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源文苑诗歌散文
一、七律·咏鸣蝉(中华新韵)
文/安殿轩
数载田园匿迹深,一朝蜕变尽情吟。
霓裳旖旎谱新曲 金嗓悠扬奏雅琴。
饮露笑谈同树醉,餐风乐唱共林欣。
声高不借琵琶助,绝胜鹃莺美妙音。
安殿轩,男,汉族,山东省金乡县人。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直属分会会长,金乡县诗词楹联联协会副主席。济宁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诗词楹联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二、点燃七月
文/农朴
七月的阳光
在树叶上钻研刻度
七月的街道
让烧红的脚印逃亡
七月的空调
困乏地吮吸潮热的梦语
七月的弯月
走入山影的声音很细
七月的山风
跑出来寻找白云
七月的嫩苗
吐着舌,收罗湿润
一对恋人点燃七月
把流火搂成一团
激情的喧嚣,灼伤了夜的眼睛
农朴,原名宋永基,1938年生,从事过教育、文化工作,作品见诸于各报刊。现在退休赋闲,以文为乐
三、致敬抗战文/大山
战火呼啸,回荡在历史深巷
山河破碎,国殇难忘
华夏大地,满目疮痍
站起来了,英勇无畏中华儿郎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从未有放弃抵抗
用血肉筑起钢铁长城
朝着胜利的方向
他们倒下,却成为不朽的雕像
他们的精神,如火炬般明亮
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指引着民族的希望
如今,山河无恙,盛世安康
但那段历史,我们永不能忘
继承先烈遗志
为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启航
让我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
不忘初心,永敢担当
以奋斗的姿态
续写华夏的诗行
相思
文/大山(山东)
追梦的德令哈
迷人的U型公路
一段邂逅
入了你的相思扣
月光将心思酿成酒
思念在寂寞里漫游
风掠过荒原却没捎来你的问候
只留下我 在原地停留
掌心的沙砾流转如旧
驼铃摇晃着黄昏的愁
每一寸土地都写满情咒
却被泪水冲得毫无眉目
银河坠入戈壁的伤口
流星将你的名字划走
若时光是飘泊的孤舟
我愿,永远做你停靠的码头
夏风吹来半窗凉
文/大山(山东)
蝉鸣在树头煮沸晚霞
蛙声砌起夜色的高墙
我于窗台细数月光的碎步
等季风穿过岁月的回廊
半开的窗是时光的缺口
漏出稻田青涩的私语
诗句 在发烫的键盘上蜷曲
念想 在心头的砂锅里文火慢煨
凉风终于叩响玻璃
掀起窗帘的波浪
多像你去年站台上扬起的裙裾
转身时,带走整个夏天的蝉唱
我独立窗前,反复摩挲
手机里未发送的诗行
漫天的星子是凝固的叹息
与萤火交换着 欲言又止的光
赵峰,笔名大山,原泗水寻芳诗社副社长。原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喜爱文艺。喜欢诗歌,散文、曲艺、小戏剧等。曾有二十多篇作品发表于县、市、省级杂志或报纸上,曲艺(巧媳妇当家)(麦收前夜)(支农要知农),小戏(支农新曲)(渔塘捉奸)(夫妻商店)(瓜园记)皆参加过汇演,获县一等奖,市二等奖
四、 芦沟桥忆
文/李洪挺
日寇侵华六年长,七七全国战东洋。
速胜亡国黑沉沉,论持久战放光芒。
敌強我弱三步走,正面敌后摆战场。
统一战线磅礴力,百年魔怪一扫光。
李洪挺,男,山东省泗水县人。曾在《山东文学》、《悦读》、《济宁文艺)》、《三峡》《中国散文网》、发表作品。《春 天的祖国》获《诗路精英》- -等奖《四渡赤水》获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五、穿越戈壁踏进乌鲁木齐文/井明新
离开甘肃河西走廊上的嘉峪关,继续向西,直致到达今天的目的地---.乌鲁木齐。
途中,我们坐在车内,透过车窗,远处的山脉、戈壁、胡杨林等标志性景观,一览无遗。无垠的沙漠和戈壁滩如一幅壮丽的画卷徐徐展开。金黄的沙丘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宛如一条条沉睡的巨龙,等待着被唤醒。戈壁滩上,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神秘。
