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㳇古镇民间暗语
陈宝明
湖㳇古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历史上苏、浙、皖山水相连,渊源深厚,习俗相近、语言相通,生活模式相似,自古以来就是威震四方的山货和土特产聚集地,客商云集、市场繁华、贸易旺盛,一代代湖㳇人靠竹、茶、山货,勤扒苦做,走出了一条条栉风沐雨的生意之路,故称“银湖㳇”。
从民间文化学术梳理中发现,湖㳇古镇是画溪河的尽头,历史上画溪河见证了湖㳇古镇往昔的荣耀,对文化的传承乃至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条连接京杭大运河、三氿(东、西、团)的天然水体纽带,是湖㳇古镇通往外面世界唯一的水运通道,也是声名远播湖㳇古镇山货的黄金交通水道。古时,山货“南往北调”,文人雅士、官达贵人凡是来宜兴走亲访友或旅游都要在画溪河的尽头湖㳇古镇登岸,分别去张公洞、善卷洞、善权寺、玉女潭、阳羡茶园、金沙泉等地畅游。如南朝时期的义兴太守任昉、盛唐至中唐时的“仙诗”李白和名臣顾况、晚唐名臣李栖筠、晚唐宰相陆希声、北宋时苏东坡、苏辙与宜兴好友单锡、单锷兄弟、邵梁、邵刚父子、明代画家沈周、地理学家徐霞客携母等历史人物都曾经过画溪河至湖㳇古镇登岸。更有不少学者鸿儒、名人居士、文人墨客,不吝笔墨,激情讴歌宜兴,留下了不可胜数的雄文华章、诗词歌赋、楹联匾额等。
湖㳇古镇积淀了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提及其中的民间暗语,就是宜兴乃至吴越两地文化圈内通用的商业隐语,又称行业“秘密语”“暗码”“哨语”等。旧时人们没有现代通讯工具或微信、微博直接交流,表达方式或谈生意只能面对面直白用口语。生意圈内,为避免行外人知道价格成本或对话等秘密,不让第三方听懂,洽谈生意用暗示话语进行交易。重要的是为了商业信息保密,保护行业竞争,或因行帮禁忌、避讳,不说出交易价钱数目,而是拐弯抹角用另外的词语或方法替代,方可冠冕堂皇进行交流。如从一到十,十个简单的数字,却有专门的语言,并逐渐习俗化,形成一种“暗语”玉成价格的奇特文化现象。
湖㳇古镇民间暗语习俗历史久远,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湖㳇古镇民间暗语在山货交易中心(码头)商谈生意方式已大为盛行。在一定程度上,让山货交易市场繁荣兴旺,更让卖方感觉湖㳇地域民间文化的深厚奇特,芬芳四溢,荡气回肠。自从上世纪50年代开通无锡至湖㳇古镇客轮后,古镇的商业贸易市场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集市贸易风生水起,各地的商客大量涌入,从事各种商贸活动方兴未艾。关乎民生的春笋、毛竹、大米、笋干、黄豆、山竽、油类、禽类、肉类、豆制品、板栗、银杏和竹制品等琳琅满目。古镇周围数百里范围内的山货和土特产等物产,每日早晨天蒙蒙亮有人用肩挑,用手推独轮车、用两轮车将山货等货品从家中源源不断输入古镇山货交易中心,诠释了湖㳇古镇一片热闹非凡的经济繁荣景象。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初,笔者下放至湖㳇张公大队(村),据当年村里老者跟我介绍,湖㳇山货交易中心早晨热闹非凡,车水马龙,时而不时里,水码头船只靠岸和山里的手推独轮车 “吱嘎吱嘎”声连接不断,还有宜兴话、浙江话、广德话、温州话与民间暗语隔杂汇集一起,宛如一曲独特美妙旋律的交响音乐,婉转动听,迷人而又优雅,建构起了一个生动丰盈的乡村世界。时光如流水一般,虽半个世纪的光阴悄然流逝,但这件事,让笔者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感动不已。
湖㳇古镇民间暗语大致分为数字、日常和姓氏三类,据《湖㳇镇志》数字暗语记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称刘、段、川、旺、毛、劳、条、拷、欠、许。在商谈生意上采用大为风靡。日常暗语,如毛笋称“钻天只”,毛竹叫“空心只”,茶叶为“草人木”,好货说“赞化贝”,欠账说成“骆驼背”,钞票叫“金戈戈”,人指“祖宗芒”。人物暗语,如丈人称“料不到”或“龙头拐”,父亲叫“城隍佬”,母亲是“理山老”,儿子叫“麒麟送”,女孩说“黄花闺”,姐姐为“长方宝”,苏北人指“桥南桥人”,还有姓氏暗语,一种则采用拆字后加“佬”,如李氏称“木子佬”,陈氏称“耳东佬”,周氏称“框吉佬”,赵氏称“走肖佬”,另一种则按特色,如卞氏叫“一点头”,史氏叫“串口佬”,还有一种就其意讲,如丁氏讲“耙头佬”,陆氏讲“别立薄”,高氏讲“料不到”,咸氏讲“海沙”等等。这些暗语其实在汉字字体上经过先辈们的长期琢磨和提炼,孕育而成的。蕴藏着民俗民间文化的内涵,凝聚着祖先的智慧与力量。如父亲叫“城隍佬”,后面含一个字“子”,称“城隍佬子”;苏北指“桥南桥”,后面含一个字“北”,称“桥南桥北”;儿子叫“麒麟送”,后面含一个字“子”,称“麒麟送子”;女孩说“黄花闺”,后面含一个字“女”,称“黄花闺女”。
