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山河铸丰碑 薪火永续启新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文/杨元花
一、历史回望:十四载血火淬炼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枪声,揭开了中华民族最黑暗的一页。从东北抗联"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密林游击,到卢沟桥畔"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震天怒吼;从台儿庄巷战中敢死队员身绑集束手榴弹扑向坦克,到衡阳保卫战将士饮血止渴死守孤城47天——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抗争,用35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镌刻进民族记忆。
杨靖宇将军胃中仅存的草根棉絮,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的绝笔,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实为452人)的弹孔墙,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正如延安窑洞里的《论持久战》穿透战争迷雾,西南联大师生三千里徒步的"文军长征"延续文明火种,这场战争淬炼出的不仅是胜利,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涅槃。
二、精神解码:多维度的抗战丰碑
1. 血肉长城
重庆大轰炸中,母亲用身躯为孩子遮挡弹片的剪影;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宣言;普通农妇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义举——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印证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永恒真理。
2. 文明韧性
在战火中诞生的《黄河大合唱》如惊雷唤醒民众,徐悲鸿《愚公移山》以画笔凝聚民心,国立剧专师生在防空洞排演《屈原》——文化抗战的星火,照亮了文明存续之路。
3. 国际正义
苏联航空志愿队血洒长空,美国"飞虎队"跨越驼峰航线,德国友人拉贝建立安全区庇护25万难民——这些跨越国界的援手,构成了人类正义的同盟。
三、时代回响:从历史走向未来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哭墙上30万遇难者的名字,与芷江受降坊"和平永奠"的碑文,共同构筑民族记忆的双重维度。今日之中国,辽宁舰编队巡航曾饱受蹂躏的南海,北斗系统指引着当年驼峰航线的天空,"一带一路"连接着昔日远征军奋战过的缅北大地——这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抗战精神已升华为:
• 维和部队在非洲守护难民营的蓝色头盔
• 也门撤侨行动中飘扬的五星红旗
• 全球抗疫时"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互助
结语:永恒的警醒与前行
八十年光阴沉淀下最深刻的启示:和平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需要共同守护的文明底线。当日本右翼仍在篡改教科书,当世界局部战争硝烟未散,我们铭记历史,既为缅怀"魂魄毅兮为鬼雄"的先烈,更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使命——让抗战精神化作民族复兴的压舱石,让和平发展的薪火永续相传。
2025.7.7
作者简介:杨元花,女,1954年9月出生,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揭阳诗社社员,揭阳榕城作家协会会员,《鲁南作家》编辑部特约作家,中国诗人年度诗歌选集编辑委员会认证诗人,中华诗书画派成员。197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系,儿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医师工作已45年,2009年9月退休,退休后反聘,继续从事儿科门诊医疗工作,发表多篇专业论文,主持多项科研项目。自幼喜欢文学,从医之余,常写作,写诗,笔耕不辍,作品发表于巜普宁文艺》《乔林诗词》《群聊歌谣拾趣》《当代作家》《南疆战旗》巜中国经典乡村文学选编》《榕风,榕城作家》《诗家风采·广东诗人》《名家百科》《顶端新闻》《都市头条》等众多刊物及公众号发表。在《当代作家》2024年2期诗词歌赋大赛中荣获冠军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