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陈新华,东北石油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退休),大庆作协会员。
杨玉才转发
陈新华教授赏析彭荔卡教授的美文:
陈老师与彭老师均在大庆市某大学任教数十年,盖因共同热爱中国优秀诗词文化成了好朋友,适才看见一篇论评,读之受益良多!旨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转发给各位同仁,不亦乐乎!
彭丽卡《浣溪沙》组词的审美赏析
文/陈新华
在中国古典词牌的璀璨星河中,《浣溪沙》以其独特的韵律结构和情感容量,成为文人墨客抒情写意的经典载体。丽卡老师的《浣溪沙》词作,既承袭了古典词牌的古风古韵,又注入了当代人生感悟,构建了一个婉约柔美、清丽细腻、含蓄雅致的当代易安的美学世界。
一、古典美学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开篇《夜读李清照》以“漱玉聆秋”的典雅意象开启艺术之旅。词中“白描叠韵律天然”一句,是对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艺术特点的诗意概括,也暗示了本组词的创作追求。
《樱花雨》中创造出的“飞红如雨不堪寻”的惆怅意境,《秋叶》里酝酿出的“一川红叶别深秋”的苍茫时空感,《清晨即景》流露出的清丽柔美的韵律,展现出对易安词学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建筑工人》则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走壁飞檐春复秋,技高胆大起层楼”的豪迈语言,“倚栏暂歇汗横流”的富有画面感的细节,讴歌了现代城市建设者的辛勤劳动,使古典词牌焕发出时代光彩。
组词在形式上严守词律而内容上新意迭出。
《咏玉》中“身寄红尘却绝尘,犹寒似暖自粼粼”的玉之品性,既是对传统玉文化的继承,也可视为对现代人精神追求的隐喻;“千年无价赎精魂”的结语,更将物质性的玉提升到了精神象征的高度。《参加中华诗词博物馆三月雅集》一首,“步步诗阶叩我心”的体验与“丽人今日美如云”的景象并置,则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机与活力。
《遇见极光》将现代科学现象转化为“神奇紫夜若天堂”的奇幻体验;《松果公寓》以童话笔调写“层层点亮小星星”的浪漫栖居;《咏玉》则在“腕上轮回藏麝月”的古典意象中,暗含对永恒与瞬间的哲学思考。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实践,正是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理论的当代回应。
《游香港记怀》是这组词作的压卷之作。“完璧归来誉四方”的家国情怀,“明珠拂拭更生光”的巧妙比喻,“航标亮处共帆扬”的远景展望,将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历史反思与未来期许融为一体,为组词降下了一个宏大而光明的帷幕。
二、生命关照与人文关怀的诗意表达
组词诗意地表达了生命关照。
《夏赏凌霄花》通过“凌空若锦”的灿烂与“攀援卑微”的谦逊,构建出植物的“不忘根本”生命寓言。而《芦花》中“秋残白首又何妨”的反问,将物候变迁升华为生命境界的写照,与《落梅》“心空仰尔自由飞”形成生命关照的精神呼应。
组词延续了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样诗意地表达了人文关怀。
《建筑工人》堪称当代词坛的难得的人文关怀之作。“日建重城兴广厦,夜栖陋室似黄牛”的强烈对比,延续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写实传统,而“功成待命又从头”的结句,则在平静叙述中蕴含深沉的人文关怀。《盼春》以“倒春寒”的残酷反衬农耕文明对春的渴望,“梁绕燕”“柳吹绵”的期待与“待耕田”的忧患形成张力。《南行首见木棉》通过“岭南春色足奢华”的赞叹和“英雄树下愿为家”的感慨,将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怀熔为一炉,与《游香港记怀》中“明珠拂拭更生光”的隐喻,共同构建起地理空间与民族情感的双重坐标。
三、女性形象的多元塑造
渔家女“浣柳浣云浣落花”“悠游四海水为家”和采茶女“纤手翻飞裁玉露,背篼起伏采茶陵”的诗意劳作;渔家女的“荆钗斜插缀珠芽”的服饰美,采茶女“明眸一瞥万峰宁”惊鸿美,留守女“及腰秀发绾云霞”形体美;绣花女“千缕期传云外信,万言唯诉梦中奢”“斟针酌线思无涯”的细腻情思……女性形象在词人笔下既延续了古典闺秀的婉约气质,又注入了现代女性的独立品格。
《悬铃花》中,“有约今生几度秋”的期盼,“知音不至不回眸”的执着,流露出婉约缠绵的情思,更赋予植物以人格化的情感深度。而《渔家女》“悠游四海水为家”的洒脱,又展现出不同于传统闺怨词的豁达襟怀。
四、鲜明的个性风格与美学追求。
每一首词都体现了丽卡老师的鲜明的个性风格。首先,善于捕捉瞬间感受表达美学追求。如《清晨即景》中“风翻荷叶跳珍珠”的灵动观察,《樱花雨》“飞红如雨不堪寻”的瞬间忧思,《绣花女》“静对灯前半盏茶”的瞬时凝神的姿态等,表达了印象强烈的瞬间之美。其次,擅长营造梦幻意境。如《夜宿松果公寓》“层层点亮小星星”的童话氛围,《咏玉》中“蓝田一梦杳如云”的虚幻梦境,《遇见极光》的“铭心深处梦忧伤”的梦中忧思等,体现了词人对朦胧美梦幻美的追求。
在语言运用上,既有《芦花》“秋残白首又何妨”的洒脱口语,也有《绣花女》“斟针酌线思无涯”的典雅表达,表现了语言多样性的风格。而《秋叶》“缘深缘浅任庄周”的哲学思考,《落梅》“心空仰尔自由飞”的精神向往,则体现了这组作品超越具体物象、追求形而上思考的共同倾向。
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丽卡老师对“词林皇后”易安居士的“词别是一家”理论的承传和创新,对居士“婉约柔美、清丽细腻、含蓄雅致”的词风美学的追随和发扬。
品味彭丽卡老师的这些词作,感受到的不仅是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而穿越时空!
读此评论,特赠:
我与陈新华群友,至今尚未谋面,但是心仪已久的朋友。他是东北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语文教授,从教50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矣!适才读此诗词赏析,受益良多,特赠一诗一联,以表敬意:
七律.赠陈新华教授
文/杨玉才
化雨春风五十年,讲台三尺执教鞭。
弘扬古典撰长对,怜爱新诗写论篇。
育李培桃常戴月,临门立雪笑开颜。
名人已入名人册,留与茶余作美谈。
站三尺讲台教授八千学子凌空放目看雏燕;
过七旬不老依然一介书生上网评诗乐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