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正义,丹心育桃李:王贞民的师者担当与信仰坚守
在三晋大地的教育领域,王贞民教授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用八十载人生岁月,书写着共产党员的初心答卷。从万荣中学的讲台到运城师院的讲坛,从青春年华的意气风发到耄耋之年的余热生辉,他以“铁肩担正义”的风骨和“丹心著春秋”的情怀,在教育沃土上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
一、舌战群儒显锋芒:青年教师的正义担当
1960年代的万荣县城,刚从山西大学毕业的王贞民以“口若悬河、有理有据”的辩论风格声名鹊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辩论往往容易沦为意气之争,但王贞民始终坚守政策底线。在贾村庙事件中,他以清醒的头脑抵制错误行径,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即便在武斗中不幸左腿致残,他依然“克己忍痛、不计恩怨”,用共产党人的原则性守护着正义底线。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让他在时代洪流中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也为他日后的教育生涯埋下了“坚持真理”的精神伏笔。
二、杏坛耕耘铸师魂:从教学骨干到桃李满园
扎根孙吉中学的岁月里,王贞民将“一切为了学生”刻进教育实践。他带领语文组创下全县统考八连冠的佳绩,成为学校教育的标杆。更令人钦佩的是,他以“火眼金睛”识破对学生王义堂的不实指控,用师者担当为寒门学子撑起一片晴空。在运城师院中文系,他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教,将课堂打造成“知识殿堂与思想沃土”的复合体。他培养出一批批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格力量的栋梁之材,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楷模。那些毕业四十年仍念念不忘的学生,那些从人民日报社寄来的感恩书信,正是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生动诠释。
三、老骥伏枥守初心:八十载的信仰长跑
退休对于王贞民来说,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奉献的新起点。年届八旬的他,毅然投身家乡诸葛亮文化发掘工作。在田野调查中,他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精神,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贡献智慧。面对乡邻的红白喜事,他“一视同仁、百忙必至”,用人间烟火气诠释共产党员的群众情怀。即便在含饴弄孙的日常生活中,他也以“竭尽全力、极有耐心”的姿态演绎着家风传承。这种“不需扬鞭自奋蹄”的自觉,让党章要求从文本转化为生活日常,让信仰力量在柴米油盐中焕发时代光芒。
从青年教师到学界耆宿,王贞民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担当”二字紧密相连。他担当教书育人的天职,担当坚守正义的良知,担当共产党员的使命。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操守,更是一个共产党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境界。当他的学生王义堂在人民日报激扬文字时,当孙吉中学的毕业生在各行业建功立业时,当诸葛亮文化研究渐成体系时,王贞民早已用毕生坚守证明:真正的师魂,永远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频共振;真正的信仰,从来在平凡坚守中铸就不朽丰碑。
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