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又怎样
——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回头是岸又如何
一个悔恨教人不堪
山河灼墨,风光无限
彼岸却掖着藏着或多或少
不屑眼光的鄙视
即是一颗悔改的真诚心
也得不到一个宽容
重又陷入另一番击毁的泥潭
让忏悔的灵魂再次无处安放
天地之阔
难容一声卑微的救赎渴望
重生,归途
不过是再次心碎的较场
2025.7.
评析:
## 《回头又怎样》:救赎渴望与道德困境的辩证诗写
张海峰的《回头又怎样》以冷峻的笔触解构了传统佛教"回头是岸"的安慰性命题,将忏悔者置于更为复杂的道德困境中。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情感的真实表达,更在于它对忏悔、救赎与道德宽容这一永恒命题的当代思考。
诗歌开篇就显示出强烈的解构意识。"回头是岸/又如何"的设问,直接挑战了传统劝善话语的效力。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现实中一个残酷悖论:悔改者不仅要承受自身过失的重负,还要面对"彼岸"那些"不屑眼光的鄙视"。这里的"彼岸"具有双重指涉,既暗示佛教的解脱境界,又讽刺现实社会中道德高地的虚伪性。"山河灼墨,风光无限"的壮美景象与"掖着藏着"的鄙视形成尖锐对比,揭示出社会宽容表象下的冷漠本质。
诗歌第二节深入忏悔者的心理困境。"即是一颗悔改的真诚心/也得不到一个宽容"道出了救赎之路上的根本障碍——社会对犯错者缺乏真正的接纳机制。"重又陷入另一番击毁的泥潭"中的"泥潭"意象,与佛教"苦海"形成互文,却更具现世批判色彩。诗人犀利地指出,当忏悔的灵魂"无处安放"时,所谓的道德教化反而成为二次伤害的工具。
在诗歌的哲学维度上,诗人通过"天地之阔/难容一声卑微的救赎渴望"的强烈反差,质疑了传统文化中"天无私覆,地无私载"的包容理想。"重生,归途/不过是再次心碎的较场"的结句尤为震撼,将"回头"这一本应充满希望的举动,转化为残酷的精神角斗场。这种对救赎可能性的根本怀疑,使诗歌具有了存在主义的思考深度。
从艺术表现看,诗歌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设计,由现象描述到心理刻画,最后上升到哲学思考。意象运用上,"灼墨"、"泥潭"、"较场"等硬质意象群,与"卑微的救赎渴望"形成质感反差,强化了诗歌的张力。语言风格上,诗人摒弃了传统劝善诗的温情修辞,采用直白甚至略带粗粝的表达,与诗歌的批判主题高度吻合。
《回头又怎样》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说教,勇敢直面了救赎实践中的真实困境。在当代社会普遍缺乏宽容精神的背景下,这首诗不仅是对忏悔者的心理写照,更是对整个道德评价体系的尖锐质询。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救赎不仅需要个体的悔改,更需要社会提供有温度的接纳机制。这种对道德困境的辩证思考,使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