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陵生态农业促进会
千阳县西府有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李宝智
某某村距县城几公里,位居本县掌心腹地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村中环境优美,而它的农家乐,像一株移栽的树,根未扎稳,叶已先枯。乡村振兴的政策如春风,吹过无数类似的村庄,但真正能成活的却不多。究其根本,并非政策不善,亦非村民不勤,而是我们在“振兴”的过程中,忽略了乡村自身的生长逻辑。
一、文化的根脉未续,形式便成空壳,
乡村之魂,在于其独有的文化积淀。“某某”村农家乐的经营不顺,首先在于它未能真正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废弃的学校改作农家乐,看似是资源的再利用,实则只是物理空间的转换,而非精神内核的延续。若当年校舍里的琅琅书声、村民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节庆时的社火秧歌,能被真正融入经营之中,游客所体验的便不只是“吃饭+打牌”,而是一段活着的乡村记忆。可惜,文化未被激活,仅剩的表演也成了刻板的程式,自然难以动人。
二、产业的枝叶未丰,单靠旅游难活
乡村旅游,若想持久,必得依托于乡村原有的产业生态。“某某”村的农家乐,孤立地存在,既无本地农产品的支撑,也无手工艺的延伸,游客来了,除了吃一顿饭,再无其他消费的可能。反观成功的案例,如浙江莫干山的民宿,背后是竹编、茶叶、徒步路线等多元业态的共生;陕西袁家村的火爆,亦得益于小吃、作坊、民俗的完整产业链。乡村旅游不是孤立的景点,而应是乡村经济自然生长出的一环。若根基不稳,单靠外力强推,终究难成气候。
三、客群的契合未准,供需两相错位,
城里人向往乡村,并非想要一个粗糙复制的“小城市”,而是希望感受不同于都市的节奏与温度。“某某”村的经营者或许误以为,游客要的是“低价版的城里生活”,于是提供麻将、快餐式的农家菜,结果既无法满足追求品质的游客,也难以吸引真正想体验乡土的人。乡村旅游的客群,应当是那些渴望慢生活、自然体验、文化沉浸的人,而非单纯图便宜的过客。若定位不清,供需错位,再好的资源也会被浪费。
四、季节的波动未解,经营难持续,
乡村的美丽,本就随四季流转。春天的花、夏日的荫、秋收的果、冬雪的静,本是天然的优势,但若经营模式单一,仅依赖某几个旺季,则淡季必然难熬。“某某”村农家乐的经营不顺,也在于未能突破“季节性困局”。
成功的乡村文旅,或如日本轻井泽,以四季不同的活动吸引游客;或如瑞士山村,以全年可体验的滑雪、徒步、温泉等形成闭环。乡村旅游,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四季经营术”,而非坐等游客上门。
五、政府的角色未明,扶持需得法,
政府的作用,本应是引导而非主导,是服务而非包办。若一味追求“政绩工程”,强推标准化改造,反而可能扼杀乡村的个性。“某某”村的案例中,若政府能更多倾听村民的想法,协助挖掘本地特色,而非硬性规定经营模式,或许结果会不同。乡村振兴,终究要靠乡村自身的力量,外力只能辅助,不能替代。
结束语:乡村的振兴,是让乡村更像乡村
“某某”村农家乐的不顺,不是某个环节的失误,而是整个逻辑的偏差。乡村旅游若想真正“火”起来,不能仅靠外部的改造,而需回归乡村的本质——它的文化、它的产业、它的节奏、它的生命力。唯有让乡村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游客才会真正愿意停留。否则,再多的政策扶持、再豪华的硬件投入,也只会造就更多的“废弃农家乐”,而非真正活着的乡村。
2025年7月6日李宝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