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1韩愈(韩昌黎)
768年 (唐代宗大历三年)
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
郡望昌黎(今辽宁省义县),故世称“韩昌黎”。
父:韩仲卿,曾任县令等职。愈三岁而孤。
773年 (大历八年)
父韩仲卿卒。由其兄韩会及嫂郑氏抚养,随兄宦居各地。
777年 (大历十二年)
兄韩会受元载案牵连,贬韶州刺史,愈随兄嫂南迁。
781年 (唐德宗建中二年)
兄韩会卒于韶州任上,年约10岁。由嫂郑氏抚育,携侄韩老成(十二郎)北归河阳。后中原战乱(李希烈等),避居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城)。
792年 (贞元八年)
25岁。第四次参加进士科考试,登进士第。主考官陆贽。同榜有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等,皆一时才俊,时称“龙虎榜”。
793年 - 796年 (贞元九年 - 十二年)
三试吏部博学宏词科不第。其间曾多次上书当朝权贵(如宰相赵憬、贾耽等)求荐,未果。生活困顿。
796年 (贞元十二年)
受宣武节度使董晋征辟,任节度推官。赴汴州(今河南开封)任职。
799年 (贞元十五年)
董晋卒,汴州军乱。愈护董晋丧西行,幸免于难。后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于徐州,任节度推官。
800年 (贞元十六年)
因与张建封意见不合,离徐返京。秋末,赴洛阳。冬,至长安。
801年 (贞元十七年)
34岁。通过吏部铨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中央官学教官)。
802年 (贞元十八)
作《师说》、《答李翊书》等重要文章,提倡古文,指导后学(如李翱、张籍等)。
803年 (贞元十九年)
迁任监察御史。是年关中大旱,饥荒严重。愈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力陈百姓疾苦,请免当年赋税。触怒权贵(如京兆尹李实),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今广东阳山)。
805年 (唐顺宗永贞元年)
38岁。顺宗即位,大赦。愈遇赦离阳山,待命郴州。秋,顺宗内禅,宪宗即位。愈获授江陵府法曹参军。
806年 (唐宪宗元和元年)
六月,召拜国子博士,回长安。
807年 - 811年 (元和二年 - 六年)
历任国子博士、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洛阳)、河南县令、职方员外郎等职。其间因“妄论”(如《送穷文》、《毛颖传》等文风及内容被非议)及他人谗言,仕途屡有波折,数度调任。
812年 (元和七年)
复任国子博士。后因才高被忌,自请改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813年 (元和八年)
三月,改任考功郎中、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令)。进入朝廷核心文职序列。
815年 (元和十年)
升任中书舍人(更高级别的诏令起草官)。不久,因主张对淮西吴元济用兵的态度与宰相李逢吉等不合,被改任太子右庶子(东宫属官)。
817年 (元和十二年)
50岁。七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率军讨伐吴元济。裴度赏识韩愈才略,奏请愈任行军司马(重要军事参谋)。愈随军出征,参与谋划,并建议奇袭蔡州。
十月,大将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吴元济,淮西平。韩愈因功授刑部侍郎。
819年 (元和十四年)
52岁。宪宗崇佛,迎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宫供奉,王公士庶奔走膜拜。愈上《论佛骨表》,痛斥佛教虚妄,力陈其危害,言辞激烈。宪宗大怒,欲处极刑。经裴度、崔群等力救,贬为潮州刺史。
赴潮州途中,至蓝关遇侄孙韩湘,作名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在潮州仅八个月,驱鳄鱼、兴州学、释奴婢,政绩显著。
820年 (元和十五年)
正月,宪宗卒,穆宗即位。量移袁州刺史(今江西宜春)。在袁州继续释放奴婢。
九月,诏拜国子祭酒(国子监最高长官),离袁州返京。
821年 (唐穆宗长庆元年)
七月,转任兵部侍郎。
822年 (长庆二年)
二月,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杀节度使田弘正,立王廷凑。朝廷命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宣抚。愈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叛军巢穴,以大义和辩才慑服王廷凑,暂时平息事态。归朝后转任吏部侍郎。
