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学究语》赏析
作者:田金轩
《村学究语》作为一篇独具特色的文言文,以其深入浅出的论述、古朴平实的文风,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围绕学问、读书等核心主题展开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见解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一、思想内涵剖析
(一)对学问本质的深刻认知
文章开篇便触及学问的根本问题,强调学问并非仅仅是外在知识的堆积,而是关乎身心修养的内在成长。“学问须有自己境地,非一涉应酬,便落第二义”,这一观点鲜明地指出真正的学问应是源于自身深入思考与体悟,一旦被世俗应酬所干扰,便难以达到纯粹高深的境界。这种对学问本质的洞察,提醒着人们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要保持内心的专注与独立,不被外界的喧嚣和功利所左右。
同时,文中进一步阐述学问与身心的紧密联系,“学问以身心为权衡”,意味着学问的价值应以对自身身心的影响和塑造来衡量。这促使我们反思所学知识是否真正融入生命,是否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真正的学问应该像滋养身心的养分,使我们在为人处世、面对生活挑战时更加从容和智慧。
(二)读书方法与态度的阐述
在读书方法方面,作者提出了独到且实用的见解。“读生书如得良友,读旧书如逢故人”,形象地比喻了读新书和旧书的不同感受,也暗示了不同的读书方法。读新书时,我们如同结识新朋友,要以开放好奇的心态去探索新知识,拓宽视野;读旧书则像与老朋友重逢,需要在熟悉的内容中挖掘新的感悟,加深理解。这种对读书过程细腻的描述,引导读者根据书籍的不同性质和自身的阅读阶段,灵活运用阅读方法。
作者还强调了读书要注重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读书不必多,要知味”,“味”即书中的精髓和真谛。这提醒我们读书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书中的内容,领会其中的深刻道理。只有真正品味到书中的韵味,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
在读书态度上,倡导勤奋与坚持。“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简洁有力地表达了读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就像一日不进食会感到饥饿,一日不读书,生活也会变得空洞无物。这种对读书持续性的强调,激励人们养成每日读书的好习惯,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对品德修养与学问关系的探讨
《村学究语》深刻阐述了品德修养在学问追求中的关键作用。“学者先须收拾放心,心放则万理皆失”,“放心”指的是心思散漫、放纵。作者认为,做学问首先要收束自己的心思,保持专注和敬畏之心。如果心思浮躁、放纵,就难以真正领悟学问的真谛,一切道理都会因心不在焉而错失。这表明品德修养中的自律和专注是开启学问之门的钥匙。
同时,文中还提到“为善最乐,读书便佳”,将为善与读书相提并论,强调品德修养与学问追求相辅相成。善良的行为不仅能带来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也为学问的积累和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心境和品德基础。而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智慧和道德指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学问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道德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
二、艺术特色品鉴
(一)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
《村学究语》的语言风格简洁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以最直白的方式表达深刻的道理。例如“学以明礼,文以达意”,短短八个字,就清晰地阐述了学习和文学创作的目的。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使文章通俗易懂,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含义,同时又不失思想的深度和力度。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准地传达核心观点,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
文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如前文提到的“读生书如得良友,读旧书如逢故人”,将读新书和旧书的感受分别比作结识良友和重逢故人,让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阅读体验的特点。又如“心者,一身之主也,如树之有根,水之有源”,把心比作树的根、水的源,形象地说明了心在人身体和精神层面的主导地位,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三)严谨清晰的逻辑结构
虽然文章篇幅不长,但逻辑结构严谨清晰。从学问的本质谈起,进而论述读书的方法与态度,最后探讨品德修养与学问的关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个部分之间过渡自然,前一部分为后一部分的论述奠定基础,后一部分则是对前一部分的深化和拓展。例如,在阐述学问本质后,自然引出读书作为获取学问的重要途径,接着深入探讨读书的方法和态度;而读书的目的和意义又与品德修养紧密相连,从而将学问、读书和品德修养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使读者能够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三、现实意义审视
(一)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村学究语》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对学问本质的理解和身心修养的培养。文章强调学问要关乎身心,提醒教育者和学习者要回归教育的初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与自身成长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读书方法上,现代学生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和繁多的书籍,容易陷入盲目追求阅读数量而忽视质量的误区。文中“读书不必多,要知味”的观点,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阅读指引,教导他们学会精读、深读,注重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对个人成长的指引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村学究语》提供了实用的人生智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事务缠身,心思浮躁,难以专注于学问和自身修养。“收拾放心”的告诫提醒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专注,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文章中关于为善与读书的观点,引导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善良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不仅能让我们收获内心的快乐,还能为我们的人生道路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个人在事业和生活中的全面发展。
(三)对社会文化传承的价值
在社会文化传承方面,《村学究语》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对学问、读书和品德修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和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和文化认同至关重要。《村学究语》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能够为社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滋养,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道德风尚。
《村学究语》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一篇值得深入研读和品味的经典之作。它穿越历史的长河,为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引,让我们在追求学问和人生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反思、前行。
附:村学究语 (节选)
清·王永彬
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
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立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能知他人之是非耶?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长官。
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与其使乡党有誉言,不如令乡党无怨言;与其为子孙谋产业,不如教子孙习恒业。
多记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
陶侃运甓官斋,其精勤可企而及也;谢安围棋别墅,其镇定非学而能也。
但患我不肯济人,休患我不能济人;须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何谓享福之人,能读书者便是;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
子弟天性未漓,教易入也,则体孔子之言以劳之,勿溺爱以长其自肆之心。
先正云:“坐密室如见上帝,入公门如见贵人。”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则盛德日新;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孝行自笃。
看书须放开眼孔,做人要立定脚跟。
严近乎矜,然严是正气,矜是乖气;故持身贵严,而不可矜。
财不足为累,惟患求之不已;功不成可惧,惟须学之不止。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如无恶而致人毁。
处事宜宽平,而不可有松散之弊;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言不可尽信,必揆诸理;事未可遽行,须问诸心。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事亲以敬,一言一动,不忘父母;教子以严,一奖一惩,皆须慎重。
志欲高而心欲下,胆欲大而心欲小。
慕人善者,勿问其所以善;疾人恶者,勿问其所以恶。
富贵如约,则为清高;名利如缰,则为卑污。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宁可直而受挫,不可曲而求全。
读书有四个字最要紧,曰阙疑好问。
做人有四个字最要紧,曰务实耐久。
聪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纩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耕读何妨兼营,古人有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者矣。
身不饥寒,天未尝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居易以俟命。
用工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爱子弟,必教之以正,勿溺爱而长其恶;爱亲族,须助之以善,勿厚给而滋其非。
凡事勿徒委于人,必身体力行,方能有济;凡事不可执于己,必集思广益,乃罔后艰。
不可不存济物之心,不可不行济物之事。
责善勿过高,当思其可从;攻恶勿太严,要使其可受。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 毋苛刻以益其顽。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处世以忠厚人为法,传家得勤俭意便佳。
饱暖人所共羡,然使饮食若流,则亦能伤生;声名人所争趋,然若为善近名,则亦能丧德。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
勿谓一念可忽也,须知有因而至罚;勿谓一言可轻也,须知有积而致毁。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有过不能改,知贤不能举,甚可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