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风采人物】杨连弟·登高英雄
王长江

1919年,杨连弟出生在天津北仓镇,家庭贫寒,童年 常背着一个鱼篓,来到长满芦苇的北运河边,在浅水区的 芦苇荡里捕鱼、捞虾,让母亲拿到市场去换几斤米钱。冬 天,冰封雪冻无法捕鱼,杨连弟就跟母亲在垃圾堆里拣富 人烧剩下的煤核供家取暖。14岁那年,杨连弟站柜台当伙计, 15 岁到鞋厂当学徒。后失业,在乡间做苦工。日本 侵占天津时,又被日伪当局抓去当了电工,终日爬杆架线, 奔波劳累 ,不得温饱。后在建筑工地当架子工,风吹日晒垒台搭架,登梯爬高成为他独特的本领。
1949年 1月 ,天津解放时,杨连弟积极参加担架队,为解放军运输弹药和 粮食。同年 3 月 ,报名参加铁道兵团随部队修路架桥。 经过连续几项工程锻炼 考验,杨连弟出色的架(修 )桥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所在部队首长的认可,他 被特批正式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铁道兵战士。同年8月 ,赴豫西三门峡接受抢修陇海铁路 "中国第一高桥" 8号大桥的艰巨任务。
陇海铁路8号大桥是192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专家共同设计, 历时4年建成的。这里山势起伏、沟壑纵横, 是天然形成的峡谷要隘, 又是陇海铁路向 西北挺进必经咽喉。大桥建在悬崖峭壁上, 气势雄伟壮观。桥下有一条弯弯曲 曲的小溪流叫兴隆河,川流不息流经观音堂煤矿矿区汇入黄河。高 45米,长 172.5米的大桥遍体鳞伤, 已被炸毁成两截,拆除的钢轨散落在铁道两旁。 日本投降后 , 国民党政府试图修复, 曾聘请美国工程使节团费时两年仍未能修好。1948 年初, 国民党溃退逃窜时,他们再次对修建中大桥的 1、2、4号桥墩下部 进行破坏,且纵火烧毁所有施工辅助设施。要修复桥梁, 必须爬上桥墩, 将上面平整后再架设钢梁,但如何登上桥墩已成为难题。苏联桥梁专家斯密尔朵夫在勘察大桥后 ,对随同铁道兵一师独立桥梁团团长王万祥、一营营长潘锡旋等人说: "没有重型设备,要想修复这座大桥, 没有一两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
"西北战场急需物资,我们一天也等不起呀。"在研究讨论修复大桥方案的 会议上, 王万祥对在座的人员动情地说道, "同志们, 铁道兵团上级首长给我 们 3个月时间修复 8号大桥。现在,郑州、洛阳火车站上,急待运往西北前线 的粮食、武器、弹药堆积如山。大家要克服一切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 我们要把光荣的名字留在陇海铁路 8 号桥上! "
散会以后,受命负责抢修大桥的一连连长郭金楠立即组织各排、各班召开 "诸葛亮会" ,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郭金楠、杨连弟和技术骨干小组也在研究 8号大桥修复方案。

深夜,杨连弟独自来到桥墩下观察,借着皎白的月光,他发现2号桥墩上有两行铁夹板露在外面。每个夹板长 50多厘米,宽 6厘米,厚 1厘米多, 上下夹板之间隔3米多。他抓住最下面一个夹板登了上去,再细看,每个夹板上都有个圆孔,心里便有了底。
杨连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郭金楠和技术骨干小组, 可以用长杆绑上钩子,一节一节爬上去,搭起单面云梯,可以抵达桥墩顶部。这样就不用钢木脚手架了。郭金楠一听,激 动地汇报给团部且得到批准,遂挑出 18名战士确定为登高勇士并筹备实施。
9月 4 日 ,登高修复工程开始。杨连弟举起带钩的长杆子, 靠近桥墩,钩住 铁夹板上的孔眼,撑着杆子爬了上去。当他登到20多米高的时候,铁夹板越来 越稀, 由间隔 3米变为 5米,最长的杆子也钩不着上面的铁夹板。正当大家都 为他捏一把汗时,只见他深呼一口气,踮起脚尖,踩在仅有6厘米宽的铁夹板上, 用一只手举杆,另一只手扶着光滑的水泥桥墩壁,沉着地用杆钩准确的钩住了 上面铁夹板的孔眼。
