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第六届“牛肝菌杯”征文作品选登:
舌尖上的舞者
王金贵
6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上海建国宾馆举办的“中国牛肝菌故事报告会暨‘牛夫人. 牛肝菌’杯第六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大赛启动仪式”。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会,更是一场关于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与新质生产力的交汇。现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媒体代表,人数超过150人,其中作家占比高达60%。在众多精彩纷呈的环节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纪开萍教授关于人工栽培牛肝菌技术的演讲,以及石建同总经理对其项目的坚定支持。
纪开萍教授是中国食用菌领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她用多年时间攻克了天然牛肝菌无法稳定栽培的技术难题,将这种原本只存在于深山老林中的珍贵食材,成功引入人工种植体系,实现了从野生到栽培的历史性跨越。她的研究不仅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为大众餐桌增添了一道绿色健康的新宠——人工栽培牛肝菌。
有人称纪开萍为“又一个袁隆平”,但我认为这样的类比并不完全恰当。袁隆平先生是“杂交水稻之父”,他以一己之力解决了全球数十亿人的粮食安全问题,并因此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和学术地位,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其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纪开萍虽然尚未达到那样的高度,但她在食用菌领域的突破同样值得尊敬。她没有耀眼的头衔,也没有广泛的公众知名度,但她凭借对科研的执着与热爱,默默耕耘数十年,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她的精神境界与袁隆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一种无私奉献、追求真理的科学情怀。
牛肝菌的营养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族和多种矿物质元素,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高端食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其生长环境苛刻,产量稀少,价格昂贵,普通消费者很难将其端上餐桌。纪开萍教授的研究成果打破了这一局限,使得牛肝菌可以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真正实现了从“山珍”到“家常”的转变。这不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民生福祉的提升。
当然,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落地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与市场的推动。在这个过程中,石建同总经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一位极具远见的企业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纪开萍教授,被她的研究成果深深吸引。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项目背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于是积极奔走,引荐给自己的哥哥——上海宏博集团创始人石建极。正是石建极果断决策,投入巨资进行项目开发,才让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得以迅速产业化,走向规模化发展。
可以说,纪开萍是舞台上的主角,而石建同兄弟则是幕后真正的推手。他们之间的合作堪称现代版“伯乐与千里马”的典范。纪开萍提供了核心技术,石建同则搭建了实现梦想的平台,而石建极则是这个平台背后的坚实支柱。三人合力,共同推动了一个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次活动也折射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和消费结构的变化,食品安全和营养均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一背景下,食用菌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环保的农产品,正日益受到重视。牛肝菌的成功栽培,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理念的革新。它让我们看到,通过科技手段改良传统农业,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还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纪开萍教授团队的努力下,在宏博集团等企业的支持下,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将会不断优化,产业链条也将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于食用菌的研发之中,探索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品种,丰富我们的餐桌,改善我们的生活。
总之,纪开萍教授和她的团队就像“舌尖上的舞者”,在味蕾与营养之间翩翩起舞;而石建同兄弟则像舞台的设计者,为这场舞蹈搭建起了完美的平台。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伟大的创新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土壤、阳光和雨露的滋养。只有当科学与资本、理想与现实真正融合在一起时,才能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作者简介:王金贵,江苏射阳人,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早年在北京某部参军,后从事教育工作(期间被政府机关借调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高级讲师,业余时间,捉笔闲谈文学,诸多作品在国家以及省市县级报刊或网络文学平台上发表,参与编辑过多部书籍。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