823年 (长庆三年)
六月,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首都最高行政长官)。治下“六军将士皆不敢犯”,权贵敛手。后因与御史中丞李绅(短李)不和,改任兵部侍郎,不久再任吏部侍郎。
824年 (长庆四年)
57岁。因病告假休养。五月,健康状况恶化。
十二月二日(公历824年12月25日),病逝于长安靖安里宅邸。
赠礼部尚书。谥号“文”(后世尊称“韩文公”)。
次年三月,葬于河南河阳(今孟州)。
主要成就与影响
1. 古文运动领袖:|高举“文以明道”旗帜,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恢复先秦两汉的散体文(古文)。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语言创新(创造大量成语),体裁多样(论、说、传、记、序、哀辞、祭文、碑志等),成就卓著,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代表作如《师说》、《原道》、《进学解》、《送李愿归盘谷序》、《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张中丞传后叙》等。
2. 诗歌创新: 与孟郊开创“韩孟诗派”,追求奇崛险怪、以文为诗的风格,开宋诗先河。代表作如《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3. 儒家道统捍卫者:激烈排斥佛老,维护儒家正统地位,提出“道统”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对宋明理学影响深远。
4. 教育家:任国子博士、祭酒期间,热心教育,提携后进(如李翱、皇甫湜、张籍、贾岛等),门生众多。
5. 政治家: 为官正直敢言,关注民生(如论天旱人饥状、在潮州袁州释奴婢),有胆有识(如宣慰镇州)。
这份年谱勾勒了韩愈坎坷而辉煌的一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文宗、思想家、政治家的多重面貌和巨大贡献。
以下是柳宗元年谱的梳理,综合其生平、创作分期及学术研究动态,结合最新文化事件与研究成果整理而成:
一、柳宗元年谱核心分期
1. 早年长安时期(773-803年)
773年:生于长安(今西安),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出身河东柳氏望族,幼年受世家文化熏陶。
792年:20岁登进士第,与刘禹锡同科,崭露文名。
803年:任监察御史,因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触怒权贵,初显刚直品格。
2. 永州贬谪时期(803-815年)
803-814年:贬永州司马十年,创作达巅峰期。代表作包括:
寓言散文:《捕蛇者说》《三戒》揭露社会矛盾。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开中国游记文学先河。
哲学著作:《天对》《封建论》探讨宇宙与社会制度。
交游活动:与当地僧侣、文人交往,如巽上人赠茶诗见证困境中的精神慰藉。
3. 柳州治理时期(815-819年)
815年:迁柳州刺史,推行释奴婢、兴教育、凿井垦荒等善政。
819年:病逝于柳州任上,享年47岁。临终托孤于友刘禹锡,遗稿编为《柳河东集》。
二、年谱研究权威著作
翟满桂《柳宗元年谱长编》(2021)为近年集大成之作,特点包括:
体例创新:分“时事述要”“文坛纪事”“子厚踪迹”“诗文系年”四类逐年编纂。
家族考辨:详述河东柳氏从望族到衰落的背景,解析其改革思想根源。
创作系年:结合永州地理与诗文互证,如《江雪》《小石潭记》的贬谪心境还原。
三、当代文化传承动态(2025年最新事件)
1. 陕图读书会专题活动(2025年7月)
浙江大学蔡天新教授主讲《柳宗元:独钓寒江雪》,聚焦永州十年心路与文学遗产,同步举办“会前共读”线上研讨。
2. “墨溯河东”艺术展(永济市,2025年7月16日开幕)
展出105幅柳宗元主题书画,如:
书法:《小石潭记》(毕天佑)、《江雪》(卢振锋)
绘画:《锡箔画——柳宗元画像》(付建琴)、《永州山水组画》(李小丽)。
柳宗元贬谪时期创作与思想演进简表
| 时间 | 地点 | 代表作品 | 思想主题 | 历史背景 |
| 803-814年 | 永州 | 《捕蛇者说》《永州八记》 | 民生疾苦批判·自然哲学 | 永贞革新失败,首次贬谪 |
| 815-819年 | 柳州 |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 地方治理实践·儒家仁政思想 | 量移边陲,施政革新 |
| 临终前(819年)| 柳州 | 《寄京兆亲故书》 | 生命反思·文化传承之托 | 病逝前手书信札 |
四、学术争议与未解问题
1. 作品系年分歧:部分诗文如《省试观庆云图诗》的创作时间存疑,翟满桂结合地理行迹考辨仍存争议。