当他就要攀到墩顶时,却被突出来的顶檐挡住了。 笔直的长杆不能拐弯, 无法钩到墩顶的铁夹板,在场的人们都屏住了呼吸。这时,他发现上面有一根 被炸断的钢轨突出在墩檐外,便解下腰间的绳子,甩上去套住钢轨,试拉了几下,便用两脚瞪着墩壁向上攀爬, 刚上了几步,就感到双手酸疼,身觉干斤重。但他咬紧牙,两只大手终于抓住钢轨,只见他翻身跃上钢轨屏住呼吸爬上了桥 墩顶部。刹那间,桥下爆发一片惊呼声和欢呼的掌声。
杨连弟登上桥墩用了4个小时,而整平桥墩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桥高,地方窄,墩顶上面只有3平方米面积,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桥底。特别是2号墩,顶面约有26方钢筋混凝土需要处理,用钢钎、铁锤等传统工具,需要2个月才能清除掉。按照要求,则必须在10天内全部铲除。杨连弟和他的战友们决定采取打斜眼、装土药, 小剂量连续爆破的方法施工。全连战士轮流登顶打眼,杨连弟只身一人专责爆破。每次放炮时,导火线点燃后不可能下来, 要到檐下的脚手架上隐蔽,仅靠一块木板做掩护。在3天的时间里,爆破了 100多次。他的耳朵被震聋了, 头震晕了也不让换人,直到整平任务全部完成。全团战士一鼓作气,奋战59个昼夜, 10月18日 ,大桥终于提前 20天胜利通车,铁道兵团一师给杨连弟评一等功, 上级还授予他 "登高英雄"光荣称号。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 ,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 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上,杨连弟荣幸地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 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作为登高英雄,杨连弟没有骄傲自满, 没有沉醉在功劳簿的光环里,而仍 然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战士, 不断努力学习 ,刻苦钻研技术,提高自己架桥 修桥实战水平。他每抢修一座大桥,把遇到和发现的不同情况与问题,如连队 战士现场抢修与外力袭扰问题、工作与吃饭问题、架桥物资短缺或局部技术问 题等等都做了详细记载,各种问题的后面都有解决方案与处理结果。

1950年11月 , 杨连弟和他的战友们在完成修建鸭绿江浮桥后 ,顶着寒风冒着大雪,赴朝鲜抢修美机炸毁的 大桥。一次,在帮助四连抢修沸流 江大桥时, 由于美机白天轰炸,夜 里抢修大桥进度缓慢。杨连弟仔细 观察记录敌机空袭的规律,发现可 趁空袭的间隙,抓紧时间抢修比摸 黑干一夜的效率高,便采取 "猫戏耗子" 的办法, 竟然在白天架桥。 工程进展明显地加快了,沸流江大桥提前3天修复,江岸上堆积的粮食、弹药等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没有登天之梯, 只有血肉之躯、钢铁意志;没有渡河船只, 只有爱国主义 精神、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一根杠子,一把榔头,一把钳子,为祖国、为胜利、为理想,筑起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完成了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杨连弟参加抢修大桥还没喘口气,上级决定再修建一座低矮的便桥,必须 10天内完成。杨连弟所在的二班承担了最难挖土的一个地段。只见他挥动着手 中的大镐头,销头落在冻土上, 连一个鸡蛋坑都刨不下,挖了一夜,人均完成 还不到一立方米。面对效率低下的情况,有人提出用炸药爆破。杨连弟说, 前 线将士缺少弹药, 我们不能因修桥浪费,把节省的弹药送到前线,让战友们狠 狠打击敌人。
