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梦里返回故乡(组诗)
李武兵
魏家铺——我童年心中的城
在童年,这是我眼里最繁华的地方
一家国营百货店是乡村里的王冠
一家国营粮店既收购谷物又卖面粉
还有一家秦裁缝媳妇开的小卖部
她摸透了乡下人的需求
小商品适销对路
我记得,五分钱
可以买一捧花生
两根棒棒糖
魏家铺离我住的村子只有一里多路
爬过关山坡
穿过一处桃林
再走过秦裁缝家
就到了这块热闹的地方
那时候傍着百货店
还有一家叮叮当当的铁匠铺
一家炸红薯面窝的小摊
铁匠铺有“工业”气息
手拉风箱呼哧呼哧的响
炉火一闪一闪的亮
铁匠师父的小锤指到哪里
徒弟的大锤就打在哪里
淬火的镰刀、锄头“哧哧”冒烟
十分有趣的简单劳动
引来村童们围观
最是面窝摊馋人
香喷喷的气味笼罩着魏家铺
也笼罩着我的嗅觉
那时候买油盐的钱靠卖鸡蛋
当然不可能有钱买面窝奢侈
只能靠鼻子解馋
但我还是爱着这块热气腾腾的地方
放学回家,绕道
也要路过心中的“城”
乡村有一块这样的自由市场
生活多了亮色
童心,最恋是故乡
从娘胎里出来
入世的第一声啼哭
是童心与人间的第一次对话
母亲与故乡的土地
一起接纳了如此稚嫩的宣言
人之初,是用童心观察世界
看嵌着“家”的村庄
以及村庄周围的事物
映入童心的一棵苦楝树
菜园里的一畦白菜,一窝南瓜
还有爬上槿篱的金银花
故土生长的一枝一叶
都十分亲切
记得那枝条上结着的桑果很馋人
皂角树上的那只螳螂捕蝉很敏捷
秧鸡子在菱叶上扑着翅膀疾走
母雉孵卵时闪动着机警又善良的眼神
前塘一个土洞里藏着十多只乌龟
大哥抓到一条一斤多重的泥鳅
很多这样细微的事物
都被童心收藏着……
老了,打开童心
翻阅一页页儿时旧事
扑面而来的不是成熟的乡愁
而是那种地地道道
又自自然然的
纯朴与天真
萱草花,我心中的母亲花
菜园里,靠水塘的边边角角
母亲都种上了萱草花
夏天花开的日子
蝉声也不落在这里喧哗
幽静,安然
偶尔有几声蛙鸣
会钻进花丛,深化
“静”的意境
母亲没读过《诗经》
却知道中国古代的母亲
喜欢在堂前种植萱草
开黄的、橘黄的、红色的花
灿烂明亮的花冠像在翘首眺望
那些出门狩猎或远征的人
无尽的忧虑落在花间
长成站立不倒的花蕊
塑造中国母亲的善良
那个忧郁的时代早已走远
母亲的思维还在美德里延伸传统
打从我当兵后
她种植更多的萱草花
早早地站在黎明里看花苞
开放成一朵一朵的霞
她相信自己眺望的曙色里
儿子的军绿会捧着母亲的希翼
枪刺上也映着霞的光彩
好些年,母亲舍不得采摘萱草花
她喜欢看花蕊伸长脖子张望天空的模样
那里面有她牵挂远方的心情
花色里含着浓浓的慈爱
此刻,让我好好喊一声
故乡的“母亲花”
大狗伢的妈
那年,她忍受不了饥饿
从湘南一直乞讨到这里
做了翁家大儿子的媳妇
这真是破天荒的事
沉寂的村庄沸腾起来
人要衣妆
筹办婚事的时候,翁家大儿子
给她做了一件阴丹士林的蓝旗袍
妆成了全村最美的女人
大人小孩,挤着来看这位新娘
仿佛整座村庄都添了喜色
连屋前那棵生机蓬勃的枣树
叶子也比往日发亮
她以为找到男人有了落脚地就有福了
她以为怀孕了能生孩子就有福了
她不知道还要过“鬼门关”
人生路上还有“福兮祸所伏”的险恶
隔年,她生大狗伢的时候
难产。儿子的命保住了
她却在那张木床上停止了呼吸
我们这些小孩子怕死人
很惊恐,却还是想去看她
那张脸上盖着一张黄裱纸
遮住了她往日的美丽
我们都不知道她的名字
死后,老少大小说起她
都称她“大狗伢的妈”
棒棰草
那时我不知道棒棰草有学名
书上说它叫夏枯草
天气热起来,它就脱下春装
等人来采
母亲每年都要采满篮子的棒棰草
扎成捆,挂在土墙上晾着
说是谁家孩子害火眼
熬一碗药汤喝,也就没事了
夏天好多村童爱长疖子
总有大人到家里来讨棒棰草
煮水服下,再用药汤洗一洗
疖子就不红不痒
消得无影无踪
母亲的乐善好施
远近都有名
我们不等夏天
就采棒棰草当道具做游戏
男孩子摊开手当青石板
像戏里演的那样
女孩子举起草棒棰
假装着使好大的力气捣衣
神气得格外天真
这时手心痒痒的,忍着,不笑
笑了,要叫一声小女孩
——姐
村前屋后,田埂地头
仿佛能长草的地方
都有棒棰草支撑的繁荣
那些蓝色的小花
跑到玩伴的耳垂上灿烂
开在记忆里不老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李武兵,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总政《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李武兵抒情诗选》上下册、散文集《太阳鸟》、长篇纪实文学《自然之子》。有作品入选新中国30周年《诗选》、中国《短诗选》《中国散文诗系》、解放军《新时期军旅诗选》和中青社《青年诗选》。
主编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