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27)——崔烈铜臭
——洛阳白江永撰文
《后汉书·烈传》:“寔从兄烈,有重名于北州,历位郡守、九卿。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差。……烈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 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傍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于是声誉衰减。久之不自安,从容问其子钧曰:‘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钧曰:‘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为然也?’钧曰:‘论者嫌其铜臭。’烈怒,举杖击之。”
崔烈,字威考,祖父崔骃,父亲崔盘,从弟崔寔,冀州安平国(今河北省安平县)人。 幽州名士,东汉大臣。
崔寔(生卒年不详),字子真,又名台,字元始,冀州安平人。中国东汉文学家、政论家。名儒崔瑗之子。
汉灵帝刘宏(公元157年—189年5月13日),汉章帝刘炟之玄孙,中国东汉第12位皇帝。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公元168年汉桓帝驾崩,太后窦妙临朝摄政,策立刘宏为帝。后来窦太后之父窦武因谋杀宦官被诛,窦太后被迁往南宫。刘宏亲政后,诛杀权宦侯览、王甫,刻印“熹平石经”,为儒经提供定型文本,推动印刷术的雏形“拓印”问世;又创办世界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鸿都门学”,推动文学艺术发展,开辟了世界教育史的新纪元。科技上,引进“胡床”(凳子),改变了汉人跪坐习惯;又任用毕岚发明引水洒路装置“渴乌”,降低了道路扬尘率。但另一方面,刘宏公开标价卖官,大修宫室,信用宦官十常侍,兴起第二次“党锢之祸”,终激发黄巾起义。中平六年(189年)四月,刘宏病逝,终年34岁。
东汉灵帝时,朝政昏暗,宦官擅权。汉灵帝刘宏公开卖官鬻爵敛财供自己享乐,上自公卿州郡、黄绶,下至县令,明码标价,按职论价,都在拍卖之列。想当啥官就掏当啥官的钱,不掏钱就不能当官,不管你立下多大功劳、做出多大贡献。一时间求官者竞相奔走,俨如负蝂(虫名,传说该虫遇物则取而负之,虽困不止)。
当时崔烈任廷尉,颇有盛誉,但经不起高官厚禄的诱惑,也走后门,通过汉灵帝的傅母(保姆)程夫人,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捐给朝廷五百万钱(相当于黄金五百斤),得任司徒(当时管全国水利木土事务的最高长官,与司马、司空合称“三公”)。司徒这个官,当时的标价是一千万钱。到授官的那一天,汉灵帝觉得有点儿亏,他对周围人说:“真后悔当时没有坚持一下,这个官本来可以卖一千万钱啊!”程夫人不高兴了,说:“崔烈是个名士,本来不想买官,是我从中撮合,陛下才赚了五百万钱。您要把我的好心当成驴肝肺吗?”汉灵帝摇头叹气不语。
买官以后,崔烈“声誉衰减”。所以,人们虽对崔烈的丑行议论纷纷,但当着他的面谁也不敢谈及此事。
有一天,他问儿子崔钧:“我现在位居三公,外边的人咋议论?”崔钧回答:“父亲,您年轻时就声名远扬,大家都认为您早应该位居三公,但现在官是掏钱买来的,天下人都很失望。”“为什么?”“大家都嫌这个官铜臭味太浓。”崔烈气坏了,拿起棍子就打,崔钧慌忙往外跑。崔烈越发生气,说:“死孩子,你这是孝顺吗?”崔钧回答:“舜的父亲打舜,舜是小杖则挨,大杖就跑,这不是不孝顺啊!”“烈惭而止。”为什么惭愧呢?是知识不如儿子渊博,还是觉得自己身上的铜臭味太浓?
崔钧,字州平,即崔州平。历任虎贲中郎将、西河太守。献帝初,钧与袁绍俱起兵山东,讨董卓。与石广元(名韬)、孟公威(名建)、徐元直(名庶)为“诸葛四友”。当时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人大都不认同,只有崔钧与徐庶认为诸葛亮确实可比。之后徐庶、石韬、孟建三人均在魏国为官,诸葛亮则为蜀汉丞相,而崔钧本人则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