2. 佛道思想影响:贬谪期间与僧道交往密切,但其《天对》坚持唯物观,思想复杂性待深挖。
建议研究者结合翟满桂《年谱长编》与蔡天新《飞鸟向往我的眼睛》(2024)中永州田野调查,可立体还原柳宗元的文学地理坐标。
以下是依据史料及最新研究成果整理的欧阳修(1007-1072)年谱,综合其生平、仕途、文学创作与历史影响,突出关键事件与学术贡献:
一、早年求学与科第之路(1007-1031年)
1007年(景德四年):
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父欧阳观时任绵州军事推官。
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
父卒于泰州军事判官任上,4岁随母郑氏投靠叔父欧阳晔,定居随州。家贫,母以荻画地教其识字。
1016年(大中祥符九年):
10岁借书于随州李氏,偶得韩愈文集六卷,潜心研读,奠定古文革新思想根基。
1023-1027年(天圣年间):
两次科考落第(随州举、礼部试)。22岁拜谒汉阳学士胥偃,受赏识,随其入京。
1030年(天圣八年):
殿试甲科第十四名,授西京留守推官。晏殊评其未中状元因“锋芒过露”。
二、洛阳交游与文学奠基(1031-1034年)
1031年(天圣九年):
赴洛阳任推官,与钱惟演、尹洙、梅尧臣等交游,创作《七交七首》《浪淘沙·把酒祝东风》等诗词,倡导古文运动。
1032年(明道元年):
两游嵩山,参与“神清洞”摩崖题刻事件,作《嵩山十二首》。
1033年(明道二年):
首任妻子胥氏病逝,年仅17岁;同年进阶承奉郎。
三、政争贬谪与地方治绩(1034-1040年)
1034年(景祐元年):
任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再娶杨大雅女,次年杨氏卒。
1036年(景祐三年):
因支持范仲淹改革,上书斥责谏官高若讷“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贬夷陵县令。携母溯江赴任,作《猛虎》《初至夷陵答苏子美》等诗。
1037-1039年(景祐四年-宝元二年):
调任乾德县令,期间子夭折;后复职武成军节度判官,与梅尧臣会于襄城。
四、重返中枢与改革实践(1040-1067年)
1040年(康定元年):
应召还朝,修《崇文总目》,转太子中允。范仲淹辟为掌书记,辞未就。
1043-1045年(庆历年间):
参与“庆历新政”,任知制诰、河北都转运使等职。新政失败后外放滁州,作《醉翁亭记》,自号“醉翁”。
1054-1060年(至和-嘉祐年间):
升翰林学士,主考进士,拔擢苏轼、苏辙、曾巩等;主持编修《新唐书》《新五代史》。
1061年(嘉祐六年):
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推动“嘉祐更化”,整顿吏治与科举。
五、晚年致仕与学术遗产(1067-1072年)
1067年(治平四年):
因“濮议之争”遭弹劾,罢参知政事,出知亳州。
1071年(熙宁四年):
以太子少师致仕,隐居颍州,整理文集,作《六一居士传》。
1072年(熙宁五年):
卒于颍州,谥“文忠”。临终前焚毁未定稿《居士集》,现存《欧阳文忠公集》为后人辑佚。
六、历史评价与当代研究
1. 文学革新:
继承韩愈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开创平易畅达文风,奠定宋代散文基调。词作如《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融合哲理与深情,影响深远。
2. 政治遗产:
推动科举改革(废“太学体”)、史学修撰(《新五代史》重“春秋笔法”)。
3. 争议与考证:
家世之谜:据《状元黄仁颖家谱》,欧阳修实为五代状元黄仁颖曾孙,幼年承舅父欧阳晔嗣。
学术动态:刘德清《欧阳修年谱长编》(75万字)详考其生平交游与著作系年,为近年权威成果。
附:欧阳修仕途与创作关键节点简表
| 时期 | 官职/事件 | 代表作品/贡献 |
| 1030-1034年 | 西京留守推官 |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洛阳牡丹记》 |
| 1036-1040年 | 夷陵、乾德县令 | 政论《与高司谏书》;诗《戏答元珍》 |
| 1045-1048年 | 滁州知州 |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 |
| 1057-1061年 | 翰林学士、知贡举 | 拔擢“嘉祐二年榜”人才;修《新唐书》 |
| 1070-1072年 | 颍州致仕 | 《六一诗话》(中国第一部诗话著作》 |
欧阳修一生宦海浮沉,却始终以“蓄道德而能文章”自勉。其文如澄江映月,其品似寒梅立雪——既重塑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高度,亦为华夏文脉注入千年不竭的活水源头。
以下是综合史料及最新研究成果整理的苏洵(1009-1066)年谱,突出其生平关键节点、文学贡献及历史影响:
一、早年游历与治学积累(1009-1056年)
