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大地】4922 闲堂诗草里的家国春秋:在平仄韵律中守望精神原乡 作者║尹祚鹏(山东)
( 济南,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十七中学)


(段熙曾先生)
当岁月的霜华染白鬓角,当职业的征尘褪尽铅华,段熙曾先生——一位退休新闻工作者在岭南暖阳里铺开诗笺,用平仄韵律编织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段先生的《闲堂诗草》,恰似一帧帧流动的文化镜像,在“家国情思、军旅情怀、故园情意、他乡情感”的四维空间里,镌刻着个人生命的轨迹,折射出一个家族的精神脉络与时代的风云变幻。这部诗集犹如一棵根系深扎故土的大树,主干上生长着对家国的赤忱,枝桠间摇曳着对故园的眷恋,而贯穿其中的段氏家风,则是滋养这棵大树的深层文脉。
一、在诗性空间里重构生命价值,实现精神的突围
“真正的人生是从退休开始的”,这句略带调侃的开场白,实则是一代知识分子对生命下半场的郑重宣言。2008 年,当段熙曾先生从新闻战线的前沿阵地退居幕后,带着 “离岗不离心” 的文化自觉,在佛山顺德开启了“含饴弄孙之余,笔耕不辍” 的精神跋涉。相较于职场上的角色定位,退休后创作更像是一场纯粹的心灵朝圣——没有考核指标的重压,无需迎合世俗的评判,有的只是 “手写加键盘” 的真诚倾诉,以及“在阅读与编作中寻求精神慰藉” 的自我成全。
这种精神突围的勇气,在《自序》中化作对创作本质的深刻认知:“只要把自己想表达的表达了、呈现了、展示了就足以,不应在乎、不应计较、不应苛求这种表达是清晰的、亮的、淡雅的还是混沌的以及价值几何。”通达的创作观颇有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洒脱,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不为物役,不为形拘”的精神底色。而“健康的、向上的、正能量的”创作坚守,则彰显着老新闻工作者始终未改的价值取向——即便离开了舆论场的中心,依然以诗歌为火炬,照亮时代的精神角落。
独立书斋 “闲堂” 的命名,暗含着对传统文人生活范式的致敬。这个“居家生活厅室皆备之余间”,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创作空间,更是精神层面的“桃花源”。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故乡与他乡对话,个人记忆与家族叙事共振。当我们翻开《目录》,从 “百年礼赞”的宏大叙事到“泥土赞”的微观抒情,从“军旅情怀”的激昂慷慨到“他乡情感”的细腻婉转,不难发现,退休后的段熙曾先生并未陷入“采菊东篱下”的退隐叙事,而是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在诗性空间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系。