我们赶紧下车拍照。“咔嚓”,岁月在此刻定格,时间让拍摄的瞬间成了永久的记忆。
车窗外,风沙呼啸而过,卷起漫天的尘土,给这广阔无垠的天地增添了几分野性和狂放。尽管有车辆来来往往,但在这浩瀚的沙漠与戈壁之间,它们却显得如此渺小,犹如沙漠中的一粒粒沙尘,正向着远方的目的地进发。坐在车内,能真切地感受到车轮滚滚,自己正穿梭在这片充满原始魅力与神秘气息的广袤之地,内心的震撼与敬畏久久不能平息,仿佛心灵也在这壮阔的景色中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与升华。
离开312国道,去甘肃省酒泉市玉门石油小镇(老市区)短暂停留,并在此吃早餐。不过 ,为了赶路,我们买了豆浆、油条和蒸包,打包上车,在车上解决了早餐。
石油小镇因石油而生,又因石油而衰。 玉门是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辉煌时期,原油产量曾经占到全国产量的百分之八十多,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培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材,并为全国油田输送技术骨干。后来,因石油资源枯竭而走向衰落,如今通过工业旅游和新能源产业成功转型。
出甘肃,便进入新疆境内了。
进人新疆境内的第一个服务区是星星峡服务区。星星峡是河西走廊入疆咽喉要道,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特征使其成为军事要塞与交通枢纽。在这里,凡是进入新疆的人员,必须刷过身份证才能进入。
进入新疆,继续西行。起初,天空还算晴朗,可没过多久,远处天空天边逐渐泛起一层土黄色的阴霾,大家都担心是不是沙尘暴啊。可是,沙尘暴没有来,天空中倒是下起了一阵小雨。
又过检查站,这一次,工作人员让我们的车停靠路边,要求驾驶员下车休息20分钟后再行。我们服从了工作人员的安排。
汽车轮子飞转,路标一一闪过。驱车三日,穿越无数山川,当天傍晚终于抵达乌鲁木齐,心中的感慨仿若天山的雪水,汹涌而澎湃。
在出发前,我们便对这趟旅程充满了期待,而这三天的自驾过程,更是让我们对生活的奇妙与世界的广阔有了更深的感悟。
抵达目的地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满心的欢喜。这三天的旅途,不仅是一场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乌鲁木齐,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终于来了,期待在这里开启一段全新的美好时光。
井明新,笔名老井,转业军人,山东省泗水县人。中国散文网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
六、 时光褶皱里的银发星河
文/钱玉珍
岁月荏苒,时光如白驹过隙,2001年8月成立的泗水县老年大学,迄今已有二十四载的成长轨迹。
二十四年的时光,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泗水老年大学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里,它不只是一所学校,更像一本厚重的相册——定格着起步时的蹒跚步履,收录着各级领导与工作人员的耕耘身影,也承载着教师与学员们“活到老学到老”的热忱。这里的课堂是银发族追逐梦想的舞台,书法绘画间流淌着对艺术的执着,歌舞排练中跃动着对生活的热爱,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晚年再出发”的勇气。二十四年,它用时光作笔,将老年人对幸福晚年的期盼,谱写成一曲关于成长与坚守的赞歌。
1998年的蝉鸣里,260万元的期待破土而生。当县委书记与县长的双手揭开红绸,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老干部党校如三株并蒂莲,在泗水河畔悄然绽放。揭牌瞬间的掌声,裹挟着墨香、琴韵与欢笑声,为这座城市种下了一片永不褪色的精神绿洲。
