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百年:邂逅西溪古村的流光碎影
文、图:李伦
蝉鸣聒噪的夏日,踏入东莞寮步镇西溪古村,寻一方清凉与宁静,邂逅一段被时光珍藏的故事。
西溪古村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89年)原名芦溪,因地处寒溪河西畔而更名西溪。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
2006年5月25日,西溪村明清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授予“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其建筑群包含成德堂、遐龄书室、凯廷公祠等明清时期建筑。古村落整体颇似葫芦形状,又称“中华福禄古村”,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村口的寒溪河泛着粼粼波光,古榕树虬枝拂水。明代隐士尹明翼设计的"八卦阵"格局,至今仍暗藏玄机——宽巷通车马,中巷隔烟火,窄巷通幽处,仿佛穿越回农耕文明的鼎盛时光。
鸟瞰西溪古村,古村外围呈葫芦状,稳稳当当座落于寒溪河边,古建筑多有葫芦、蝙蝠、佛手等福禄元素。古代择地立村开宅,是非常重视风水堪舆学的,尹氏先贤的智慧、葫芦(福禄)的美好寓意,让西溪古村500多年人丁兴旺,福禄绵长。
西溪古村大福楼楼顶轮廓如蝙蝠展翅,雄伟壮观又动感非凡,是中华福禄古村寄托美好意愿的一种建筑语言。
步入青石巷弄,棋盘式布局的街巷纵横交错,15条横巷与11条纵巷如叶脉般延伸,每块红砂岩石板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
木雕、石雕、砖雕,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展现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艺术的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心血。
西溪古村,有人说是广东的丽江,你认为呢?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西溪古村,既有古朴典雅的韵味,又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它像一首古老的诗,一幅淡雅的画,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一盏盏灯光亮起,为古村披上一层温暖的金色。街头巷尾,房檐墙壁……仿佛一切都在这一刻变得温柔起来。
时光在古村放慢了脚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悠悠往事。
“我欲乘风归去……”
“灯光恰似星儿落,点点幽辉满巷深。”
尹氏宗祠的灰塑麒麟栩栩如生,屋檐装饰的花鸟瑞兽历经风雨依然灵动。祠堂内"著存不忘乎心"的古训,无声诉说着尹氏家族耕读传家的历史。穿行在15座宗祠之间,檐角的铜铃随风轻响,恍若与明清举人、探花郎擦肩而过。遐龄书室的木格窗棂透进斑驳光影,让人遥想当年学子苦读的琅琅书声。
午后时光最宜寻幽访古。美邻居国潮文化馆里,莞香袅袅中欣赏非遗手作;一思花园的老茶寮内,啜饮一杯荔枝红茶,看锦鲤在放生池嬉戏。转角处的汉服工作室里,换上襦裙广袖,执一柄油纸伞走过"月醉西溪"观景台,水中倒影与岸上灯笼相映成趣,恍若《梦华录》中的繁华盛景。
全国首家邮政茶院也现身古村,茶院选址名为“觉斋公祠”的独栋别院,走进这栋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的广府院落,便觉一阵古风禅意。
暮色四合时,古村迎来最惊艳的时刻。揽月桥畔华灯初上,千盏灯笼次第亮起,湖面上画舫摇曳,灯光在水面碎成粼粼星河。夜市里艾草青团飘香,糖不甩裹着花生碎晶莹透亮,坐在乌篷船头尝一口寮步豆酱鸡,咸香滋味里满是岭南烟火气。清吧传来的民谣吉他声与古琴袅袅交织,古今时光在此刻温柔重叠。
西溪古村布局之善、灰塑之巧、石雕之精、诗画之雅、门楣之功、门托之雄,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风貌,成为岭南地区明清古村落的重要代表。
村口的"福禄葫芦"风水塘,有长约200米的昔日运香水道连接寒溪河。正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座五百年前尹氏族人开基立业的古村,既保存着明清建筑群的肌理,又生长着现代文创的活力。这场时光的穿越之旅,不仅是对历史的叩问,更是与岭南文化的深情相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