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孝子若诚心求吉地安葬亲人,
上天怎会阻人行孝而不赐予吉地?
切勿固执于“吉地可遇不可求”的说法,将亲人遗骸置之不理。求地关键在“真”,不在贪大;贪图大地恐犯天道忌讳,故地之大小当随遇而安。
求地的核心要点有二:
一为“积德”,此乃求地之本。卜氏说:“吉地由神灵掌管,善人必有上天相助。”由此可知,积德之人终得吉地。
二为“择师”,得明师方能得吉地。山川虽无言,其情状却可辨,若遇明师,岂会被地形迷惑?
择师之法需四审:
审宗主:了解其学术渊源,可知传承是否正统;
验往作:考察其既往案例,可知眼力是否精准;
访素行:打听其日常品行,可知心术是否端正;
察议论:聆听其风水见解,可知学问是否通达。
若师者传承真诀、眼力独到、心术端正、学问渊博,能洞察山川本质,不随世俗偏见,辨识常人难识之地,才算明师。切勿听信《八门断》《八坟断》等江湖伪书,或依赖“鬼灵经”“串课断克应”等邪术,将安葬大事托付此类人,致亲人遗骸遭水侵蚁噬,铸成大错。愿天下求地者以积德为根本,以择师为要务,方能实现安亲之愿。
核心概念解析
1. “求地”的根本逻辑:孝德与天意的呼应
孝德为求地前提:强调“诚心求地”是行孝之举,上天会因“孝”赐吉,打破“吉地全凭运气”的消极观念。
反对贪大求全:认为“图大犯忌”,求地应重“真”(气脉真确)而非“大”(地形宏伟),体现“适中为吉”的风水伦理。
2. 积德与择师:求地的两大支柱
积德为本:
德行影响风水感召力:善人行孝积德,能“感通神灵”,使吉地“自然显现”;反之,德行有亏者即便得地,也可能气脉不聚。
引用卜氏语强化理论依据,将“道德伦理”与“风水实践”绑定。
择师为要:
明师的核心能力:非靠江湖术法,而是“洞识山川之情”,即通过地形地貌判断气脉走向,需具备正统传承、实践经验与端正心术。
3. 辨伪师的四大标准
从“传承—实践—品行—学问”四维度筛选:
斥江湖伪术:批判《八门断》等以“断语口诀”哗众取宠的伪书,此类内容脱离“察形辨气”本质,易误导葬地选择。
重实践验证:需考察师者既往案例(如旧坟是否避三害、家族是否兴旺),避免被空泛理论欺骗。
实践应用要点
求地心态调整:
摒弃“急功近利”:不求“大地出王侯”,只求“真穴安亲骸”,避免因贪大而忽视基础风水(如藏风、干燥)。
接受“机缘天成”:地之大小随遇而安,重点在“积德”以“感召”吉地,而非强行寻找。
择师操作步骤:
1. 查传承:询问师者所学派系(如形势派、理气派),要求出示经典依据(如《撼龙经》《葬书》);
2. 验案例:实地考察其曾点之穴,观察是否有“风、水、蚁”三害,家族是否人丁兴旺;
3. 考品行:打听师者是否“重利轻德”(如为谋利劝人乱改葬),或“故弄玄虚”(以鬼神之说恐吓客户);
4. 听议论:交流中判断其是否懂“砂水形势”(如论“龙穴需藏风得水”),而非空谈“命理相克”。
道德与风水的互动:
求地前可先“修德”:如行善事、护祖坟、睦家族,以“德行”增强风水效应,避免“无德求地反招祸”的情况。
理论本质
本文将“孝道伦理”与“风水技术”深度结合,核心是“德为地本,师为地介”:
批判“唯技术论”:指出脱离德行的风水操作(如信江湖伪术)必致灾祸;
强调“知行合一”:求地不仅是找地形,更是“行孝积德”的过程,唯有“德才兼备”(自身积德、得遇明师),才能得真地安亲。这一理论打破了风水“神秘化”“功利化”的误区,回归“事死如事生”的孝道本质,对现代殡葬观念的启示在于:安葬需兼顾“环境科学”与“人文道德”,以理性态度对待风水,避免被迷信误导。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系传承人,风水实践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等理论体系为主,尤擅实地应用,主张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为实力派风水师,精通山地与平洋两大风水地脉。将周易八卦的象数理法植入风水实践,拓展了风水实地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目前为加密内部资料,尚未公开。其公开著作见诸网络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地理古籍解析,后因故全部下架。现其部分文稿正陆续在网络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