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 咏蝉 (二首)
蔡同德
其一
铄石流金六月天,白杨树下听鸣蝉。
度娘细说其身世,此物原来恁可怜。
其二
人嫌夏日蝉鸣噪,谁解小虫心内情?
隐忍数年藏地下,冲天一怒放悲声。
后记: 蝉,俗称知了,是一种外貌可爱的昆虫,自古以来,人们常用金属或玉石照牠的形体做成精美的工艺品,有的栩栩如生。牠的精彩的蜕变过程和美丽透明的翅膀催生了两个成语: 金蝉脱壳、薄如蝉翼。其实,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牠是一种害虫,因为牠在从虫卵孵化为幼虫后,飘落在地上,寻找松软的土壤钻入地下,靠吮吸树根的汁液成长,严重时能造成树木枯死。牠成熟后破土而出,在未蜕变时若被人们捕捉到手,便成了餐桌上的佳肴,因为牠富含蛋白质。而且,即便牠蜕变为成虫后,仍可食,只不过口感大为逊色。同时,蝉蜕却又成了宝贵的药材。所以,当人们对牠完全了解后,不免爱恨交加。牠在地下的成长期为3~5年,蜕变后的寿命仅为数周,好可怜!
古人没有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不知道牠是树木的潜伏的敌人,只看到牠不与人争食的表面现象,飞身高树,(雄蝉)叫声响亮,便认为牠具有高洁的品格,于是大加赞赏并往往借以自比。下面是唐朝最著名的三首咏蝉诗:
五绝 咏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不用藉秋风。
五律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五律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再看一首今人刘益明的七律咏蝉(刘乃湖南安化人,1976年生,土建高级工程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穴居饮露三千日,久负艰难半寸身。
一树清音闻起伏,几番慷慨转沉沦。
何能痴绝疑如我,但据孤高不近人。
呐喊未曾惊睡客,谁怜鳞羽落纤尘。
作者简介: 高青县人,1952年生,1976年从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在沂源一中任教,后又分别在沂源县统计局、造纸厂工作,其间取得山东省高教自考统计本科毕业证书,最后在淄博电子工程学校工作,职称为中专数学高级讲师。退休后学习诗词书法,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沂源县诗词学会会员,淄博市书协会员,红叶诗社社长。昵称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