紧相连,让我们得以了解先辈们的生活、思想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诗词,我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它教会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同璀璨的明珠,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然而,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诗词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快餐式文化的盛行,让人们更倾向于碎片化的阅读和娱乐,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诗词的韵味。但诗词的魅力是永恒的,它不应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我们应当重拾诗词这一文化瑰宝,让它重新焕发生机。学校可以加强诗词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社会也可以举办各类诗词活动,如诗词朗诵会、诗词创作比赛等,营造浓厚的诗词氛围;我们每个人更要主动走进诗词的世界,将诗词融入日常生活。在闲暇时光,泡一杯清茶,翻开一本诗词集,让心灵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在与朋友交流时,引用几句诗词,增添谈话的韵味;在面对美景时,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生活充满诗意。
让诗词滋润心灵,就是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方宁静的精神家园;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就是让我们以诗意的态度,拥抱每一个日出日落,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诗词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能滋养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情感,提升我们的境界。让我们携手走进诗词的殿堂,让这古老而又鲜活的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我们的生活因诗词而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张学礼,山东东营广饶县广饶街道人。义务兵五年,中共党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海河文学社顾问、东方诗人协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研究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编辑部编委、齐鲁诗风签约诗人,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青年文学家作家协会理事、竹韵汉诗协会会员、东方诗人协会会员、东方兰亭诗社理事、东方兰亭诗社顾问,2021年诗歌被大型《民间优秀诗选》收录,荣获中国诗歌圈官网创作奖。个人著有《执韵》格律诗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