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宋春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人。师从于龙风文化发展中心龙三社总社长何淑芳老师门下,院长郭淑萍老师。爱好古诗词,作品曾发表各大诗社,收到诗友及老师的好评,本人愿与结交四海诗友,与诗词为伴,一路清欢。

《八八载山河,七七寸寸铭》
文/宋春堂
暮色漫过卢沟桥的石狮子时,风裹着永定河的水汽,正一遍遍摩挲那些深嵌岩骨的弹痕。八十又八载了,石狮的瞳仁仍凝望着1937年的夏夜——那声枪响撕开夜幕的瞬间,竟让整条河的水都凉透了,凉成千万同胞心头的冰。
这记忆该从"七七"算起。是宛平城的城墙砖,在炮火里碎成齑粉又重新垒起,每一粒尘埃都记得,是谁用身体堵住缺口,让"守土"二字比砖石更坚硬。是黄河岸边的纤夫号子,突然变成了游击队员的暗号,浑浊的浪涛里,漂过羊皮筏子载着的弹药,也漂过母亲给儿子缝的布鞋,鞋底纳着"平安"二字,针脚比壶口的漩涡更绵密。
我们数过那些年轻的年轮。十九岁的书生把眼镜片擦了又擦,在战壕里写下"愿以吾血沃中华",墨迹被雨水晕开时,像极了他未说完的牵挂。二十五岁的母亲送丈夫出征,怀里婴儿的哭声盖过了汽笛,她不知道这一别是永诀,只把"等你"绣成手帕上的栀子花,如今那方帕子陈列在纪念馆,花瓣上的褶皱,仍像当年她红着的眼眶。
八十八岁的光阴,原是由无数个"七七"叠成的。是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吆喝里,藏着当年渴望的烟火;是幼儿园窗台上的向日葵,朝着太阳的模样,多像那些举着红旗冲锋的身影。卢沟桥的石狮仍在昂首,看永定河的水奔涌向前,与黄河的浪、长江的涛汇在一起,载着万吨巨轮,载着高铁的轰鸣,载着千家万户亮着的窗——这些,都是当年他们在硝烟里,用最后一口气憧憬过的景象。
今夜的月光该分两半。一半照纪念馆里泛黄的战地日记,字里行间的热血还未凉透;一半照操场上奔跑的孩子,他们的笑声惊起檐下的风铃,清脆得像在回应八十八岁前的呐喊。我们站在他们开辟的黎明里,指尖触到的每一寸安宁,都是"七七"二字最鲜活的注脚。
这山河记得:所有在七月七日流过的泪与血,都长成了七月七日的风,吹过稻浪翻涌的田野,吹过灯火璀璨的长街,吹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轻轻提醒——有些日子,刻在骨头上,比年轮更清晰,比星辰更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