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岱岳 五首》
明 胡缵宗
帝阙红云盖 仙坛白日光
千盤惊到嵿 一曲笑临堂
倚槛尽秦越 摩崖空汉唐
恍然坐天上 神思欲飞扬
海天初纵目 八极思悠悠
太华弹丸出 扶桑勺水浮
秦松云不断 宋简玉空留
落日犹回首 黄河窈窕流
悬崖随鸟出 绝顶略云跻
俯仰乾坤小 凭陵星斗低
日峰红照海 王观碧冲霓
子夜拨琴坐 天宫动晓鸡
诸峰罗宇下 一柱立寰东
石表千丛集 天门百折通
元宵庭有月 落日袖舞风
孤峭不能寝 海云中夜红
突兀青天上 蹁跹碧海边
风高鳌欲动 云落凤初笃
历历尽齐鲁 层层入象躔
流霞传素手 醉倚五龙眠
特别声明:
(本诗由堂弟胡炯涛整理提供)
先祖胡缵宗的《登岱岳五首》
是明代泰山诗歌的典范之作,
融合了泰山的自然奇观、人文历史与诗人的精神感悟。以下结合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及历史语境进行系统解析:
一、创作背景与时空定位
1. 时间与地点:
时间:约在嘉靖十五年(1536年)至十七年(1538年)间,胡缵宗任山东巡抚期间。
地点:五首诗均以泰山(岱岳)为核心场景,涉及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标志性景观。"天门百折通"(第四首)指南天门盘道,"日峰红照海"(第三首)即日观峰日出,"玉观"指碧霞祠道教建筑。
2. 历史背景:
政治境遇:胡缵宗时任山东巡抚,以刚直著称,曾弹劾横暴的鲁王并削减其俸禄,深得民心。
文化氛围:嘉靖朝道教盛行,泰山作为帝王封禅圣地与道教神山,象征"通天之境",诗中"仙坛""天宫"等意象呼应此背景。
二、诗歌逐首解析
第一首:登临之志与天地交融
核心意象:"帝阙红云盖,仙坛白日光"——以红云帝阙、白日仙坛构建神圣空间,暗喻泰山"通天"的宗教意涵。
空间体验:"千盤惊到嵿"写十八盘险峻,"倚槛尽秦越"展现俯瞰齐鲁大地的辽阔视野。
精神升华:"恍然坐天上"呼应泰山"直通帝座"的信仰,体现诗人与天地合一的超脱感。
第二首:时空交错的怀古幽思
地理宏阔:"太华弹丸出,扶桑勺水浮"——华山如弹丸、东海似勺水,夸张手法凸显泰山雄视天下的气势。
历史纵深:"秦松云不断,宋简玉空留":
秦松:秦始皇封禅时避雨的五大夫松。
宋简:宋真宗封禅所立《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碑(今岱庙存残碑)。
批判封禅的虚妄,暗示功业不及山河永恒。
第三首:险峰之上的宇宙观照
动态攀登:"悬崖随鸟出,绝顶掠云跻"——以鸟飞、云涌衬托登顶之险。
宇宙尺度:"俯仰乾坤小,凭陵星斗低"化用杜甫"一览众山小",更强化星斗触手的奇幻感。
道教意境:"子夜拨琴坐,天宫动晓鸡"暗合泰山道教"天人感应"理念,琴声喻通神。
第四首:孤绝夜宿与自然神性
山势奇崛:"一柱立寰东"将泰山喻为撑天柱石,凸显其地理标志性。
夜境玄妙:"落日袖舞风"写山风浩荡,"海云中夜红"指云海映月光的幻景(泰山"云海玉盘"奇观)。
孤独体悟:"孤峭不能寝"折射诗人对自然神性的敬畏,暗含仕途孤高心境。
第五首:仙游意象与精神归宿
神话隐喻:"风高鳌欲动"(巨鳌载山)、"凤初笃"(凤凰来仪)融合蓬莱仙山传说。
政治象征:"历历尽齐鲁"既写实景,亦暗指巡抚职责中的疆域治理。
归隐之志:"醉倚五龙眠"以五大夫松为眠榻,表达融入自然、超脱官场的愿望。
三、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核
1. 诗风雄浑:
语言简劲如"突兀青天上,蹁跹碧海边",承袭盛唐气象,近于李杜豪放。
空间描写多维:仰观(星斗)、俯视(齐鲁)、远眺(扶桑)、近触(云霓),构建立体泰山。
2. 道禅意境:
"仙坛""天宫"等道教符号,呼应嘉靖朝崇道风气;
"醉倚五龙眠"的忘我之境,渗透庄子"物我两忘"哲学。
3. 历史批判:
对秦皇宋主的暗讽("摩崖空汉唐""宋简玉空留"),揭示封禅的虚妄,彰显文人理性精神。
四、胡缵宗与泰山的深层联结
个人际遇投射:诗中的孤峭("孤峭不能寝")与傲岸("俯仰乾坤小"),暗喻其弹劾鲁王、遭诬陷罢官的经历,泰山成为精神砥柱。
文化传承意义:
胡缵宗以封疆大吏身份题咏泰山,延续了自杜甫《望岳》以来的文人传统,其书法名作"岱宗"刻石(今存岱庙)亦为泰山人文遗产添彩。
结论:诗与山的永恒对话
这组诗既是泰山自然与人文的史诗,亦是胡缵宗个人精神的图腾:
千盤惊到嵿,一曲笑临堂——攀援的艰险与登顶的豁达,恰似其宦海沉浮;
神思欲飞扬,醉倚五龙眠——最终在泰山的怀抱中,达成天人合一的永恒安顿。
泰山之魂,由此在诗歌与历史交织中不朽。
