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之处,生命之光
编者按:
在郭培友先生的《诗词三十六法浅析》(28)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这种手法不仅仅局限于诗词创作,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和智慧。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有限中寻找无限,在无言中表达深意,在留白中发现生命的美好与可能。
留白,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时,能够以一种豁达而勇敢的心态去迎接未知。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空白并不是缺失,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画布。它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生活的起起落落,在每一次的停顿中寻找新的契机和希望。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留白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的体现。它给予他人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去感受、去表达。让每一次的交流都成为一种心灵的共鸣,而非单向的倾诉。留白让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而和谐,让我们在彼此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共同绘制生命的画卷。
在情感的表达上,留白赋予了我们一种含蓄而深沉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情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表达。有时候,一个温柔的举动、一个关切的眼神,就足以传递千言万语。留白让我们的情感更加真挚而动人,让爱在心与心之间静静流淌。
我们希望通过此文,读者能够领略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独特魅力,并将这种智慧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们一起在生活的留白处,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留白之处,生命之光
张庆明
在郭培友先生的《诗词三十六法浅析》(28)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创作手法恰似一束光,照亮了艺术与生活的交界处。它不仅是诗词的技巧,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诗词中的留白,实际上映射了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在无声处听惊雷,在无字处见真章。
一、留白,是与不确定性共舞的勇气
诗词中的留白,往往诞生于创作者对未知的敬畏。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并未直言战乱的残酷,却通过“山河在”与“草木深”的矛盾,让读者自行填补“人不在”的空白。这种未竟之言,恰似生活中那些未解的谜题。我们无法预知明天的风雨,却能在留白处种下希望。这种勇气,是面对失落时的自我安慰。当考试失利,我们可以在留白处告诉自己,一次的失败不能定义未来;在感情受挫时,留白处的安慰是,时间会治愈一切。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或许正是我们成长的起点。
二、留白,是让他人参与生命共创的慷慨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在于,它将解读的权力交给读者。张明新的《村夜》以“月明笼薄尘”描绘乡村的静谧,却在“有犬吠归人”处戛然而止。归人是谁?是远行的游子,还是晚归的劳动者?每个人都能在留白处找到自己的答案。生活中亦是如此。当我们向他人敞开心扉,邀请他们参与自己的故事,生命的图景便因多元的视角而愈发丰富。当我们分享自己的经历,留白的地方就是让听者代入自己的情感和经历。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我们无法改变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与他人连接的方式。”留白,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成全。
三、留白,是为意义生长预留的呼吸空间
刘庆霖的《草》以“燎原天下火,是尔梦编成”收尾,将革命的烈火与野草的坚韧融为一体。这里的留白,不仅是对先烈的致敬,更是对当代人精神传承的期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被意义的匮乏感困扰?或许答案就在于:不要急于填满所有空白。就像庭院需要留白才能种花,人生需要留白才能孕育梦想。作家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写道:“我们必须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即使人生充满荒诞,只要我们愿意在每一个停顿处播种意义,生命便能在缝隙中绽放。
四、留白,是对自我与他者边界的温柔经营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本质,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微妙关系。诗词中的留白,既是对自我表达的克制,也是对读者想象力的尊重。生活中,这种边界感尤为重要。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但可以通过留白,给予彼此足够的空间。就像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不必将自己的所有想法和感受都倾诉出来,有些话点到即止,反而能给对方更多的思考空间。正如冰心所言:“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留白不是冷漠,而是以温柔的距离感,守护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联结。
五、留白,是情感表达的深度与温度
在情感表达中,留白尤为重要。直白的表达往往显得浅薄,而含蓄的留白却能让情感更加深沉。就像写情书时,与其直白地说“我爱你”,不如写“今晚的月色很美,让我想起你”,让对方在留白处感受那份细腻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当我们对朋友表达关心时,不必夸张地诉说自己的担忧,而是通过细微的举动和简短的话语,让对方在留白处体会那份真挚。情感的深度,往往藏在那些未言明的细节里。
六、结语:在留白中找到生命的力量
“言有尽而意无穷”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智慧,更是一种面对生活的姿态。它教会我们,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可能性,在孤独中拥抱他人,在意义的空白处种下希望。正如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系深藏于泥土之下,却在每一次沉默的呼吸中,为枝叶输送着生命的汁液。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留白处,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之光。
留白
江天渺渺空白处,时间悠悠情未了。
青石雨来寻故事,古巷人过听风谣。
针脚牵月皆入梦,鬓丝藏情满心桥。
留白生花写岁月,希望深深映碧霄。
作者简介: 张庆明,泰安市政协原副主席,泰安市原一级巡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