湖㳇古镇民间暗语除了在汉字字体上有深度研究外,还在汉字读音上下了工夫,利用谐音来使用。如姐姐为“长方宝”,后面含一个字“剑”,称“长方宝剑”,“剑”是姐的谐音;肉称“天堂地”,后面含一个字“狱”,称“天堂地狱”,“狱”是肉的谐音;丈人为“龙头拐”,后面含一个字“杖”,称“龙头拐杖”,“杖”是丈的谐音。也有隐指数目。尤其在茶行、竹行常用的数字代码暗语,用会意拆字法隐指数字,如“刘”字是“刘我孤身一人”的“一”,“刘”和“留”是谐音字,“川”字横眠成“三”。十一叫重许,十二叫刘段,二十一叫段刘,二十二叫重段,三十一叫川刘,三十二叫川段,以此类推。这些代码暗语,外行人确实很难弄懂。比如茶行交易茶叶每斤价格,卖方要刘劳价,即十六元,买方还价刘段,即十二元,最后以刘旺,即十四元成交。
湖㳇古镇南货店货物也有暗语,糖叫做“甜头只”,酒叫做“三六只”或“三酉只”,香烟叫做“熏条只”,伞叫做“遮天只”,货叫做“化贝”,好货叫做“赞化贝”,孬货叫做“坦化贝”,吃饭叫做“超念”或“额线”,吃面叫做“背牵”,菜叫做“挂灯结”等。
除了生意讲暗语外,在民间生活中也习惯使用民间暗语或行话。如价格叫做“西贝”,假的叫做“西贝佬”,洗澡叫做“潮龙”,新四军称“方四头”,谈话叫做“琴棋书”,眼睛叫做“茄子圆”,笑叫做“迷花眼”,小气叫做“酸头只”等等。
基于湖㳇古镇暗语,笔者认为,这是经过千年的传承与传播而凝结成的文化结晶,承载着“银湖㳇”历久弥新的历史民间文化和古镇记忆。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面临着当时的生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为了维护内部利益、协调内部人际关系,凝聚着多种民俗民间的文化现象,包含一种神秘色彩,是湖㳇古镇独特的民间文化符号,也是弘扬和传承民俗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湖㳇古镇经济由落后到快速发展、山货由单一走向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富裕的历史巨变,营造了一个生态优良、物产丰富、文化深厚的美好家园,骄傲地在宜兴大地闪耀着民间文化的灿烂光芒。
当今,在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进步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手段日益快捷,传统行帮垄断商业的方式已被彻底冲破与颠覆,民间暗语即将渐行渐远,即将消散古时的光辉岁月。但至今它在古镇的历史文化长廊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强势推进,风起云涌,第二届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年会在宜兴隆重举办,百姓口耳相传、智慧结晶充满韵律感的方言、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带有表演规则的技艺、说唱、戏曲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现。令笔者自豪地油然而生一个微未思考。
湖㳇古镇暗语虽在被历史逐渐湮灭和消散,但在穿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凸显了一段值得荣耀的历史。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世代传诵中千锤百炼,积淀着深厚的民俗文化,洋溢着湖㳇古镇韵味,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哺育湖㳇不断前行,慰藉栖息湖㳇人的心灵乡愁,是现代研究和探索古镇传统工商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体裁,更是一项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必须加以珍视,守护与传承……。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