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铁肩转动的时代车轮:马学林诗词赞颂中国汽车之父饶斌与中国汽车的史诗征程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在共和国初升的朝阳里,饶斌以钢铁为笔、以轮轨为墨,在神州大地上书写下壮阔的工业史诗。马学林的十首同名诗词,如十部轰鸣的引擎,为这位“中国汽车之父”奏响了穿越时空的赞歌。这些诗章以铿锵的韵律为底盘,以炽热的情感为动力,在古典格律的框架中,装配起现代工业文明的澎湃心脏。
当第一辆解放牌卡车的汽笛划破长春的晨雾,一个农耕古国的工业基因被彻底唤醒。马学林先生的十首同名诗词,如精密的齿轮组,咬合着历史与现实,为“中国汽车之父”饶斌奏响钢铁交响。这些诗章以轮痕为韵脚,以厂房为诗行,在古典格律的底盘上,装配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澎湃引擎。
(一)马学林的十首诗词,如十条自动化生产线,共同组装出饶斌的精神图腾,其核心意象构筑起一座移动的工业丰碑。
1. “同济星辉照铁肩”、“沪渎求真铸铁肩”、“至今犹忆铁肩梁”——“铁肩”意象在诗行中反复锻打,成为统摄全篇的诗眼。这既是饶斌在东北严冬中扛起设备的身影写实,更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业建设者担当的象征。当“壮志薄穹苍”的豪情与“铁骨战冰霜”的坚韧在诗句中淬火相融,我们看到的是一副能扛起整个民族工业化的钢铁脊梁。
2. 在历史的转折处,1956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的诞生如惊雷贯耳。马学林以雷霆笔触记录这一刻:“一汽鸣雷惊禹甸”、“一汽初啼惊世界”、“红旗招展破云天”。这些诗句以“惊”字为活塞,爆发着民族工业零的突破所产生的震撼波。“鸣雷”、“初啼”、“招展”的递进式意象,将汽车下线升华为一个古老文明开启工业化的分娩时刻。
3. 当二汽在十堰的群山间崛起,诗行中再现创业史诗:“十堰开张二汽连”、“十堰云开驰二汽”、“十堰风云催战马”。“云开”二字精妙绝伦,既描绘鄂西北山区的地理特征,更隐喻中国汽车工业冲破封锁的壮举。从长春到十堰,两条钢铁动脉的贯通,在《七律》中升华为“九州龙脉贯秦川”的国家血脉。
(二)十首诗词体裁各异,如不同型号的汽车总成,从多维度展现饶斌事业的壮阔图景。
1. 七律以其恢弘架构,承载着对饶斌毕生成就的综观礼赞。如第一首以“同济星辉”起兴,经“长春铸业”、“十堰开张”的创业铺陈,终至“总有东风出祖鞭”的升华,结构如汽车底盘般稳健。平水韵的铿锵韵律,恰似生产线上铿锵的装配节奏。
2. 五律则如精密的变速箱,凝练传递工业精神。第四首“一汽开先路,双轮越险川”,十字之间浓缩了从零到一的突破;第五首“匠心荣国器,铁骨战冰霜”,更将工业美学与创业精神熔铸一体。这种“匠心光国器”的艺术锻造,彰显五律体裁的机械美感。
3. 词作部分如飞驰的车轮般充满动感。《山花子子》中“五洲风动赞双辕”,《临江仙》里“双轮飞驶天边”,以长短句的跳跃节奏,再现了车轮滚动的韵律。而《翻香令》“遍神州、全是铁肩梁”的结句,更将无数建设者的身影幻化为神州大地的移动风景。
(三)马学林诗词的深层价值,在于将汽车工业的钢铁洪流熔铸为永恒的民族精神动能。
1. 当“万里轮痕多禹甸”、“轮驰万里山河动”、“轮飞万里城乡变”在诗行中延伸,车轮的轨迹已化为时代的年轮。饶斌手中的方向盘,不仅改变着中国的交通版图,更驱动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从“筚路启洪荒”的创业维艰到“今日车流光闪处”的现代图景,十首诗词完整呈现了中国从“步行国家”到“车轮国度”的文明跃迁。
2. 饶斌的伟大,在于他将汽车工业铸造成国家脊梁。马学林敏锐捕捉这一特质:“业绩千秋日月时”、“匠心光国器”。从第一辆解放卡车的“铁骨拓荒”,到红旗轿车的“荣国器”,饶斌始终将民族尊严注入钢铁身躯。当“光辉九域路山川”的诗句闪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道路延伸,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工业脊梁。
3. 在诗词构筑的工业长廊中,“犹存筚路奇”的意象闪耀着特殊光芒。这既是饶斌带领工人在零下40度中安装设备的真实写照,更是“红旗招展破云天”的精神密码。当“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古典意境与“战天斗地造汽车”的现代豪情在《临江仙》中碰撞,我们读懂了什么是真正的“创业年”。
