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蝉
文/宋安毕
蝉的名称丰富多样。其学名有蚱蝉、蟪蛄、草蝉等;别名则有知了、蜩、知拇吖;古称还有蜩、鸣蜩等。因种类和地域不同,各地对蝉的称呼差异显著。在我的家乡,蝉的幼虫被称为“节蝼爬”,也有人叫它“知了牛”、“知了龟”或“知了猴”。
进入夏季,最早破土而出的是一种体型最小的蝉,我们当地叫它“铜节蝼”丶“螗节蝼”,其学名很可能是蟪蛄。它的叫声尖脆,多独自鸣叫,鲜少合鸣。由于体型小巧,颜色呈古铜色,攀附在苍绿的树枝上极难被发现。捕捉时只需用小网兜轻轻扣住即可。不过,这种蝉只适合把玩,并不宜食用。
另一种体型较大的蝉是蚱蝉。其幼虫时期,我们也称之为“节蝼爬”。每到雨后傍晚,幼虫便纷纷钻出地面,爬上树干,完成蜕壳羽化。当一只蚱蝉开始鸣叫,其他同伴便会纷纷响应,此起彼伏的聒噪蝉鸣交织成片,常扰得农家无法安心午休。有顽皮人编顺口溜: “一个小孩二指长,爬到高树吹唔哇。一个领唱联声叫,吵地老子难睡觉”。值得一提的是,蚱蝉从幼虫到成虫,皆可食用。
捕蝉趣事
童年时,捕蝉是夏日的常事。傍晚打着灯笼寻找刚出土的“节蝼爬”;天未亮的清晨,穿梭在树木草丛间寻觅尚未蜕变的幼虫;到了中午,则手持竹竿去粘知了。
粘知了
粘知了前,需先制作面筋。去地里掐一把发黄的麦穗,放在手心反复搓揉,搓出麦粒后吹去麦皮(麦糠)。接着将麦粒放入口中用力咀嚼。嚼至嘴巴发酸,吐出多余汁水,稍歇再嚼,直至麦粒再无整粒。然后到池塘(坑塘)里清洗,彻底洗去麦皮和粉浆,再放回口中反复咀嚼。嚼至毫无颗粒感,取出再次漂洗,直到面筋里没有一丝麸子,才算大功告成。
备一根四五米长的竹竿(或找细长棍子替代)。在竹竿顶端接上一节细木棍,将刚做好的面筋缠绕在细木棍顶端即可。面筋离水后黏性极强,粘上便难取下。因此,用不完的面筋要放回口中,用唾液浸泡防粘,使用时按需取用,十分方便。
粘知了是项既需细心又考验技术的活儿。面筋离知了太近,它会立刻惊觉飞走;即便轻触细小树枝,也会将其惊飞;但距离太远,四五米的长竿又难以撑控。最佳策略是:在知了尚未察觉的位置停下,将竹竿轻轻倚靠树枝,屏息凝神,瞄准其翅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用面筋顶住翅膀。此时,知了纵使鸣叫挣扎,拼命扇动另一只翅膀,也难逃脱。接着,小心翼翼抽回竹竿,途中避免触碰任何树枝。待靠近后,捏住它扑腾的翅膀,对着被粘住的翅膀吐些口水,便能轻松取下知了。
套知了
除了面筋粘,还有用马尾或牛尾丝套蝉的方法。中午,待马牛劳作归来,放学后的我们便跑到拴牲口的地方拔取尾丝。拔马尾牛尾,既要胆大心细,也需了解牲畜习性。通常先抓住缰绳,轻抚其脖颈,再顺脖子往后挠痒。待其放松警惕,迅速抓住一两根尾丝用力拔下。不过,牲畜吃痛后可能攻击人,因此万不可站在它身后,以免受伤。
将马尾系成活扣,拴在约两三米长的竹竿顶端,用来套蝉的头部。当活扣准确套住蝉头,向后一拉竹竿,蝉受惊飞起,活扣便紧紧系住其颈。此时慢慢收回竹竿,先揪掉蝉的双翅,再取下头上的马尾套——若先取套,蝉极易飞走。相比粘知了的长竿,套知了适合用稍短的竹竿,因为马尾丝过细,距离太远难以看清位置。
射知了
捕蝉还能用箭射。无需百步穿杨的技艺,只需用竹片和绳子弯个简易的弓。箭则用一根秫秸(高粱杆头),头部插上大针,尾部削出燕尾槽以便卡弦。使用时,将弓绑在长杆上,弓弦拴一根与杆等长的细绳。把箭搭在弓背上,尾部燕尾槽挂住弓弦即可。发现知了后,将箭送到距其一尺左右的位置(太近易惊飞,太远难射准),对准目标后猛拉绳子再迅速松开,箭头的针尖便会扎入蝉身,箭和知了一同坠落。
网兜扣与火攻
用网兜扣也是常见方法。用纱布或纱窗布缝个直径约二十公分的布袋(太大易碰树枝,太小难瞄准),发现知了后眼疾手快扣过去。知了受惊向外飞,正好钻进兜底,迅速拉动袋子,袋口闭合,便成功捕获。
最后一种方法是火攻,当地俗称“熰节蝼”。时值三夏,雌蝉爬至树梢产卵,雄蝉也在枝头高鸣,前述方法皆不适用。于是我们便呼朋引伴,集体行动。晚饭后,先到麦秸垛撕取麦秸,在大树下点燃,保持半明半暗,用浓烟熏烤。树上的知了遇烟欲逃,却因夜色漆黑不辨方向,纷纷扑向火堆。这时,年纪稍大的孩子会爬上树摇晃树枝或用长杆敲打,岁数小点的在火堆旁捉。待这棵树捕完,再换下一棵。
此时的蝉已“长老”,外壳坚硬。需先剪掉翅膀和腿,放入咸菜缸腌两天,捞出剁碎,搭配辣椒炒食。参与这类活动的孩子,年龄多在七八岁到十一二岁之间,再大些便很少参与了。
在那个文化活动极度匮乏的年代,捕蝉是一项充满乐趣的娱乐。它不仅能增进小伙伴的感情,还能凝聚集体的力量,可谓一举两得。即便如今回想起来,那段经历依然让人回味无穷。
宋安华 河北清河县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凤凰古韵诗社常驻诗人。诗词作品曾发表于《央视书画廊》,《中华诗词》,《诗词月刊》,《香港电视台》,《香港诗刊》,《燕赵诗词》《百泉诗词》,《清河诗词》,《老年世界》和地方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