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旧事 (二)
——盐滩扣小鸟
吴伦林
淮盐的岁月悠悠流逝,童年的趣事却像一幕幕老电影,常在脑海翻滚。年逾古稀的我,总想把盐滩上的这些故事,讲给大家听。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沿海,工业污染尚未染指,盐化工也还未起步,一切都保持着天然的纯净。大海慷慨地奉上丰饶的渔产,而盐场引海水制盐的过程中,沟港河汊、养水滩也成了鱼虾蟹贝繁衍的乐园。这丰盛的食物链,自然吸引了无数鸟类在此栖息、繁衍。盐滩便成了鸟儿们名副其实的家园。
那时的盐场和海堤外的滩涂,是鸟的王国。种类繁多,少说也有几十种。海堤外的滩涂和海面上,盘旋着体型较大的海鸟,如海猫(海鸥)、鱼鹰。盐滩内的鸟则体型较小,却异常机灵,觅食时奔跑迅疾。常见的有小卤鸟、大卤鸟、大头鸟、勾鹰,还有善潜水的小水鸡。
滩面上,成群的白羽红嘴鸥和背部灰色的“雁猫”(另一种海鸥)在飞翔;小白鹭伫立在青苔上,静待时机捕捉水下游弋的小鱼;偶尔还能看到大青桩(一种灰鹤),它高高瘦瘦,孤零零地立在盐廪堆上,像哨兵般凝望远方,一站就是几个小时,纹丝不动。圩子里,房顶、草堆、盐廪上落满了麻雀,胖头河边、小菜园里则有小机灵、苦蒿雀等穿梭觅食。鸟类实在太多了,我们叫不上名字也不少。
盐滩不仅为鸟类提供了栖身之所,更孕育着丰富的鱼虾蟹贝。圩堆、河堆、送水道堆上,生长着耐碱的海英菜。到了冬季,海英菜干枯成盐蒿,结满的种子便成了野鸭、大雁越冬的美食。每逢冬日,北方的大雁、野鸭便成群结队飞来盐场过冬。水库、洼地、养水滩都成了它们的乐园。
我们丁三圩紧邻烧香河(排淡河),对岸有一大片远离人烟的湿地,成了大雁越冬的栖息地。野鸭种类也多,六鸭、八鸭、花枪鸭……人们用土火枪填铁砂打野鸭,或用盐蒿伪装设扣子捕捉。不过,一旦发现鸟群中有红雁(丹顶鹤),猎手们便会立刻放下枪。老人们说,红雁有灵性,打了会招灾,甚至炸枪伤命,因此无人敢去犯忌。
记得那时,河对岸西至西陬山,南抵后五圩庄稼地,北达东辛的东滩盐场,方圆十几平方公里,特别是其中几百亩的湿地,还保持着原始风貌。这片属于徐圩镇后五圩生产大队的湿地,那时人们尚无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国家也未明确禁止,因此成了大雁越冬的天堂。成千上万只大雁聚集,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景象极为壮观。大队为了经济利益,专门组织人手,购置小木船,在船上架设填满铁砂的土火炮。他们按低、中、高排列,将伪装好的船悄悄推近雁群,射手则躲在远处的盐蒿丛中,用细绳牵引火枪。第一枪轰响,未中弹的大雁受惊起飞,射手随即拉响第二枪、第三枪,往往一枪就能打下几十只。听到枪声,我们丁三圩的孩子纷纷跑出家门,仰望天空,盼着有受伤的大雁坠落,也总能有人捡到。今天,大雁、野鸭都成了国家的保护物种,非法抓捕要受到法律的惩处。盐滩上最多的,还是在滩涂上繁衍生息的各种卤鸟。它们在滩后的堆边、圩堆、河堆、送水道堆上刨土做窝,常能捡到它们的蛋。卤鸟虽小,却肉质紧实鲜美,红烧、爆炒或油炸,香气四溢,“宁吃天上飞四两,不吃地上跑的半斤”,小鸟才是真正的野味。
逮小鸟,既好玩又有趣。在食物匮缺的年代,人们以抓鸟为乐,也可解馋。“文革”停课那三年,我成了丁三圩唯一会“扣”小鸟的人。那时我十四五岁,既有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也想为家里改善伙食。我四处打听扣鸟方法,请父亲设法弄来细塑料线作扣绳。那时滩后小鱼小虾、卤虫丰富,鸟儿食物充足,养水滩边、大洼边、成头水区域的格块边,常有三五成群的鸟儿奔跑觅食。
盐田每个蒸发池四周都有“转沟”,水流旋转加快蒸发。格埝与转沟间,形成二三十公分宽的光滑平台,微风常将小鱼小虾、卤虫吹至岸边,平台成了小鸟觅食的最佳“跑道”。它们常在这平台上低着头奔跑,不去抬头看路的。起初没经验,我学着别人的样子,将盐竿劈成约20厘米长的小棍子,一头削尖便于插入泥中,另一头留粗些拴上尼龙线。我在鸟儿最多的西北角三单元大洼边,每隔七八米在格堰下方的平台上设两个鸟扣点。其余地方则用铁锹挖出一锹宽的深沟,将打好活扣的塑料线拴在竹竿上,尖头插入泥中,只露棍子头,把尼龙线做成一个活扣立起来,小鸟的头或是爪子碰进去,稍稍用点力,就将鸟扣住。我们通常是下午把扣子安放好,第二天清晨去收,总有收获。我布设的扣子数量多,在鸟儿寻食肯去的格子边上都安置上,每天就能扣到二三十只。
领滩手见我捉鸟损坏格埝很不高兴。我也琢磨着改进技术,既要捕鸟,又不破坏盐田。增加鸟扣数量,采用连排设扣法,避开挖沟。实践中摸索出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效果果然不错。
扣鸟连连得手,不仅让家人尝了鲜,还得到邻居的夸奖,更激发了我的探索劲头。那时工区在铺新对口滩,老八卦滩的圩子逐渐荒废,不少职工调走,圩里没了小伙伴竞争,我的“领地”便扩展到其他单元滩。为了更省力高效,我观察发现小鸟觅食时遇到前方障碍,会毫不犹豫地绕行。利用这个规律,我在设扣点的另一边,斜插一根芦苇形成小弧线。小鸟果然不走芦苇下方,而必从我设扣的路径穿过,一逮一个准!这方法既不损坏滩地,也不影响生产,得到了领滩手的默许。于是,我在全圩四个单元的三个单元都布下鸟扣。扣子多了,收获自然更丰。有时坐在家门口,望见滩后有小鸟在蹦跳挣扎,就知道又逮住了。去收扣时,一条格埝上常能抓到七八只,甚至一个扣子同时套住两只鸟头,证明我的观察没错——它们只顾埋头抢食。后来经验更足,连芦苇障碍都不用,仅凭地形就能设下精准的扣子。
前些日子回连云港看望父亲,二姐提起我小时候扣鸟的事,还笑着夸我:“那时你扣的小鸟,一家人吃都吃不完!不是红烧就是炸鸟肉丸子,吃不了就腌起来,更香!”
扣小鸟的往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凡事只要肯动脑筋,细心观察,勤于尝试,就能找到窍门,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