二、家族文脉的诗性书写:段氏家风的现代性传承
在《闲堂诗草》的多重叙事维度中,段氏家族文化犹如一条隐秘的河流,在字里行间奔涌不息。这种文化书写并非简单的族谱复刻,而是通过诗歌的意象系统与情感脉络,完成对家族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从《莱芜段氏家训(新版)》的现代性重构,到《致贺广东段氏家族委员会成立大会》的宗亲联谊抒怀,再到《大理段氏歌》的历史纵深追溯,段熙曾先生以诗人的敏感与史家的理性,完成了对家族文化的三重构建:
(一)传承家族文化基因,抒写新时代家训格言
“秉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这十二字的开篇语,奠定了新版家训的文化基调。段熙曾先生巧妙地将“孝敬父母,养育子女” 的家庭伦理与“服务社会,完善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衔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框架中注入现代价值理念。诸如“文明生活,远离坏习;自律自尊,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学习雷锋,老少皆宜。分辨是非,弘扬正气”的道德倡导,既延续了“仁义礼智信” 的儒家内核,又贴合新时代的公民素养要求,体现出传统家风的当代适配性。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家训中对“环保先虑”“诚实经营,童叟无欺”“勤政廉政,身先士卒”等现代议题的回应,彰显出段氏家族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这种将家族伦理与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宏观命题相勾连的书写策略,使得家训超越了宗族内部的行为准则范畴,升华为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坐标。正如诗人在《齐鲁段氏辞》中所咏叹的:“举省宗亲,不负众望。抱团发展,携手辉煌”,家族的凝聚力不再局限于血缘纽带,而是拓展为 “俱进时世” 的文化共同体。
(二)加强宗亲联谊,进行情感共同体的时空对话
在段熙曾的诗歌世界里,宗亲联谊不仅是血缘关系的确认,更是文化认同的建构。《致贺广东段氏家族委员会成立大会》中,“相约羊城,同济一堂。齐绘愿景,共话梦想” 的描述,将地域性的宗亲聚会升华为“复兴中华”的时代叙事;《大理情怀》里,“段氏开国,大理灿然。文治武功,气象非凡”的历史回溯,则通过对家族辉煌过往的深情回望,完成了对当下族人的精神赋能。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在“黄帝后裔,忠勇柔刚”的集体认同中,将个体生命的短暂性融入家族文脉的永恒性。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宗亲文化的书写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历史意识。在《大理段氏歌》中,既有 “扭转乾坤,力挽狂澜” 的英雄叙事,也有“减赋滇蛮,休养生息”的民生关怀;既歌颂“盖世武学,威名凸显”的武功,也推崇“以儒治国,道统承传”的文治。这种辩证的书写视角,避免了对家族历史的片面美化,展现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历史理性。正如诗中所言:“夕晖犹存,再谱新篇”,对家族历史的缅怀最终指向对现实使命的担当。
(三)以段氏文化符号的图腾体现民族家国同构精神
“自豪吧,中国段氏!”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将家族叙事升华为民族叙事。在《自豪吧,中国段氏》中,诗人以“长江黄河奔流不息,昆仑泰山顶天立地”的宏大意象,将段氏家族纳入华夏文明的整体谱系;以“象形‘段’字是奋斗图腾,千锤万凿我们奋斗努力” 的文字阐释,赋予姓氏符号以奋斗哲学的深刻内涵。这种将姓氏文化与民族精神相勾连的书写策略,使得段氏家族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缩影。
诗人对姓氏文化的思考并未停留在历史维度,而是延伸至未来想象。“建造祖国好家园,梦圆中华复兴时”的愿景描绘,将家族的“光宗耀祖”之志与民族的复兴伟业紧密结合,完成了从“家族叙事” 到 “家国叙事”的诗意跃迁。在这个意义上,段氏姓氏不再是简单的血缘标识,而是成为 “爱家爱族爱中国” 的精神图腾,彰显出个体生命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文化自觉。

