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于2025年7月5日在社交媒体上正式宣布成立“美国党”(America Party),宣称目标是“还给你们自由”,这一行动直接源于他与特朗普在政策上的公开决裂,尤其是针对“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的分歧。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背景、意图、挑战及潜在影响:
一、成立背景与直接导火索
1. 政策冲突激化
马斯克与特朗普的矛盾核心是 “大而美法案”(BBB法案),该法案于7月4日由特朗普签署生效,主要内容包括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影响特斯拉利益)、保留传统能源补贴,并提高债务上限。马斯克认为该法案偏袒石油利益集团,损害科技创新企业,因此猛烈抨击其为“浪费和贪污的产物”。
双方关系从盟友(马斯克曾为特朗普2024年大选投入2.9亿美元)演变为公开对立。特朗普威胁削减对马斯克企业的政府补贴和合同,甚至称其为“有问题的可怜家伙”,引发马斯克反击。
2. 民意铺垫与象征性支持
此前马斯克多次通过社交媒体试探民意:
6月5日投票:80.4%参与者(约453万人)支持成立代表“80%中间派”的新党。
7月4日投票:124.9万人参与,65.4%支持率(较前次下降,或因两党支持者介入)。 两次投票反映民众对两党制的不满,但参与规模(共约688万人次)仅占美国选民3%,实际代表性存疑。
二、“美国党”的定位与政治意图
1. 核心主张
打破两党垄断:宣称代表“沉默多数”,挑战民主、共和党“实质单一党”格局,强调自由市场(低关税、低监管)、科技创新(支持AI、太空探索)及部分进步社会政策(如支持同性婚姻)。
短期行动:威胁在2026年中期选举中打击支持BBB法案的议员,计划在摇摆州资助第三方候选人制造“搅局效应”。
2. 马斯克的个人角色
受限于宪法障碍(生于南非,无法作为总统候选人),其定位更可能是 “幕后推手”或政策倡导者,通过资本和舆论影响力推动议程。
三、面临的制度与现实挑战
1. 美国政治体制的天然壁垒
选举规则:总统“赢者通吃”制下,第三党难获选举人票;国会选举中易分散票源反助对手(如1992年改革党得票19%却零选举人票)。
法律程序:成立政党需在50州收集超2000万签名注册,召开代表大会并制定纲领,目前尚未启动任何程序。
2. 意识形态与选民基础薄弱
纲领模糊且自相矛盾(如主张自由市场却支持国家干预AI),缺乏稳定意识形态基础。
中间派选民投票率低,且可能因“策略性投票”(避免浪费选票)而回归主流政党。
3. 既得利益者的反制
特朗普政府已威胁审查SpaceX的220亿美元政府合同,并推动取消特斯拉补贴,施压商业根基。
两党均有动力维护双头垄断,可能通过选举规则调整进一步挤压第三党空间。
四、潜在影响与未来走向
1. 短期冲击
政治格局:分走部分共和党温和派票源,加剧党内分裂,间接利好民主党。
经济波动:马斯克的政治动作已引发市场恐慌——特斯拉股价单日暴跌14%,市值蒸发1500亿美元,后续不确定性或持续。
2. 长期可能性
成为压力集团:类似“茶党”依附于共和党,通过游说推动特定政策(如科技补贴、选举改革)。
催化制度变革:若持续发酵,可能引发对排序投票制(Ranked Choice)的讨论,但两党目前缺乏改革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