办法总比困难多。杨连弟面对 "邦邦硬"的冻土, 摸索出一套攻克冻土的 办法,就是顺着一个方向往下挖到不冻土的地方再扩大面积, 然后上面用铁锤砸,大块冻土被取掉,这叫 "掏心取皮法! "有的战士叫它 "神仙洞" 大法。这个 "巧干"方法不但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节省了大量时间。原本需要耗时10 天的任务7天就完成了,杨连弟所在的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他被提拔为副班长。
1951年3月 ,杨连弟火线上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月 ,他所在的连队 从东线的安州经汉蒲转入西线抢修被美军野蛮轰炸的龙津江大桥,江岸边,连 长李春胃焦急地不停踱步。一排长跑上前去报告: "连长, 三公里以内找遍了, 没有木料。"李春胃停下脚步, 发火了: "没有木料怎么架桥? 给我去找,继续 找! "杨连弟在旁边自言自语地说: "美帝飞机把树林都炸秃了,上哪儿找木 料? "他转身朝江中望去,突然,眼睛一亮, 高兴地喊道, "连长,有办法了。"
原来江中被炸坏的桥上,有残留的桥梁枕木。杨连弟说: "我上去,把枕木弄下来。"说完,快速脱下衣服 "扑通"跳进江里,朝江中的桥墩游去。这时, 又一批敌机偷袭来轰炸。杨连弟不顾一切, 冒着敌机扫射的危险,顺着被炸毁悬 空的半截单钢轨,手脚并用爬上17米高的下行线桥墩顶, 一口气取下40多根枕木,解决了工程的急切需求。
1951年7月 ,朝鲜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据史料记载,冲毁与冲塌 的桥梁是同期敌机炸毁量的 2.58倍,导致军需物资运输中断,给铁道兵部队抢修和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敌人 "趁水打劫",变本加厉,集中对未被冲毁的铁路重点目标进行 "滚动式" "地毯式"无间隙轰炸。铁路、桥梁成为战争的焦点、战火的前沿、焦灼的战场。
有一天,上级命令连队朝清川江大桥转移。到达江边,洪水肆虐, 几干根枕木搭成的桥墩被冲得无踪无影,庞大的钢梁也被激流卷走。 江北有92车物资不能运到前线,志愿军铁道兵团司令部要求80天内修复大桥,使大桥通车。
清川江大桥没有完全炸毁,破坏严重的主要是三号桥墩, 距离江岸边40多米远。杨连弟和战友马德友4次下水勘察江中地势。全连战士两天一夜奋战, 刚刚用700多根枕木搭好的三号桥墩再次被洪水冲垮,连重达30多吨的钢梁也被冲出1000多米。
几天过去了,大桥修复一点进展都没有。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杨连弟提出利用空油桶连接搭建 "浮桥" 的建议被采纳,师团首长亲临现场督战。杨连弟和几名战友冒着倾盆大雨将浮桥放到江心时,突然一排浪头打来,浮桥失去平衡,像门板一样立了起来。杨连弟带领战士跳上浮桥,将浮桥压平,用钢轨 交叉插进江底, 再和浮桥绑在一起,使它稳固。但是,又一个巨浪压来,将整个 浮桥摁进水里,只听 "哗" 的一声,栅栏被冲散,油桶、圆木被冲得七零八落, 随着浪涛满江翻滚。杨连弟在激流中抓住一只油桶骑上去,想打捞一些被冲散 的材料, 可是刚伸出手臂, 又是一个浪头打来,使他身体失去平衡。转眼间连 人带桶一起被卷进江里,一顶军帽在水面上漂浮着打转……
几个战友急忙跳进水里朝杨连弟跌落方向游去。在冲出100多米远的地方, 战友们才把他拉住救起, 当时人已经奄奄一息,但发现他冻得发抖的手里还紧紧地捏着一把钳子。几个战友试图掰开他那粗糙的大手取下钳子,都没有掰动。 岸边战士们连压带捶把他弄醒。胡占芳冲他喊道: "这么危险,你怎么还不把钳子扔掉? "杨连弟若有所思: "扔了它怎么干活啊! "
面对维骜不驯的清川江洪水,杨连弟和他的战友们先后采用 "枕木块放钢 轨桥" "水上木浮桥"以及 "用 96只空油桶内穿方木成排入水桥"法等,均因 江流太急且汹涌未能成功,前后历经了 11次失败。杨连弟和他的战友们及时 总结经验教训, 愈战愈勇,终于用空油桶和钢轨把浮桥架到了桥墩上。这次抗 洪抢修中,杨连弟再次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和毅力, 创造出修桥史上前所未有的钢架浮桥的奇迹,在残桥上,杨连弟指挥战士们绑横杆、斜杆,搭成 30多米长的吊桥。经过30个昼夜持续苦战,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恢复通车, 比原计划提前了两个小时,杨连弟荣立一等功。由于杨连弟在修复大桥上出色的组织和技 术能力,他被提拔为副排长。