三、故园与他乡的精神还乡:在诗歌中重构文化地理
《闲堂诗草》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跨越地域的精神原乡。无论是“故园情意”中对莱芜故土的深情回望,还是“他乡情感” 中对岭南风物的细腻描摹,诗人始终在“此岸”与“彼岸”的张力中寻找精神的平衡点。这种地理空间的转换,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乡愁,而诗歌则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在“故园情意”板块,《红莱—— 故乡韵志(节选)》以长篇叙事韵文的形式,构建起关于莱芜的文化记忆矩阵。“赢秦东土歌”“汶水西流歌”等诗篇,将地域历史嵌入中华文明的长河;“雪野湖山情”“念旧歌”等作品,则以个人化的记忆碎片,拼贴出故乡的情感地图。诗人对故土的书写并非浪漫化的怀旧,而是充满了对文化根脉的理性思考。如《莱芜齐长城咏》中“斩棘劈荆,矢志不移”的咏叹,既是对先民精神的致敬,也是对当代人传承文化遗产的呼唤。
当笔触转向“他乡情感”,诗人展现出对不同文化空间的敏锐感知。《谒韶山》《长沙游》等诗篇,在红色地标中追寻革命精神的源流;《虎门销烟旧址题林则徐雕像》《梁启超故居题》等作品,则在历史现场完成对民族精神的致敬。而对岭南风物的书写,如《木棉吟》《红棉礼赞》等,更是将地域文化特征转化为诗歌意象——“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木棉意象,既象征着岭南大地的蓬勃生机,也暗合着段氏族人“扎根粤地,创业兴邦” 的奋斗精神。
这种在故园与他乡之间的诗意游走,本质上是一种精神还乡的历程。正如诗人在《自序》中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地理空间的界限在诗歌中被消解,代之以 “天涯共此时” 的文化共情。无论是莱芜的汶水悠悠,还是岭南的木棉灼灼,都在诗歌的熔炉中冶炼成共同的精神原乡。
四、诗以载道的文化坚守
在消费主义盛行、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段熙曾先生的诗歌创作彰显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坚守。这种坚守,首先体现在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敬畏与传承。通读《闲堂诗草》,无论是律诗的严谨格律,还是歌行体的自由舒展,亦或是板话、词牌的灵活运用,都可见诗人对古典诗词形式的深入研习。如《望海潮・遵义会址 —— 红楼》一词,在 “东南形胜,三朝都会” 的传统词境中融入红色叙事,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更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始终秉持“文章合为时而著” 的创作理念。从《全民抗疫歌》对时代事件的及时回应,到《“三建” 精神颂》对地域精神的提炼升华,再到《莱芜段氏家训(新版)》对家风文化的现代性重构,诗歌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这种 “美学表达,记录时代,描摹心灵” 的创作追求,延续了中国诗歌 “风雅比兴” 的传统,展现出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 的精神品格。
退休后的段熙曾先生,用十年如一日的笔耕不辍,诠释了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生命姿态。在“闲堂”的斗室之中,他以诗歌为舟,横渡岁月的河流;以家风为锚,固定精神的坐标。闲堂不闲,闲堂不老,让自由的诗性精神和红色旗帜在新时代中不断飞扬。当我们读完这部诗集,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诗人的创作轨迹,更是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期的精神突围——他们在退休的 “第二人生” 中,用文化创作抵抗生命的虚无,以家族叙事重构精神的谱系,最终在诗性的天空下,完成了对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与对时代精神的深情馈赠。
从新闻战线的“无冕之王”到诗坛的“闲堂主人”,段熙曾先生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对家国的热爱始终滚烫,对文化的传承始终执着,对生命的探索始终真诚。《闲堂诗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平仄韵律的长河中,段熙曾先生正带着深沉的家族记忆与时代思考,继续向着精神的更深处漫溯。这种“老骥伏枥”的创作姿态,本身就是对段氏家风中“踔厉奋发,自强自立”精神的最好诠释,更是对当代人如何度过有意义的退休生活的生动启示。
(尹祚鹏撰于金意斋,2025年7月1日)

【作者简介】尹祚鹏(197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人,字万里,号心斋,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济南市莱芜第十七中学高级教师,民盟山东省委会文史委委员,地方史志专家,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理事,中华诗词、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历史学会家谱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曾获民盟中央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盟史研究工作先进个人、乡村振兴优秀论文以及山东省创新教师、刘勰文艺评论奖等荣誉。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莱芜印象·古文选粹》等书。

声明:插图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总编联系方式15841806399文字 版权属原作者。
音频来自主播。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栏目:
【诗与大地·蒙古贞部落】
【阜蒙诗词·现代诗】
【诗与大地·名家有约】
【诗与大地 驼铃】
【诗与大地·拓展】
【诗与大地 塞北散文】
【诗与大地 新荷流韵】
【诗与大地·绝句小说】
【诗与大地·读诗心得】
【诗与大地·诗情画意】
投稿请微信搜索关注“诗与大地”。
总裁总编辑:
微信:荆枫wu2630582695
副总裁音频总监:
微信:箫雅jia745405216
投稿请附200字以内作者简介,照片一幅。有声作品MP3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