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纪念日组诗
诗/廖尚光
(古风)
(一)
中国举行抗战赢,游行活动倍欢腾。
新型武器出场彩,旧式机群展翅雄。
各种兵装皆亮剑,神奇军种显威风。
整齐步法震天下,镇住豺狼使鬼惊。
(二)持久抗战胜倭寇
经历长期持久战,敌军无力再支撑。
兵源不足妇娃顶,粮少难熬倭寇争。
狂用战机袭虎港,惹来核炸震东京。
苏军东北勇杀鬼,华夏惊听胜利声。
(三)救星指明全国抗战
抗战初期悲论传,将亡华夏谬言煽。
救星预测中华胜,部队欣闻大众安。
写下著名持久战,阐明抗战必将艰。
敌酋阅后也称赞,出此神人可顶天。
(四) 全民抗战必获胜
领袖预言将胜鬼,必须久抗定能赢。
游击变化灵活用,运动围歼势必成。
麻雀战能干扰鬼,地雷炸响灭顽熊。
如鱼得水军民勇,苦斗终将建大功。
(五)抗战湧现英雄多
大好河山遭践踏,同仇敌忾战东洋。
仁人志士舍身勇,将帅雄兵豪气昂。
率领穷民消灭鬼,指挥部队围歼狼。
智谋战胜鬼逃岛,建国授衔名盛扬
(六)倭寇无条件投降
胜利得来真不易,牺牲无数大英雄。
日军签下投降表,战舰迎来捷报隆。
百姓欢呼含泪洒,九州庆祝舞旗红。
老天见证恶狼败,早在救星预料中。
(七)延安颂
窑洞灯前有救星,经天纬地是明灯。
担当大任谋奇策,持久战争阐述明。
砥柱擎天雄立地,导师救国胜超人。
天才战略真完美,思想光辉耀古今。
廖尚光《抗战胜利纪念日组诗》诗评
这组抗战胜利纪念日组诗,以古风形式串联起抗日战争的关键节点与精神内核,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民族情感与历史记忆,具有鲜明的主题指向和情感张力。
内容与主题:全景式铺展抗战史诗
- 历史脉络清晰:组诗从抗战胜利的欢庆场景切入(其一),回溯持久战的艰难历程(其二)、全民抗战的战略指引(其三、其四),再到英雄群像的塑造(其五)、日本投降的历史时刻(其六),直至延安精神的传承(其七)与铭记历史的警示(其八至十四),形成了“胜利—历程—精神—警示”的完整逻辑链,如同一部浓缩的抗战史诗。
- 主题鲜明突出:“救星”“领袖”等词汇的反复出现,明确指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歌颂;“全民抗战”“军民同心”等内容,则凸显了人民战争的伟力;而“不忘国耻”“恶有恶报”等表达,强化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警示意义。
艺术特色:直白质朴中的情感力量
- 语言风格:全诗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表达,不追求辞藻的华丽雕琢,如“新型武器出场彩”“地雷炸响灭顽熊”等句,直白如话却充满力量,符合古风“言志”的传统,便于情感的直接宣泄。
- 意象选择:“豺狼”“倭寇”“鬼”等意象贯穿始终,以比喻手法强化了侵略者的狰狞形象;“窑洞灯火”“红旗”等意象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形成鲜明的善恶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结构形式:每组诗均为七言八句,句式整齐,韵律明快,虽部分诗句在平仄对仗上稍显自由,但整体节奏铿锵,读来朗朗上口,适合情感的铺陈与抒发。
情感表达:浓烈炽热的家国情怀
- 诗人将对侵略者的痛恨(“犯下滔天罪恶史”)、对英雄的缅怀(“牺牲无数大英雄”)、对胜利的欢庆(“百姓欢呼含泪洒”)与对未来的期许(“战胜豺狼好复兴”)熔铸于笔端,情感浓烈而真挚,字里行间流淌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整体而言,这组诗以质朴的语言、清晰的脉络和炽热的情感,再现了抗日战争的壮阔历史,既是对胜利的颂歌,也是对历史的铭记,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情感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