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忆当年待客时
文/巩钊
四十年前待客吃的啥?过了五十岁的人可能还大概记得:四围一。
啥叫四围一?中间是一盘炒粉条,上面稀里哈拉的苫着几片肥肉,周围的四个土瓷碗分别是:凉拌豆芽、糖拌红芋块、白菜炒豆腐、炒土豆丝。荤素五个菜,价值六七块钱,绝对不会超过十块钱的。
你看:粉条是拿红芋换来的,豆芽是队上分的黄豆自己泡下的,白菜红芋也是分下的,豆腐土豆是用包谷换的,只有一斤七八毛钱的肉是买的,可是那几斤肉一直要吃到夏忙罢待客的时间呢。
别看荤菜少,可也够一家老小忙活半天。父亲做为待客的总指挥,五六点就叫醒了我和姐赶快去排队压面,姐端着一盆面,我在后面头顶着箥箕,睡眼朦胧地走向外村来的压面机跟前。母亲取出平时不用的碗筷,用热水把积攒多时的污垢逐个洗刷两遍,祖母坐在炕上把细如筷子头的蒜苗择净,再用大针划成丝后切碎备用。父亲在和邻居闲聊时突然记起来还没有买烟,便急匆匆去商店买了一盒宝成烟,打我记事起就没有买过一瓶酒的。
刚吃过早饭,有性急的亲戚就到了。不等人家在祖荣前叩过头,父亲就硬拉着上了热炕,颤抖着手拆开烟盒抽出一根递了过去。然后就问儿子的媳妇说好了没有?女儿把婆家找到了没有?盖房的庄基地要下了没有?并趁着这时间来的客人还少,从炕角的瓷罐罐里舀出半碗酿好的醪糟胚子“赶快喝,正是时候甜的很”。
看着亲戚来的差不多了,母亲经过请示总指挥并得到批准后,就开始点燃大小锅底下的柴火,大锅用来下面,小锅专门熬臊子汤汁。等到最后一个亲戚来了,锅里的水也热开了,母亲负责下面,祖母负责汤锅的盐酱醋,主要是掌握肉和豆腐臊子的用量。这时父亲会跳下炕,趿拉着鞋用木方盘把面盆先端上来,再把每个盛着臊子汤的碗递到每个客人手中。
吃过臊子面,就到了亲戚们正式拉家常的时间。许多的婚姻也就是在这时说成的,你们那里有个女娃还没有婆家,正好我们村有个男娃没定下媳妇。你的外甥当兵才回来,我的侄女没考上大学,便立刻决定明天让俩娃明天先见个面,如果双方没有意见,就赶在夏忙前把婚事了结了。你的儿子对媳妇有看了法想离婚,经过众人的开导,你同意大家的观点,回家后便阻止了一个家庭的破裂。你的女儿看不上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要求退婚,你拿不定主意,征求众人的意见。因为都是亲戚,说话不遮遮掩掩直来直去,三言两语打消了你的顾虑,让熬煎了多日的烦心事瞬间烟消云散,让即将解散的一门亲事重归于好。
说闲话方显时间短,干活只觉时间长。正在谝的热火时,木盘又端上来了,盘上除了中间的炒粉条外,周围四个角是红芋豆腐土豆丝,还有一竹瓢子花卷馍,一盆自己酿的白米醪糟酒。父亲则递给每人一个馍,再给每人递上一碗醪糟,客人们用碗接着筷子夹来的粉条豆腐,就怕不小心掉在被子上,既觉得可惜又怕弄脏了被子。在客人们吃菜时,我们姊妹们是不能参加的,只有站在炕底下听着他们吸粉条的呲溜声,一心盼望着吃菜赶快结束,我们好吃剩下的残羹美味,可是一直等到众人放下筷子,大饭量的表叔还要用馍擦去菜汁,并吧唧着嘴吞下最后一口,再把盆里面的少许渗了底的醪糟汤倒进碗里,一饮而尽。
菜吃结束,一些年龄轻的亲戚就带着娃走了,只剩下几个老人,才正式地进入一年一次的文明礼仪课了。终南路家的事是干大(义父)每次必须要讲的,从路家的百年不衰说到了解放前百十口人同吃一锅饭,讲究的是长幼有序,长辈不座下,晚辈不敢动筷子,吃饭时嘴不能发出响声,不能挑三拣四,不能剩饭剩馍。晚上长辈不睡觉,儿孙们不敢休息,早上起来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必须逐个进入炕头问安。表叔说的是他在殿镇教书时,吃了十几年的挨家挨户轮流饭,有家教的人家,吃饭时只有家里长者陪同,冬天坐炕夏天就蹴在门外的树下。只有等到他放下了筷子,在旁边等候的三四个甚至五六个娃才依次端上了碗。他也注意观察那些有教养的娃,都是学习好,长大有出息。而那些没有教养的娃,男娃长大了不是偷鸡就是摸狗,女娃到了结婚的时候,还是邋遢不堪,不是被婆家休了就是跟别人私奔。
在老人们说这些话时,父亲才让我和姐上炕,不但要座姿端正,还要聚精会神的听着。我承认他们所讲的话,有些的确过时了,不能适应今天的一切,现在的一切都讲究的是快节奏。不过小时候接受了老人们的教育,到现在还在受益着,虽然谈不上读书识理,可也没有受过别人的厌恶和指责,正月拜访亲戚朋友,只要人家还在挂着祖容,一定是要上香叩拜的,这是对主人家起码的尊重。我也时常想把这些话对晚辈们讲一下,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没有人想听你唠唠叨叨了,正月拜年来了就像送快递的,任务完成了干脆来个速闪,连面都见不到,他们就厌烦你讲的这些人情往来文明礼仪,你想教育谁呢?再别自做多情了。
正月初五待客,不仅仅是亲戚之间的互相走动,而是亲情勾通的桥梁。你因为赌博输了个倾家荡产,你因为盗窃被打了个头破血流,你因为虐待父母被邻居唾骂,你带着别人的媳妇私奔了,你抛弃尚在怀抱里的儿女离婚了。试问这些人,你还好意思去给你的舅家姑家姨家拜年吗?
愿流传了几百年的待客习俗重新回归到老百姓家里。
巩钊,周至县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集《云水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