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文化长卷
马 源

在今天纸质阅读备受冲击的语境下,袁滨的散文集《书果飘香》恰似一方珍藏时光的宝匣,以墨香为引,徐徐铺展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卷。这部入选"中国文学名家散文精选"的作品,既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又以灵动笔触搭建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在文学与文化的双重维度上,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与生命力。
翻开书页,鲁中平原的风土人情扑面而来。袁滨像一位执着的寻根人,用近乎考据的耐心深入这片土地的肌理。在《平原风物》中,他没有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描摹,而是像老农翻垦土地般,把藏在平原深处的文化珍宝一件件拾起。《朝觐聊斋》让蒲松龄与真正的聊斋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平原的乡愁》则用犁铧耕耘文脉,把乡情乡俗串成记忆的珠链。鲁中平原在他笔下,不再是版图上的冰冷地名,而是装满岁月故事的老木箱,每处风景、每个故事都在诉说着平原的前世今生。
这份对土地的深情,自然延伸到对人的书写。《明月前身》中,袁滨将目光投向师长故交,像整理旧家书般细细拾起记忆的碎片,再用柔软的文字丝线,把这些碎片缝制成文化传承的织锦。那些怀念故人的篇章,既是对个体生命的致敬,更是对代代相承的精神灯火的追寻。在《秋水长天不老松》《紫金山下薛城南》等文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鲜活的人物,更是一群如挑灯人般的文化守护者——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一生守护着文明的火种,让真诚质朴的文字中跃动着执着与坚守的力量。
当笔触转向《人文行旅》,作品瞬间注入动态活力。袁滨的"淘书访友"之旅,实则是一场文化现场的寻宝之路。我们跟随他在人情物事间穿梭流连,在书页间辨认文化流转的脚印,触摸故事的余温。这种边走边写的方式,打破了书房里的想象局限,让文化从书本中走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存在。每一次行走、每一次相遇,都像是意外拾得的珍宝,让文字变得丰富而生动。
袁滨的文字风格,巧妙融合了质朴与典雅之美。他摒弃华丽辞藻,以自然流畅的语言直抵人心,如同与老友围炉夜话;同时又在遣词造句间透着经年累月的文化沉淀,使文章在平实中见韵味。这种写作特色,既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温度,又能领略到文学的独特魅力,充分彰显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从文学层面考量,《书果飘香》拓宽了散文的表现边界,将地理书写、人物故事与文化游历巧妙揉合,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文化传承层面,作品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对精神传统的追溯,以及对人文景观的生动呈现,唤起人们对文化根脉的珍视。袁滨用文字搭建起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文化传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命题,而是化作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生活故事。
当下快餐式阅读盛行,但《书果飘香》却分明让我们触摸到文明的根脉,以其别异的文学特质与烁目的文化亮度,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传统的窗口。当我们合上书本,记住的不仅是鲁中平原的风土人情、文化守护者的故事,更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认同与归属感。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更是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让文明的火种在纸页间继续生长、飘香。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