浅谈先祖胡缵宗的《登岱岳五首》
以泰山为载体,将自然奇观与人文哲思熔铸一体,既藏个体对生命境界的参悟,亦含对时代、历史的深沉观照,其蕴含的人生哲学、社会价值及历史寄望:
一、人生哲学:在天地格局中观照自我,追求精神超越
1. 渺小与宏大的辩证
诗人笔下的泰山是“一柱立寰东”“突兀青天上”的宇宙级存在,而人置身其中,“俯仰乾坤小,凭陵星斗低”,在天地尺度下显露出个体的渺小。但这种渺小并非消极,反而催生出“恍然坐天上,神思欲飞扬”的精神跃升——人虽囿于肉身,却可借登高望远突破局限,在与天地对话中获得心灵自由。这种“以小见大”的哲思,暗合儒家“修身以配天地”、道家“与道合一”的精神追求,主张在敬畏自然中实现自我超越。
2. 动静相济的生命境界
诗中既有“千盤惊到嵿”的攀登之“动”,亦有“子夜拨琴坐,天宫动晓鸡”的静思之“定”;既有“孤峭不能寝”的执着,亦有“醉倚五龙眠”的通达。这种动静平衡,隐喻人生当兼具进取之志与澄明之心:既要如登山般砥砺前行,也要在巅峰处保持从容,于喧嚣中守得住精神家园。
二、社会价值:以“天下观”凝聚文化认同,彰显担当精神
1. “大一统”的空间象征与文化认同
泰山作为“五岳之尊”,自古是王朝祭天、凝聚正统的象征。诗中“历历尽齐鲁,层层入象躔”“倚槛尽秦越”,将地域视野扩展至“秦越”“齐鲁”乃至“八极”,打破了狭隘的地域界限,暗含对天下一统的认同。这种以泰山为中心的“宇内观”,映射出诗人对社会和谐、文化同源的价值追求——如同泰山包容“诸峰罗宇下”,社会亦需在多元中凝聚共识。
2. “经世致用”的担当意识
诗人登泰山并非单纯游赏,而是带着“摩崖空汉唐”的历史追问:历代帝王将相的功业早已随岁月流逝,唯有山川永存。这暗含对“何为不朽”的思考——相比物质功业,“宋简玉空留”的文化传承、“流霞传素手”的人文精神更具生命力。这种认知投射到社会价值中,便是倡导超越短期功利,追求经世济民的长远影响,如泰山般“石表千丛集”,以厚重根基承载时代责任。
三、历史寄望与远大希冀:借泰山永恒性,寄寓文明延续与盛世理想
1. 对历史传承的敬畏与超越
诗中“秦松云不断,宋简玉空留”“摩崖空汉唐”,既回望泰山承载的历史记忆(秦汉封禅、唐宋遗迹),又指出“空留”“空汉唐”的时间力量——王朝会更迭,功业会褪色,但泰山作为文明载体始终矗立。这种对历史的观照,寄寓着“超越朝代更迭,延续文化根脉”的希冀:愿后世能守护文明火种,如泰山般“千盤”不改,让精神遗产“云不断”。
2. 对“盛世气象”的向往
诗中“帝阙红云盖,仙坛白日光”以泰山之巅的祥瑞之景,暗喻理想中的政治清明;“黄河窈窕流”“扶桑勺水浮”则以山河安澜象征天下太平。诗人借泰山“诸峰罗宇下”的格局,寄托着对“八极思悠悠”的大同之境的向往:愿社会如泰山般稳固,如“日峰红照海”般光明,让“流霞传素手”的太平景象惠及四海。这种希冀超越了个人时代,指向一种永恒的“国泰民安”理想,与泰山作为“天下安稳”象征的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结语
五首诗以泰山为镜,照见三层境界:个体层面,追求“神思飞扬”的精神超越;社会层面,倡导“胸怀八极”的包容担当;历史层面,寄望“文明永续”的盛世理想。胡缵宗将个人情怀、时代责任与历史纵深熔铸于山水吟咏,使泰山不仅是自然之峰,更成为中国人“天人合一”“经世致用”“薪火相传”精神的象征,其哲思与希冀至今仍具文化共鸣。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风吹麦浪,一年过半。
接下来的日子,别让自己太闲,
好好努力,静待收获。
The wind blows the wheat, half of
the year. In the following days, don't let yourself too idle, hard work,
wait for the harvest.
芒种到了,仲夏夜之梦开始了,柔软的晚风,闪亮的星,雪白的栀子,金黄的杏儿,他们都在讲述着这个夏天该有的故事...
布谷远鸣叫,云雀高声唱,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今日芒种,忙有所获,不负耕耘。
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
在民间,一些地方流传着芒种日“送花神”的习俗。绚丽的夏花此时渐渐零落了,层层叠叠浓淡不一的绿色,成为芒种的主色调。人们依依不舍地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的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