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
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初唐宰相苏味道后裔。父苏序豁达不羁,母程氏早逝,少年不喜科举,游历四方。
1036年(景祐三年,27岁):
因母逝、长女夭折,始发奋读书。闭门苦读《论语》《孟子》《韩非子》,焚旧稿重学,历时十年。
1047-1055年(庆历至至和年间):
撰《权书》《衡论》《几策》等政论,提出“审势定策”“尚威振国”主张,批判宋廷苟安政策。
培养苏轼、苏辙成才,奠定“三苏”文脉根基。
二、京师扬名与仕途起步(1056-1060年)
1056年(嘉祐元年):
携苏轼、苏辙赴汴京,谒欧阳修。欧阳修盛赞其文“博辩宏伟”,荐于朝廷,名动公卿,《六国论》《审敌》传诵一时。
1057年(嘉祐二年):
苏轼、苏辙同榜进士及第,苏洵虽未中举,但因文名获特授试秘书省校书郎(从九品)。
1059年(嘉祐四年):
任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编纂《太常因革礼》,主导礼制考订。
三、晚年著述与谱学开创(1061-1066年)
1061年(嘉祐六年):
完成《嘉祐集》定稿,收录《管仲论》《辨奸论》等雄辩散文,确立“文以载道”的唐宋古文运动典范。
1063年(嘉祐八年):
创修《苏氏族谱》,创立“垂珠体”谱例(苏式家谱):
体例创新:世系直行下垂,竖线串联五代,强调宗法关系;
影响深远:与欧阳修谱例并称“欧苏体”,成明清民间修谱主流。
1066年(治平三年):
《太常因革礼》书成,病逝于汴京,享年58岁。追赠光禄寺丞,归葬眉山。
四、历史影响与学术争议
文学与思想贡献
1. 古文革新:反对骈俪时文,倡导“言当世之要”,散文以雄辩犀利著称,如《六国论》借古讽今针砭宋政;
2. 军事理论:《权书》系统论兵,提出“避实击虚”“速战制胜”战略,影响宋代兵学;
3. 教育传承:培养苏轼、苏辙,奠定三苏文学世家地位。
谱牒学开创
苏式体例核心:
- 五世一揭,竖线串联,宗法明晰;
- 明清演变为“意欧体苏”,今存湖南湘潭《苏氏四修族谱》(1839年)等均奉其为鼻祖。
未解争议
早年空白:27岁前经历记载稀少,游学范围存疑;
政治实践局限:虽倡改革却未居要职,主张与范仲淹、王安石革新关联待深究。
苏洵生平大事简表
| 时间 | 事件 | 代表成就 |
| 1009年 | 生于眉山 | 苏味道后裔,少时疏学 |
| 1036年 | 发奋读书 | 焚旧稿,专攻经史 |
| 1056年 | 携子入京,谒欧阳修 | 《权书》获荐,名动京师 |
| 1057年 | 二子进士及第 | 授秘书省校书郎 |
| 1061年 | 编定《嘉祐集》 | 确立古文大家地位 |
| 1063年 | 创修《苏氏族谱》 | 垂珠体谱例成后世范本 |
| 1066年 | 逝于汴京 | 谥赠光禄寺丞,归葬眉山 |
五、后世评价
欧阳修:“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四库全书》:“老泉文峭劲凌厉,如先秦法家。”
苏洵以“大器晚成”之姿,重铸北宋文风;以“垂珠体”谱例,规范千年宗法。其生平虽短,却为三苏文脉之基,唐宋古文之枢——恰如寒泉淬剑,晚岁锋芒愈见凛冽。
以下是综合史料及最新研究成果整理的苏轼(1037—1101)年谱,结合其生平轨迹、文学创作与历史影响,突出关键节点与时代背景:
一、早年求学与科举入仕(1037—1061年)
1037年1月8日(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父苏洵、母程氏。
1042年(庆历二年·7岁):
入乡校,师从天庆观道士张易简,聪颖早慧,改师刘微之《鹭鸶诗》为“雪片落蒹葭”。
1054年(至和元年·19岁):
娶青神进士王方之女王弗(时年16岁)。
1056年(嘉祐元年·21岁):
随父苏洵、弟苏辙赴汴京,谒成都张方平,获“国士”礼遇。
1057年(嘉祐二年·22岁):
进士及第,主考欧阳修誉“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四月母程氏病逝,返蜀守孝。
二、仕途初履与丧亲之痛(1061—1071年)
1061年(嘉祐六年·26岁):
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任凤翔府签判,作《喜雨亭记》。
1065年(治平二年·30岁):
妻王弗病逝于汴京,年仅27岁;次年父苏洵卒,护丧返蜀。
1068年(熙宁元年·33岁):
续娶王弗堂妹王闰之,携家返京。
1071年(熙宁四年·36岁):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外放杭州通判,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初识朝云(后纳为妾)。
三、地方治绩与乌台诗案(1071—1084年)
1074—1079年:
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密州作《江城子·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州抗洪筑黄楼;湖州任上引发“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44岁):
因诗作“讪谤朝廷”入狱百日后贬黄州团练副使。
1080—1084年(黄州时期):
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创作巅峰期:
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
书法:《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四、重返中枢与连放外州(1085—1094年)
1085年(元丰八年·49岁):
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苏轼复起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元祐四年·54岁):
二度知杭州,疏浚西湖筑苏堤,创立安乐坊(中国最早公立医院)。
1093年(元祐八年·57岁):
妻王闰之病逝;高太后崩后,哲宗亲政,苏轼贬英州,途中改谪惠州。
五、岭南流放与晚年绝唱(1094—1101年)
1094—1097年(惠州时期):
作《荔枝叹》讽喻朝政,助修惠州东西新桥。侍妾朝云病逝(1096年),葬栖禅寺。
1097年(绍圣四年·61岁):
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办学堂、倡农耕,著《东坡志林》。
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65岁):
徽宗即位大赦北归,卒于常州。临终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六、历史影响与当代传承
文学艺术成就
诗词: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赤壁赋》融哲理与山水于一体。
书法:“宋四家”之首,《寒食帖》被誉为“抒情写意巅峰”。
家族与谱牒
- 父苏洵创“垂珠体”族谱(与欧阳修谱例并称“欧苏体”),后世续修族谱至今,如2025年惠州苏东坡祠获赠清代《苏氏族谱》影印本。
纪念活动(2025年最新动态)
寿苏会:2025年1月18日(农历腊月十九)苏轼988周年诞辰,徐州、眉山等地举办“寿苏会”,含族谱敬献、古琴吟诵等仪式。
学术研究:王水照《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整理失传宋代年谱,为研究提供新史料。
苏轼生平关键节点与代表作品简表
| 时期 | 地点 | 重要事件 | 代表作品 |
| 1037—1056年 | 眉山 | 少年启蒙,娶王弗 | 《夏侯太初论》(少作佚) |
| 1057—1071年 | 汴京/凤翔 | 进士及第,初仕丧妻 | 《凤翔八观》《江城子·记梦》|
| 1071—1079年 | 杭密徐湖 | 新政批判,乌台诗案 | 《吴中田妇叹》《湖州谢上表》 |
| 1080—1084年 | 黄州 | 躬耕东坡,文学巅峰 | 《寒食诗帖》《赤壁赋》 |
| 1089—1093年 | 杭州 | 二度治杭,疏浚西湖 | 《饮湖上初晴后雨》(重题) |
| 1094—1101年 | 惠儋常 | 岭南流放,北归病逝 | 《荔枝叹》《自题金山画像》 |
林语堂评:“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 其精神如明月悬天——宦海沉浮中坚守民生,颠沛流离间笑对沧桑,终以“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生命厚度,照亮千年文脉。
以下是苏辙(1039—1112)的年谱概要,综合权威史料及学术研究整理而成,突出其生平关键节点:
一、早年与科举(1039—1061年)
1039年(仁宗宝元二年):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由,苏洵幼子,苏轼之弟。
1057年(嘉祐二年):与苏轼同登进士第,时年19岁。同年四月母程氏卒,随父兄返蜀守丧。
1061年(嘉祐六年):通过制科考试,以直言极谏科获评第四等。因批评仁宗“倦于勤政”,初考官欲黜落,司马光力荐其切直,终被录用。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但为侍父未赴任。
二、仕途起伏与新法抗争(1061—1080年)
1065年(治平二年):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后调管勾安抚司机宜文字。
1066年(治平三年):父苏洵卒,护丧归蜀。
1069年(熙宁二年):返京,上书批评王安石新法。神宗赞其“潜心世务”,授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数月后调河南府留守推官。
