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将结穴时,
通常会经历“跌断束气”的过程:先通过峡谷收缩气脉,再隆起星峰,最后落脉结穴,这是常规道理。但也有特殊的“疑龙”,不经过峡束气却能结出大地,比如吴进士家族在太湖之滨的祖地便是如此。
观察其龙脉形态,从祖山出发后,既不跌断过峡,也不起伏转折,只是一片连绵铺展,径直奔来。到入首结穴处,突然闪向一侧,横向展开钳形山坳,从中抽出一线细微脉气结穴,位置十分隐蔽,难以察觉。世人因它没有传统“束气”特征,多有怀疑。
殊不知,龙脉到头时抽细过峡、起顶结穴,称为“来龙束气”;而在穴位处化开钳形山坳、抽脉结穴,称为“穴上束气”。但“穴上束气”的道理,前代先贤未曾阐明,因此特此提出,以拓展学者的认知。
核心概念解析
1. “束气”的传统与特例
常规束气:龙脉结穴前需“过峡束气”(如两山夹峙的峡谷收缩气脉),类似人体经络“缩窄聚气”,再以星峰(金、木、水、火、土形山)起顶,确保气脉凝聚。
特例束气:部分龙脉无明显过峡,却在穴场处通过“钳口抽脉”聚气——如横向展开的山坳(钳口)中抽出细微脉线,形成“穴上束气”,本质是气脉在局部收缩结穴。
2. “疑龙”的辨穴要点
案例中龙脉“蛮铺直奔”,无起伏过峡,看似“气散”,但临穴时“闪归钳口、抽微脉”,以“横向聚气”替代传统“纵向过峡”。这种“隐藏结穴”需通过观察钳口形态、微脉走势判断,而非仅看龙脉整体形态。
3. “穴上束气”的理论突破
传统风水重“来龙束气”(龙脉中段过峡),本文提出“穴上束气”(结穴处局部聚气),拓宽了束气的定义:即使龙脉无明显过峡,只要穴场有“钳口抽脉”等聚气结构,仍可结吉穴。
实践应用要点
辨龙关键:不拘泥于龙脉是否“过峡跌断”,需结合穴场形态判断——若钳口整齐、微脉清晰(如“一线土脊”),即使来龙粗放,也可能藏气。
地形观察:“钳口”指两山相夹的凹处(类似“虎口”),需内侧平缓、外侧包裹,微脉从钳心抽出,如“丝线穿针”,此为“穴上束气”的典型特征。
理论本质:强调“气脉凝聚的最终落点”比“过程形态”更重要,突破机械套用“过峡必吉”的思维,体现风水“灵活辨气”的核心思想。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地理学家、诗人。职业风水师、周易预测者。为皇室风水和玄空风水的嫡系传承人,风水实践以三合、三元、玄空、九星等理论体系为主,尤擅实地应用,主张以三合为体、玄空为用,为实力派风水师,精通山地与平洋两大风水地脉。将周易八卦的象数理法植入风水实践,拓展了风水实地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著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心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目前为加密内部资料,尚未公开。其公开著作见诸网络的是《胡成智文集【诗词篇】》。曾在《中国地理》等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及地理古籍解析,后因故全部下架。现其部分文稿正陆续在网络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