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宏伟,男,1987.4.30生于西吉县平峰乡,成长于红寺堡,现定居银川市,毕业于北京石油大学。
2011-2014年从事软件开发,2014年至2020年三次创业,其中以电商宁夏枸杞为主,曾获得抖音电商枸杞销量榜第一,获得红寺堡电商创业优秀企业,获得“宁夏宝藏品牌”荣誉证书。2021为响应乡村振兴政策,承包500亩枸杞基地,正式进入农业产销一体化。2023年至今工作于澳大利亚。
初读《月亮山下》本以为是言情小说,随着世界观的展开,逐渐引人入胜,节奏循序渐进,越往后期节奏感越强,它并非普通微观世界的文学作品,而具有宏观世界的伟大壮举,在我心中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严肃文学。
前文对艰苦的农村生活展开描述,细腻程度令人咋舌,从挣工分开始,学做农活、打水窖、箍窑,打胡墼,挖黄鼠,打瞎瞎,地震赈灾,救援等等事无巨细,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帘。
我并不了解您过去是做什么工作?曾经涉及过哪些领域?但书中涉及领域广泛,从农业到科技,以及消雹火箭的研制无不渗透着各自知识,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描述得绘声绘色,不乏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现实背景与叙事手笔。
为了让表述更接近乡俗文化,语言竭力本土化,甚至于一些文字还需要查字典才能略懂一二。从指腹为婚第一次引出“新社会”,让读者满怀期待,渴望新生活的到来。从齐梦鹭死亡,十三位女儿成为迷信的产物,再到杨春燕的出场,让故事有了分水岭。在此,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叙述惟妙惟肖,如杨春燕收到周思甬的信时。言简意赅,但字字珠玑。从杨春燕的故事中可深切体会到,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杨振忠)的愚昧无知,封建迷信,思想极度匮乏,将人性的扭曲(杨振忠)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对“新社会”男女渴望自由恋爱注入全新思想,让故事有了全新的活力,犹如灰暗的世界突然出现一盏明灯,给人斑斓世界的无限期待。
桃花的出现,随着她含羞地轻声细语“我愿情”三个字,短短十几分钟的“一见钟情”,往往这种牢不可破的相遇,胜过海誓山盟。简短的篇章,却深切反映了当时社会现状、环境、思想、文化加持下的悲然命运。但表达手法也是极其有趣,十三岁的拉马娃,收下马钱,这一段文字又是诙谐幽默,让人嗤笑不止。这种结婚的全流程,再回想时,画面仍历历在目。
从打入右派的痛苦到摘掉右派帽子的政治演进,十年文革更似十年地狱,幸运的是,只是十年,是时代的幸运。
社会进步的最初表现: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劳动生产力,从食物匮乏到饭菜丰盛,让从来没吃饱过肚子的何凤治,了却了半生的梦。从庆儿与何大哥的创业可以看得出,此时的百姓已经获得了些许自由空间,改革开放大器迎风招展,混沌的世界也逐渐变得开明。
周思甬功绩:
1990年第一家马铃薯淀粉厂,同时任职副县长,又增加了皮革厂,中药饮片厂,成绩斐然。
1994 吊庄移民,“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真可谓创业之艰难,环境之艰苦,画面栩栩如生展现在读者眼前。一群人伫立于风沙中,用测量仪勾画未来蓝图的场景映入眼帘(镜头感)。
“百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图壮举,从抗拒移民到超乎想象的丰收,满心欢喜的农民脸上藏不住欺骗,他们的笑容肯定了政府的一切工作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移民生产方式变迁:从解决温饱到养殖,经济作物的出现“苹果、枸杞”,整体变迁过程是一个新时代崛起的象征,着重体现了“山乡巨变”的主题意义。
计划生育的到来,“要致富,少生孩子多植树”、“只生一个好”等标语,与当下社会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背道而行。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食物匮乏,劳动力缺乏,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教育质量落后,一切的一切都牵动着国家的根基。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环境下,计划生育有深远的存在意义。干部忍辱负重,依旧砥砺前行,这一切,我可以对计划生育总结为:“宁可要质量,不可要数量。”
故事的中后期,剧情突然高段位悬崖式转折,镌刻了周思甬独有的男儿气概。曾经的他有太多无奈,命运多舛。从辞职开始,重新改写人生,经果林创业、牧业发展、重建学堂、重修戏台。这一切诠释着他不枉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枉为人之子,不枉为人之父,不枉为人之夫,人生下半场为自己而活,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的豪迈壮举,这样的男人有谁不喜欢?我欣赏他,同时也在努力变成他的样子。
故事有始有终,章法有序,有血有肉,各个伏笔在最后都有交代,如侯建堂的归宿;盼盼、二盼、二丫作为新血液注入,一代新人的崛起,必定有一代人将要退出舞台,随着剧情节奏的紧张推进,故事也告一段落。
前文故事或因情节所需,细节铺设与人物塑造让剧情略显缓慢,随着齐梦鹭的死亡,杨春燕的出现,此处可作为分水岭,此后的故事节奏逐渐高涨。作者笔力劲健,语言优美,金句层出不穷,诙谐与幽默并存,让我读得酣畅淋漓,引人入胜,曾几度废寝忘食。最终一句“把我埋在齐梦鹭坟墓不远的地方,我要为她作伴。”情之深爱之切,不禁让人眼眶一热,为爱的执念而感动。
故事可阅性极高,语言简练,不乏有奇闻趣事,“棒槌剜牙没法说”,“春天载,秋天拨,冬天捣了罐罐茶”、“一把红葱不零卖”等幽默金句频出不迭。
作为读者,精神食粮不能白吃,吸收完了养分不能拍屁股走人,理所应当地给创作者留下美好赞誉,才具备一个阅读者的基本素养——对创作者的敬畏之心。
一部好的作品,不仅仅体现在情节上的精彩,而是折射出当下社会背景的残酷现实,与现在社会形成极大反差,给读者带来强有力的精神冲击,从中酝酿出来的道理,那便是汲取一生的宝贵营养,所以,再次敬畏作者。读一本书,品一段故事,萦绕一段情怀,一千万个人读《哈姆雷特》,胸中就有一千万个不同的哈姆雷特。
我读《月亮山下》——这就是我胸中的周思甬!
——愿奋笔疾书,佳作频出,期待!
董顺学,汉族,宁夏西吉县人,生于1955年10月10日。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先后在西吉县二轻局、统计局、计划委员会、震湖乡政府工作。担任过地方国营企业厂长。从事文字工作四十余年,喜欢读书,热爱文学,积累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丰厚的生活实录,创作过中短篇小说。退休后,经过三年时间的各项准备,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这部66万多字的长篇小说《月亮山下》,终以抒怀于文学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