1070年(熙宁三年):张方平荐为陈州教授,期间代撰《论时事书》反对青苗法。
三、贬谪筠州与思想成熟(1080—1085年)
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牵连,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一人独掌盐酒专卖及商税,疲于市井琐务,作《东轩记》自嘲处境。
筠州生活:
初至逢洪灾,官舍毁坏,借居户部巡察使府。
筑东轩,植竹杉自勉:“高节不知尘土辱,坚姿试待雪霜沾”(《东轩种杉》)。
与僧道交游,撰《圣寿院法堂记》,反思仕途,思想转向超然。
四、元祐起复与晚年再贬(1085—1104年)
1085年(元丰八年):神宗崩,召还任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御史中丞、尚书右丞,进入权力中枢。
1094年(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复起,苏辙因反对“绍述”新政,贬知汝州,再谪少府监分司南京,第二次贬居筠州三年(1094—1097)。
1102年(崇宁元年):徽宗立,蔡京当权,列苏辙为“元祐党人”,罢官居许州(今河南许昌),晚年自号“颍滨遗老”。
1112年(政和二年):病逝于颍川,谥“文定”。
五、思想与著作
文学成就:与父兄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诗文重理致,风格冲淡深沉。代表作《栾城集》《春秋集解》。
贬谪影响:两度筠州八年,是其思想成熟期,从儒家进取转向道家超脱,形成“吏隐”心态。
附:苏辙两次贬筠州对比
| 时期 | 官职 | 时长 | 主要活动 | 代表作品 |
| 1080—1085年 | 监盐酒税 | 5年 | 重建官舍、市井征税、交游僧道 | 《东轩记》《雨中宿酒务》 |
| 1094—1097年 | 少府监分司南京 | 3年 | 遍访古刹、寄情山水、潜心著述 | 《雨中游小云居》 |
研究资料推荐
1. 《苏辙诗编年笺注》(蒋宗许等笺注)
- 以明刻本为底本,参校宋元珍本,系年精确,注释详实。
2. 《苏辙年谱》(曾枣庄著)
- 首部系统年谱,结合时事与作品,奠定苏辙研究基础。
苏辙一生以“耿直见弃于党争,以淡泊超然于困厄”,其轨迹映射北宋士大夫在政治漩涡中的精神求索。
以下是王安石(1021—1086)的年谱概要,综合权威史料及学术研究整理而成,突出其生平关键节点及思想演变:
一、早年求学与初入仕途(1021—1058年)
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生于江西临江军(今清江),父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1039年(宝元二年):父王益卒于江宁通判任上,家道中落,闭户苦读,以“稷契”自许。
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第四名及第,授扬州签判。作《河北民》揭露边民疾苦,初显忧患意识。
1047—1050年(庆历七年至皇祐二年):知鄞县(今宁波),兴修水利(东钱湖等)、推行“贷谷于民”实验(青苗法雏形),撰《鄞县经游记》记录改革实践。
1051年(皇祐三年):任舒州通判,拒应试馆职,作《感事》诗批判官吏腐败,提出“贱术纵工难自献,心忧天下独君王”。
二、中央任职与变法酝酿(1058—1068年)
1058年(嘉祐三年):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提出变法主张,强调“改易更革”以矫治“法度不合先王之政”。
1060年(嘉祐五年):任知制诰,掌诏令起草。因母丧归江宁守制,讲学著述,形成“荆公新学”体系。
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即位,诏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次年献《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直指财政、军事积弊。
三、熙宁变法与两度拜相(1069—1076年)
1069年(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新法:
理财:青苗法、均输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
强兵: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
育才:改革科举(废诗赋考经义)、整顿太学(行“三舍法”)。
1070年(熙宁三年):拜相,颁保甲法。与司马光论战,作《答司马谏议书》申明“辟邪说,难壬人”决心。
1074年(熙宁七年):因天灾遭弹劾,首次罢相,知江宁府。次年复相,但权威削弱。
1076年(熙宁九年):子王雱病逝,二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
四、晚年退隐与学术深化(1076—1086年)