在志愿军防空力量薄弱、技术装备和物资器材极端缺乏的条件下,杨连弟 和他的连队以顽强战斗的精神,用因地制宜的 "土法偏方",通过组织夜战、突击战以及不怕苦不怕死连续作战的形式进行反 "绞杀战"斗争, 用生命搭建起 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9月 ,杨连弟到沈阳出席志愿军铁道兵部队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会议上, 杨连弟入选主席团, 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当选志愿 军国庆观礼代表。 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 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同时,和志愿军代表团其他成员一起深入机关、工厂、社区、农村、学校等单位宣讲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英雄事迹。
1952年春节前夕,代表团批准杨连弟回家过团圆节。他佩戴红花, 回到天津北辰区,家乡人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用乡间民俗中最隆重的欢迎仪式 "拉 骆驼" 的方式,把英雄送到家门口。 由十几个青年举起一个人当 "骆驼" , 并且 让这个人用嘴叼着一根红绳子,另一个人在前面牵引 ,杨连弟作为接受欢迎的 英雄,要骑在 "骆驼"身上,以表示人们对英雄的敬重。
春节过后,杨连弟回到志愿军代表团驻地。首长找他谈话,打算把他留到 国内机关工作。杨连弟态度坚决地说回朝鲜。部队在哪里,我就应该在哪里, 把光荣留在朝鲜大地上。
1952年3月 ,杨连弟返回志愿军部队前线, 已经被提拔为副连长。在修复 百岭川大桥期间,他把身上仅有的津贴捐献给当地朝鲜小学。5月 ,杨连弟和他的连队受命再次返回清川江大桥突击进行抢修工作。
5月15日清晨,峡谷弥漫着淡淡的雾。战士们抢修大桥辛苦了一夜,在岸 边树林里休息。杨连弟迎着朝阳沿着钢轨朝前巡视,不远处发现钢轨上有一颗螺丝没上螺丝帽。这样,如果在列车震动螺丝掉了,火车很容易脱轨、侧翻,杨 连弟想到这儿,便熟练地从挎包里拿出扳手和螺丝帽,蹲下身子,装上螺丝帽 拧了起来。接着,他又发现,新修过的第三孔钢梁怎么移动了 5厘米? 立即派人抬来压机准备移动矫正钢梁。他正在带领人员起重钢梁时,敌机之前投在江中的一枚定时炸弹突然爆炸, "轰隆"一声巨响,飞溅的弹片击中忙碌中的杨 连弟头部……
杨连弟牺牲了。他的技术保障作用起到了战场上千军万马的作用。所以杨连弟牺牲后的第20天,即1952年6月4日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认他为 "一 级英雄" ,记特等功,命名他所在连队为 "杨连弟连"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赠他为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 原铁道兵团命名陇海铁路8号大桥为 "杨连弟桥"。铁路部门在"杨连弟桥"跟 前东侧增设了 "杨连弟车站"。

2009年, 杨连弟被原铁道部评为 "共和国铁路楷模"、被中国铁建党委评为 "中国铁建杰出人物" ; 2019年,杨连弟被中宣部等部门授予 "最美奋斗者" 荣誉称号

作者王长江, 河南洛阳人。1978年入伍, 在铁十师四十八团服役,参加青藏铁路建设, 荣立三等功一次。1982年退役到三门峡市某央企工作至退休。 中共党员 , 高级经济师、高级注册咨询师、电气工程师。河南省作协会员 , 30余年来创作发表专业论文和文学作品近300万字。
槛外人 20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