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孝坊”的故事 范良义
已巳夏至的一天,退休干部老张打电话给我,说丁河镇风山村有一座清代“节孝坊”,建议我们老年户外徒步队前去看看。我对他的建议很感兴趣,一是可以为徒步队安排一次新的行程,二是可以探索历史文化故事。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徒步做好准备,我与徒步队长商量,决定约老张一起先去实地考察。周三这天,我们一行三人从西峡县城乘车去了凤山村。之前的天气是连续的赤日炎炎,这天却下起了雨,清凉的夏风让我们感觉很惬意。
车行半小时,我们便到了目的地。这里是凤山村第四居民组(楼房组),“节孝坊”就屹立在该组西边一块空闲的场地旁。我们带着一种神秘感,打着雨伞对“节孝坊”现场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查看。
牌坊是用大理石材料制作的,岁月的风霜在其表面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让它显得陈旧而苍老。老张是当地人,他告诉我们:牌坊原来的位置是在村子的东面,那里曾经是西峡通往卢氏县的骡马大道,是过往商旅的必经之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牌坊因故被推倒,有些部件受损。现在的牌坊,是凤山张家八世至十一世族人在九世张景龙的带领下,多人捐资对牌坊进行修复后,于2020年重新竖立起来的。
牌坊的北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清晰地记录了重修牌坊的过程。仔细阅读碑文,才了解到这座牌坊感人至深的缘由。原来,凤山张家 节孝牌坊 始建于大清道光十五年(1835)。牌坊的建立,源于凤山张氏家族中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当时,张氏族人麟瑞(四世)在结婚时不幸被流寇掠走,生死未卜。麟瑞的胞兄廷瑞膝下有六个儿子,为了保全家族血脉,便将自己六个儿子中的三个过继给同胞弟媳万氏。万氏在丈夫生死不明的困境下,坚守贞操,孝老养子,终生未再嫁人。她凭借着一己之力把过继的三个幼子抚养成人。这份坚守与付出,足以让世人钦佩。当地政府得知此事后,逐级申报,最终得到朝廷的“圣旨”,准许为万氏立牌坊。于是,张家族人到内乡灵山,花了240两白银,用灵山的大理石雕刻制作牌坊,然后用牛车缓缓拉回。族人们采用堆土法将其竖立起来。
在牌坊落成之日,村民们用双台大戏同时上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整个场面热闹非凡,庄重而热烈。这不仅是对万氏贞节品行的赞誉,更是对一位伟大女性坚守与付出的最好回报。
距“节孝坊”不远处有一棵300岁树龄的桦栎树,依然枝繁叶茂,县政府对其实行“挂牌”保护。它是竖立“节孝坊”的原始“见证者”。
重新竖起的牌坊,因经历过劫难,“圣旨”匾额不幸失踪,规模也有所缩减,难以恢复原有的豪华气派,但依然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及韵味。两根立柱承托起两层雕刻着凤凰图案的平梁,画梁中间是匾额,其上面有六排立柱撑起,盖上花纹坊顶。牌坊的正面还有“八仙过海”雕刻图案,两侧还有两对石狮子。
重建的牌坊高约三米,上面的两副对联风化较轻,只有个别字模糊不清。正面石柱上刻着“凤诏龙章褒孝顺,松苍柏翠比坚贞。”横幅是“节孝坊。” 诉说着万氏女的高尚品德。背面石柱上刻的是“永捲环婺辉天香,福声秦光灿凤毛。”横幅是“霜冰凛苑”。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尽管对联在平仄上稍有瑕疵,但表达的精神内涵都非常深刻,让每一个阅读者为之动容。
在旧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女性受桎梏最严重,女人以“从一而终”为贞节、为道德标准,贞节牌坊在民间被推崇。皇帝下“圣旨”同意为万氏女立“节孝坊”,褒奖万氏又贞又孝,寓意更深刻。封建社会很长,国土面积很广,但此类牌坊并不多见。
2025年6月28日--周六,有空闲的30多个徒步队友来到了凤山。我们在距离“节孝坊”约三公里处停了车,徒步向目的地走去。大家兴致很高,在“节孝坊”处反复观看,相互议论,认为今天的徒步看到了新的景观。队员中的作家和教师们认为,今天看到的是一段历史,一件往事,一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道德文化。很值得看,也值得回味。
较之两天前“考察”时的我,今天有了新的感觉。此时此刻,映入我眼帘的仿佛不是冰冷的石材牌坊,而是戴了红盖头却未进洞房的热血女子站在那里,她在眺望丈夫被掠走时经过的那条路…
她应有的爱空白一生,
她付出的爱感动世界!
2025.6.30于西峡
作者简介
:范良义,男,西峡县人,退休干部,经济师,新闻和文学爱好者。曾任西峡县新闻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校秘书集团兼职研究员、河南商报特邀通讯员、西峡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等职。著有《西峡县集体工业志》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