1078—1084年(元丰年间):封舒国公、荆国公。潜心佛学与诗文,作《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梅花》等名篇,诗风转向空灵淡远。
1084年(元丰七年):献半山宅为寺(报宁禅院),自号“半山老人”。
1086年(元祐元年):闻免役法废,愕然道:“亦罢至此乎?”四月病逝于江宁,赠太傅,谥“文”。
变法措施总览
| 类别 | 主要法令 | 核心内容 | 影响 |
| 经济改革 | 青苗法 | 官府低息贷款,抑制高利贷 | 增加财政收入,但地方强制摊派引发民怨 |
| 农业改革 |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兴修水利 | 全国修水利万余处,增田36万顷 |
| 军事整顿 | 保甲法 | 十户一保,农闲军训 | 强化地方治安,节省军费 |
| 教育科举 | 科举改革 | 废诗赋考经义策论 | 选拔实务人才,但加剧党争 |
五、历史评价与学术遗产
争议性:变法被指“剥民兴利”,司马光斥其“与民争利”,梁启超则誉其为“三代下唯一完人”。
文学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雄健峭拔(如《游褒禅山记》),诗歌前期忧世(《兼并》),后期禅意深蕴(《北山》)。
学术影响:创立“荆公新学”,著《三经新义》重构经学诠释体系,主导科举教育近六十年。
研究推荐
1. 《王安石年谱长编》(刘成国著,中华书局)
全6册,2372页,考据精详,涵盖家族、交游、著作系年,为当代最完备年谱。
2.《王安石年谱三种》(詹大和、顾栋高、蔡上翔撰)
合集宋明清三代年谱,附传记史料,展现历史评价变迁。
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孤勇推动改革,其生涯轨迹映射了北宋士大夫“致君尧舜”的理想与时代局限的深刻碰撞。
曾巩(1019—1083)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年谱是研究其生平与文学成就的重要文献。以下是综合多部权威年谱著作的核心信息整理:
一、主要年谱著作概览
1. 李震《曾巩年谱》(2019修订版)
内容特点:在1997年繁体版基础上修订,吸收新发现文献(如《永乐大典》佚文13篇、墨宝《局事帖》),系统考订曾巩仕历、交游及诗文系年,附《宋史》本传及参考书目。
学术价值:首部简体横排年谱,被列为“曾巩文化丛书”之一,王水照作序推荐,是当前研究的基础性文本。
结构:分四卷,覆盖1019年出生至1085年身后事,每卷以帝王年号纪年细分阶段。
2. 《曾巩年谱辑刊》(2021)
内容特点:汇集六种清至民国年谱,包括姚范《南丰年谱》、王焕镳《曾南丰先生年谱》等稀见版本,校勘原谱讹误并附案语。
学术价值:属“曾巩研究书系”,填补早期年谱文献空白,展现学术史脉络。
表:主要年谱著作对比
| 著作 | 作者/编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 特点 |
| 《曾巩年谱》 | 李震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19 | 简体横排,增补佚文,基础性研究 |
| 《曾巩年谱辑刊》 | 何素雯 等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2021 | 六种稀见年谱汇编,文献校勘 |
二、曾巩生平分期(据年谱梳理)
1. 怀志进取期(1019–1056)
39岁前居家治学,经历家族变故,以《墨池记》等文崭露头角,但科举屡挫。
2. 校书馆阁期(1057–1068)
进士及第后任司法参军,经欧阳修荐入京校勘史籍,参与编修《英宗实录》,奠定学术根基。
3. 转徙七州期(1069–1080)
自请外放,历任越、齐、襄等七州知州,革新漕运、赈灾济民,政绩卓著;创作《道山亭记》等名篇。
4. 任职京师期(1080–1083)
回朝任史馆修撰、中书舍人,主持修史,病逝于江宁府。
---
三、文学成就与影响
1. 散文风格
以“古雅平正”著称,立足《六经》,融合司马迁、韩愈之长,如《书魏郑公传后》被归有光反复诵读。
2. 诗歌演变
早期古体诗豪纵近李白(如《冬望》),后期律诗婉朴深沉;何廷秀评“一扫西昆体,力追骚雅遗”。
3. 历史地位
生前:王安石誉“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身后: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选其文128篇,数量居宋六家之首。
四、研究价值与现状
时代意义:2019年诞辰千年之际,江西推出《曾巩文化丛书》(全8册),推动其文学、家风、仕历等多维度研究。
争议与重估:五四时期因“醇儒”形象受冷落,1980年代后学界重新关注其史学思想与散文革新贡献。
若需深入某部年谱的细节(如李震修订版新增佚文考据)或对比不同谱系观点,可进一步定向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