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上,劳模之家的成员们正仔细清点着行李,此次公益协会顾问陈建中及会员组成的团队,开启了为期十三天的新疆公益与人文之旅。
从乌鲁木齐河源头的天山一号冰川,到吐鲁番的地下运河坎儿井;从伊犁伊宁商业街,到巩留县恰西的雪山云杉;最后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克苏抵达喀什古城。队员们穿越了新疆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景观与人文腹地,在公益探访中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壮美与温情。2025年6月15日,团队一行人会师与乌鲁木齐天上机场,次日吃完早餐后一起参加了活动启动仪式,随后开启了正式的旅程。
01 天山之泪,冰川的壮丽与消融之忧
车队驶离乌鲁木齐三小时后,世界上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已在眼前。海拔4476米的天格尔峰白雪皑皑,一号冰川如银色巨龙盘踞在山谷间。
看那些金字塔般的角峰,锯齿形的刃脊!作为已有400万年历史的 “冰川活化石” ,这里保存着完整的冰蚀景观——弧形的冰碛垅、喧腾的冰川河,还有状似绵羊脊背的羊背石。
团队成员们默默凝视着冰川末端监测点。站牌显示,**受全球变暖影响,冰川每年退缩约8米。自1959年观测以来,冰川面积已从1.95平方公里缩小到1.68平方公里。
这冰川养育着二百多万乌鲁木齐人,水源保护刻不容缓。
团队一行人感受着自然奇观带来的震撼与忧思。
02 火焰山下,千年智慧的地下运河
离开冰雪世界,团队来到中国最炎热的地方——吐鲁番火焰山。地表温度计显示82.3℃,足以烤熟鸡蛋的“火洲”中,却藏着令人惊叹的清凉秘境。
在坎儿井地下暗渠,一阵凉意扑面而来。吐鲁番学研究院专家讲解着这项今年刚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奇迹:“坎儿井不是井,而是人工开凿的地下河。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组成的系统工程,总长超过5000公里,相当于京杭大运河的1.7倍。”在龙口交汇处,团队成员目睹了天山雪水从暗渠涌向明渠的瞬间。
葡萄沟的维吾尔族老人提正在开启水闸。坎儿井水常年保持在18-20摄氏度,是葡萄生长的最佳水温,用这个水浇灌的葡萄就像公益人士的心一样甜。
更让团队惊喜的是现代节水技术对坎儿井智慧的传承。在恰特喀勒乡的葡萄园,微喷灌技术通过地下管道将水精准输送到每棵葡萄根部。
03 蓝色大门,喀赞其的多民族交响
走进伊宁喀赞其民俗区,团队成员仿佛踏入凝固的液态苍穹。钴蓝的窗棂、靛蓝的门楣、湖蓝的廊柱,在二十平方公里的维吾尔民居间流淌。维吾尔老人告诉我们这蓝是用天山矿石与牧羊人眼泪调制的。
在铁艺作坊,哈萨克青年正将烧红的铁条锻造成马镫。铁砧上躺着一枚镶着狼牙的清代旧马镫。爷爷的爷爷从塔尔巴哈台带来的,他将炽热的铁水浇在古董上,新旧血脉要熔在一起才牢靠。
锡伯族香囊铺里,女主人将晒干的伊犁薰衣草填入香袋,她告诉我们“闻到薰衣草香时,我们的灵魂就找得到回辽东的路。”
暮色中的庭院里,音乐人老兵阿革谈着吉他唱着自编自唱的歌曲,音符在蓝墙间碰撞出星火,语言在烛光中交织,团队的文艺志愿者也加入其中,不同民族的旋律在伊犁河谷汇成和声。
04 爱心桥梁,公益先行,蝴蝶之谷,巩留的雪山与草原诗篇
巩留县的版图如彩蝶起舞于伊犁河谷,进入巩留,首先我们前往张家港实验学校,看望受捐助的孩子们,并给他们带上去了学习用品,与学校和当地有关领导进行座谈,并听取了受捐助孩子代表们的发言。劳模之家公益组织常年捐助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再到工作,从学习到做人的培养的一对一帮扶,以其独特的捐助和关爱孩子的方式,深受当地孩子及领导欢迎。陈老教育年轻的会员说“公益不是一次性捐赠,而要建立长效机制,公益项目的可持续性。就像坎儿井需要持续维护”。
次日团队深入被誉为天山最美的绿谷的库尔德宁,这里南北走向的阔谷与雪山平行,颠覆了寻常山谷的走向规律。
“塞外江南在伊犁,伊犁最秀是恰西。”在当地谚语的指引,团队来到被牧人称作”天堂“的恰西风景区。
05 沙漠明珠,阿克苏的热情与希望
沿着沙漠边缘,我们来到了阿克苏,参观了当地的新修建的工业园区,品尝了当地美食,看到了这座沙漠明珠的魅力与未来!
06 丝路古城,喀什的千年回响
行程终点喀什,团队成员漫步在中国唯一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老城。1986年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喀什,曾是西域三十六国疏勒国所在地。
最后大家踏上了返程之路,飞机掠过天山时,成员们翻看手机照片——库尔德宁的云杉林,坎儿井的暗渠流水,还有巩留受捐助孩子们抚摸新学习物品时的眼神。
“我会好好学习!”孩子们的承诺随冰川融水渗入大地,如坎儿井般在地下静静流淌,终将在沙漠边缘孕育新的绿洲。
(劳模之家公益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