(四)马学林的诗词组曲,如一条完整的汽车生产线,以核心意象精密组装出饶斌的精神图腾。
1. “同济星辉照铁肩”、“沪渎求真铸铁肩”、“松江波润淬锋芒”——开篇诗句如锻造车架的万吨冲压机,反复锤击出饶斌人生的核心特质。这“铁肩”意象,既是他负笈同济时知识淬炼的象征,更是他肩负民族工业使命的精神写照。当“浦滨烈火映芸窗”的诗句闪耀,黄浦江畔的求学岁月便升华为民族工业火种初燃的圣洁仪式。
2. 当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诞生,诗词迸发出石破天惊的轰鸣:“一汽鸣雷惊禹甸”、“红旗招展破云天”、“初啼惊世界”。这些诗句如总装线下线的第一辆解放卡车,满载着民族自豪。“鸣雷”、“惊四海”、“震遐方”的雷霆之喻,将汽车下线升华为东方巨人的觉醒宣言。那声划时代的汽笛,在诗行中化作中华工业文明的初啼。
3. 二汽建设的壮阔征程,在诗词中铺展为恢弘画卷:“十堰开张二汽连”、“二家腾水卷云奇”、“十堰风云催骏马”。鄂西北的山川在诗笔点化下,成为民族工业精神的具象地貌。“云开”、“风动”、“腾水”等意象的灵动运用,使冰冷的工业建设获得了山水画般的诗意维度。十堰的每一方混凝土,都在诗句中浇筑成共和国工业圣殿的基座。
(五)十首诗词体裁纷呈,如不同型号的经典车型,各展所长地驱动着工业史诗的叙述。
1. 七律以其庄重架构,承载着对饶斌毕生成就的综观礼赞。如第一首以“同济星辉”起兴,经“长春铸业”、“十堰开张”的壮阔叙事,终至“总有东风出祖鞭”的哲理升华,结构严谨如汽车传动系统。平水韵的沉稳节奏,恰似生产线上精准的装配节拍。
2. 五律则如精密的汽车仪表,凝练浓缩工业精神。第四首“匠心光国器,铁骨拓荒烟”,十字之间将工程师精神与拓荒者气概完美融合;第六首“轮驰多域动,业绩万方知”,更以动态意象展现汽车工业的辐射效应。这种“轮飞万里城乡变”的艺术浓缩,正是五律体裁的独特魅力。
3. 词作部分如飞驰的车轮般充满动感。《山花子》中“五洲风动赞双辕”,《临江仙》里“一声汽笛响,万里启新元”,以长短句的交错节奏,再现了工业建设的澎湃动力。而《翻香令》“遍神州、全是铁肩梁”的结句,更将个体奋斗升华为群体精神的时代强音。
(六)马学林诗词的深层价值,在于将工业史诗熔铸为永恒的民族精神图腾。
1. 当“万里轮痕多禹甸”、“轮驰万里山河动”、“今朝车似水”在诗行中次第延展,钢铁轮轨已化为大地的血脉。饶斌“铸就千秋业”的壮举,不仅创造了飞驰的车轮,更驱动了民族自信的觉醒。那穿梭山河的“长龙”,在《七律》中被赋予“贯秦川”、“接康庄”的文明深意——他铺设的不仅是交通网络,更是国家现代化的神经网络。
2. 当二汽在十堰的群山间崛起,马学林以诗笔记录下这气吞山河的创业:“十堰开张二汽连”、“二家腾水卷云奇”、“十堰云开驰二汽”。“腾水”暗合湖北汉水,“卷云”直指武当云海,地理意象与工业伟业浑然交融。“开张”、“腾起”、“云开”等动词的爆发性运用,将三线建设的艰辛升华为改天换地的壮举。那从秦巴山脉驶出的东风卡车,在诗行中化作中国工业自力更生的钢铁誓言。
3. 最动人的是诗中流动的轮轨意象:“万里轮痕多禹甸”、“轮驰万里山河动”、“今朝车似水”。这些诗句如绵延的高速公路,将个人功绩延伸为时代变革。当“轮痕”覆盖“禹甸”,“车流”替代“筚路”,方寸轮胎滚过的轨迹,实则是中华民族从农耕文明驶向工业文明的壮阔转型。那川流不息的车灯长河,正是饶斌留给大地的星河。
结语
马学林的十首诗词,是文学长河为饶斌架设的十座精神立交桥。它们以古典韵律为底盘,以铿锵文字为引擎,将我们带回那个“一声汽笛响,万里启新元”的激情岁月。当“今日长龙腾禹甸”的诗句在高速公路上回响,我们不仅看到一位工程师在图纸上绘制的梦想轨迹,更感受到一个民族在工业化道路上永不停歇的脉动。饶斌的名字,已如他制造的汽车般融入中国现代化的血脉;而马学林的诗词,则如永恒的车辙,记载着这份“铁肩担大道”的工业精神——那是在神州大地上,以钢铁意志和匠心智慧驱动的、属于一个文明古国的复兴征程。
马学林的十首诗词,是文学界为饶斌矗立的十座精神丰碑。它们以古典格律为底盘,以铿锵文字为引擎,将我们带回那个“红旗招展破云天”的激情年代。 当“总有东风出祖鞭”的诗句穿透时空,我们不仅看到一位工程师在图纸上绘制的工业蓝图,更感受到一个民族在历史弯道上加速超越的磅礴力量。饶斌的名字,已如他亲手装配的汽车般融入共和国的血脉;而马学林的诗词,则如永动的车轮,承载着这份“铁肩担道”的工业精神——那是在神州大地上,以钢铁意志书写的、属于一个制造大国的壮丽诗行。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