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承德避暑山庄
文/李会芳
6月23日早晨,在当地导游地带领下,我戴上耳麦,踏入避暑山庄的正门——丽正门。
门楼巍峨耸立,朱漆斑驳如岁月刻下的年轮,苍凉中自有不可轻侮的威严。脚下的青石板油光发亮,丁当声惊醒了山庄沉睡的梦。三百年前车轮滚动的声音和马蹄嘚嘚的声音,交织在我耳畔,眼前恍惚出现昔日帝王将相拾阶而上的情景。
宫殿区庄严肃穆,澹泊敬诚殿前,几株古松沉默擎天,两只石狮把守殿堂。风吹过,松涛阵阵,如历史深处的叹息。我屏息凝神,用手轻抚大殿门柱上雕刻的云龙纹,触感温凉,仿佛带着那时工匠的呼吸与汗水。阳光斜穿窗棂,在殿内金砖上洒下斑驳光点,恰似时光碎影在无声的舞蹈。我身临其境,楠木幽香扑鼻而来,乾隆盛世的帝王气象在无声诉说着一个帝国在此挥毫泼墨的壮阔图景。
离开宫殿区的凝重,眼前豁然开朗,湖水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与亭台楼阁。一叶扁舟向湖心缓缓荡去,船过之处,水面漾开层层涟漪。荷叶田田,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沁人心脾。舟行金山岛,小巧的金山亭凌于水上,宛如江南水乡北迁于此。导游告诉我们,此景仿镇江金山而建,让人不由想起康熙当年南巡,也曾被那“江流天地外”的浩渺触动心弦,遂将那份壮阔浓缩于这山庄一隅——山水之趣,在帝王眼中引魂招魄,于是在这千里之外,再造一个心仪的江南梦境。
听着故事,观光车行驶于崎岖山路,沟壑山间林木葱郁,古树参天,树荫遮天蔽日,鸟鸣啾啾,如珠玉滚落峡谷。下车后,我登临“南山积雪”亭,凭栏远眺,山庄全景尽收眼底。远处磐锤峰如一枚定海神针,卓然挺立;近处湖区波光潋滟,亭台点缀其间;平原区绿草如茵,视野开阔。俯仰之间,山水相映,刚柔并济,令人心旷神怡。这片山峦,原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屏障,冬可御朔风,夏能消暑气,我不由惊叹古人选址的智慧。这个经历三朝皇帝,近90年打造的遗迹,早已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进了每一道起伏的山脊与每一泓清澈的湖水之中。
中阳灿烂,为山庄披上辉煌盛装,我再次驻足烟波致爽殿前开阔的广场,放眼四顾,这里群山苍茫,树木葱郁,宫殿林立,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琉璃瓦被阳光染成金黄的鳞甲;远处,山峦叠嶂,外八庙的金顶熠熠生辉,如同历史的灯塔静默燃烧。此时,我真正领悟了“烟波致爽金风至,水殿荷香暑气收”的含义。
外八庙无声地印证了清帝怀柔远方、目光深长的博大胸怀。山庄之美,岂止是避暑?它更如一个巨大的容器,盛放了帝王的韬略、工匠的智慧、民族的交融与文明的对话。每一块砖石,每一处景致,都是凝固的史书,等待着后人解读其中蕴藏的磅礴气象。
下山途中,我特意去探访那条闻名遐迩的热河。河道极窄,水流缓缓,在中午的阳光下泛着银光。我蹲下身,伸手轻触河水,一股温热从指尖蔓延全身。这条世界最短的河流,以其独特的温度名声大噪,历经岁月更迭,依旧温热如初,清澈见底,成了山庄灵动的血脉。
步出山庄,回望渐渐隐去的圣地,那红墙金顶、湖光山色,连同三百年的风霜印记,深深镌刻在我心里。这座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清帝的夏宫,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完美结合,恰如一座活着的丰碑,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民族如何以非凡的智慧与气度,在山水之间构建起一个通天地、避暑气的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