那些初创的日子,阳光总是偏爱窗台上的绿萝。老人们踩着晨光走进教室,粉笔灰簌簌落在肩头,却掩不住眼中跃动的星光。声乐室里,沧桑的嗓音唱着《歌唱祖国》,音符撞碎了时光的寂静。这座年轻的校园,就这样在歌声、琴声、书声、笑声的滋养中,一寸寸生长出温暖的模样。
2006年下半年,根据泗水县城市规划要求,县老年大学进行了拆迁。结合自身实际,老年大学按照“适用实效”的原则,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第一课堂,拓宽第二课堂,实践脚步不停,走进第三课堂,公益旗帜猎猎飘扬。坚持了校内校外把班办,活动站点连成片,大型演出不间断。一颗颗不甘平庸、不甘寂寞年轻的心,在这片特殊的天地奔腾、激荡,他们敲锣打鼓扭着秧歌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在精神世界里将青春焕发。锣鼓声与秧歌步里,藏着老人们不服输的倔强——岁月或许能染白双鬓,却夺不走他们对生活炽热的向往。
2010年5月,当老年大学迁入科技文化中心,宛如倦鸟归林。崭新的教室洒满柔光,舞蹈室的镜子映出挺拔的身姿,书画展厅的白墙静待笔墨生辉。围绕“增长知识、丰富生活”的办学宗旨,这里成了一座永不停歇的精神加油站。19位教师,编织出知识的经纬;100余场书画展、260余次公益活动、360多场演出,是银发族回馈社会的答卷。乡村儒学讲堂的木椅,承载了1860余次思想的碰撞;49期《老干部家园》,像49座精神灯塔,照亮6.6万读者的心田。
在这里,年龄不过是日历上的数字。那些曾经伏案工作的双手,如今握着毛笔描绘山河;当年严谨的学者,正带着学员编排庆“国庆”主题的小品。老年大学早已超越了建筑的边界,成为一座永不落幕的舞台——每一场演出的谢幕,都酝酿着下一次精彩的开场;每一次书画展的撤展,都孕育着新的灵感与创作。时光的年轮一圈圈生长,而泗水河畔的这片精神家园,永远盛开着青春的花朵。二十四载春秋,恰似枝头翻涌的云翳,忽而掠过时光的天际。泗水县老年大学在晨钟暮鼓中沉淀,将砥砺奋进的铿锵足迹,酿成满园的春华秋实。那些悄然生长的教学成果,如遍野繁花次第绽放;志愿者的红马甲在街巷间流动,织就温暖的网络;乡村儒学讲堂的木铎声,唤醒沉睡的文脉;老干部活动站点里,笑声与墨香交织成春日的图景,连一本薄薄的《老干部家园》,都成了承载岁月的精神长卷。 。它是党和政府关怀的“暖心桥”,让银发族触摸到时代的温度;是瞭望世界的“望远桥”,透过知识的窗棂看见山河新貌;更是焕发新生的“回春桥”,让智慧与经验反哺社会;又或是心灵相契的“知友桥”,将孤独化作相遇的惊喜。在这里,每一位老者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教师站上三尺讲台,以白发书写热忱;学员伏案求知,让皱纹里盛满思索;展厅陈列着生命的匠心,舞台绽放着迟暮的芳华。
窗外的杨柳黄了又绿,阶前的野草枯了复荣,时光的齿轮永不停歇。而我,也在岁月流转中完成了身份的蜕变。从校园里奔走忙碌的工作人员,到如今端坐课堂的学员,角色的转换恰似一场温柔的重逢。当我以新的视角凝视这座倾注心血的校园,那些清晨的露珠、黄昏的余晖,那些伏案疾书的侧影、击节而歌的欢畅,都化作心底最深的眷恋。
“老年大学钟情在,重鼓雄心砥砺磨。”砚台里未干的墨痕,记载着求知的执着;舞台上跃动的身影,诉说着不老的豪情。夕阳为桑榆镀上金边,我愿以满腔热忱,将余生的光与热,都化作装点山河的丹青,在这座温暖的校园里,续写生命最美的诗行。
钱玉珍,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退休干部。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泗水县历史研究会、洙泗文化研究会会员,乡村儒学讲堂讲师。爱好写作。撰写的《我的母亲王在英》、《最可爱的人》,山东快书《孝敬》,歌曲《抱抱妈妈》等作品,曾被《济宁日报》《泗水大众》《老干部家园》《泗水文艺》《泗水政协》《学习强国》等报刊媒体采用。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被选拔为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
本期制作人
张燕
图文编辑
刘友朋
《鲁源文苑诗歌散文》作者/鲁源文苑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