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言
岁在乙巳,夏雨初歇。值此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之际,抚今追昔,感慨系之。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倭寇寻衅,烽火骤燃于卢沟桥畔;华夏奋起,血泪浸透乎禹甸山河。此役虽为局部之冲突,实启全面抗战之端绪,亦为民族觉醒之契机。
今作此赋,非独为追忆硝烟弥漫之往昔,更为铭记先烈"誓死不做亡国奴"之浩气。文中或述守军大刀寒光之凛然,或书民众毁家纾难之悲壮,或记国共合作之慷慨同仇,或叹生灵涂炭之痛彻心扉。凡此种种,皆欲以赋体"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之能,存民族集体记忆于不朽。
昔司马迁有言:"述往事,思来者。"卢沟桥上石狮犹在,永定河中逝水长流。愿后世读者观此赋时,既能感佩先辈"一寸山河一寸血"之精神,更当思今日和平发展局面来之不易。诚如结语所诫:复兴之路虽显曙光,然居安思危之钟,当与江流共永鸣焉。
七七事变赋
作者:墨染青衣
岁次丁丑,时维荷月。卢沟晓月,骤起惊雷;永定河畔,突生妖氛。倭奴以寻卒为辞,实怀蛇蝎之心;守军以寸土不让,尽显铁血之志。一桥系天下兴亡,数枪开神州浩劫。此夜之后,华夏无复宁日;斯役既开,山河始见陆沉。
忆昔扶桑小邦,久慕中原文物。遣唐使舳舻相接,鉴真师佛法东传。奈何明治维新,顿生虎狼之性;甲午一役,初露鲸吞之心。蚕食辽东,犹嫌不足;染指华北,更显贪婪。宛平城外,枪声即是信号;卢沟桥上,弹痕皆为证言。
守军二十九军,大刀寒光映月。佟麟阁誓与城存亡,赵登禹血溅南苑土。一夫振臂,万夫同仇。老翁执棍以卫闾里,稚子荷担而助军需。北平虽陷,气节不堕;天津既失,斗志愈坚。此非一地之得失,实关九州之存亡。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陕北红军,易帜为国民革命军;江南游击,转战成敌后劲旅。正面战场,百万将士浴血;敌后抗战,千里山川皆兵。淞沪会战,粉碎三月亡华梦;台儿庄捷,振奋九州抗敌心。武汉鏖兵,显持久战之智;长沙三捷,扬民族军之威。
八载烽烟,生灵涂炭。金陵城中,三十万冤魂未息;重庆防空洞,千百具饿殍犹存。细菌战祸及妇孺,三光策荼毒城乡。然民族魂魄,愈摧愈坚;家国大义,历劫弥彰。终见密苏里舰上降幡垂落,南京城中日酋递刀。
今观卢沟石狮,弹痕如星;永定河水,血色已淡。然历史记忆,岂容风化?抗战精神,更待传承。昔日"东亚病夫"之辱,化作"两弹一星"之荣;当年积贫积弱之国,已成复兴在望之邦。
赋曰:
永定河声咽,卢沟月影寒。
倭奴施诡计,壮士挽狂澜。
烽火连八载,血痕遍百城。
可怜焦土上,犹见寸心丹。
胜利花争艳,和平鸽竞翔。
复兴非易事,警钟应长鸣。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