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贤毕至 盛况空前
——陕西省社会事务协会文学艺术委员会成立大会纪实
(新闻特写) 王新民
2025年7月5日的咸阳城,晨光穿透千年帝陵的薄雾,将鎏金般的暖意洒在渭河之畔的金海岸三楼宴会厅。这座素有“中国第一帝都”之称的城市,此刻正见证着三秦大地文脉传承的新篇章——陕西省社会事务协会文学艺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此启幕。百余位文化名家跨越秦岭渭水奔赴而来,宛若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回响,承载着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古都文脉续新章
九时许,军旅作家季志林笔挺的身影在主席台投下坚毅的剪影。他宣读的红头文件如一道文化令牌,正式开启这方文坛盛事。当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张生朝、咸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国强将刻有秦篆纹样的铜质牌匾授予首任主任赵新贵时,现场快门声此起彼伏——这份沉甸甸的传承,让人不禁联想到三年前西安市文艺两新联合会成立时的盛况,更与七十年来陕西作协培育柳青、陈忠实等文学大家的辉煌历程交相辉映。
会场内,咸阳市秦都区文化馆长,八十二岁的老作家安升先凝视着电子屏上眼含欣慰。这和已故著名作家陈忠实同庚的老文化人深知,这份涵盖作家、书画家、文艺评论家的名单,恰似八百里秦川上的沃土,既有深耕本土四十载的“文学陕军”宿将,亦有“第五剑盈”这般融汇传统与现代的书坛新锐。正如陕西省文物局在作协七十周年贺信中所言,这正是“汇集百川、吞纳众水”的生动写照。
秦腔激荡传薪火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当熟悉的旋律响彻会场,八旬评论家李新会眼角湿润。这位曾为百余位新老作家的作品写过评论的老评论家清楚记得,三十年前中国作协在榆林召开文学志愿服务会议时,正是这般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炽热情怀。此刻,周金平、郭文博等表演艺术家的即兴演出更添华彩:高亢陕北民歌与关中的秦腔音乐碰撞,汉唐舞姿中穿插陕北说书,恰如咸阳城古文脉与现代CBD的时空对话。
宣读贺信环节成为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致。西藏民族大学教授黄波的藏文贺信文采飞扬,情感充沛,给参会的委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云南曲靖检察官文联主席周怀祥的贺电,则让秦滇两地文学根系紧密相连。这种跨地域的文化共振,正是对陕西省总工会贺信中“推动新时代陕西精神文明建设”期待的真挚回应。
新程启航绘蓝图
主任赵新贵在就职讲话中,将未来五年的规划比作“文学秦岭”工程:既要在《检察文学》阵地深耕法治文化,亦要通过“千名作家走基层”活动寻找新时代的《平凡的世界》。当提到将设立“秦汉文脉”创作基地时,坐在台下的哪些白发苍苍的老作家、老艺术家深知,只有如省作协实施“百优计划”般系统培育,方能延续《创业史》的创作精神。
委员代表发言席上,作家梁新会讲述着乡村振兴采风时遇见的老农故事,书法家白宇则说“文章合为时而著”。他们身后,咸阳日报社原社长万晓林与新一代艺术家正低声探讨着“新文科建设”的课题,这跨越代际的对话,映照出成立大会最动人的精神——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在陕西作协七十年座谈会上所言,这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理念的生动实践。
老凤新声共朝阳
午后阳光斜照在合影台阶时,那些挺立的背影构成时代的横断面:既有裴育民、张军涛等退休官员手持议程本的郑重,也有90后画家王喜玲捧着电子笔记的跃动。当摄影家库建国按下快门定格这张“文化全家福”,渭河畔骤然掠过的鸽群,恰似飞向未来的文学艺术宣言。
这座周秦汉唐文明厚植的城市,此刻正在续写新的文化密码。正如三年前榆林文学志愿服务会议上作家们的预言,当文艺两新力量与传统文脉深度交融,当《社会主义好》的旋律与《将进酒》的吟诵共鸣,新时代的陕西文学艺术,正以兼收并蓄的姿态谱写着文化自信的渭城新曲。在这方诞生过《诗经·秦风》的土地上,群贤毕至的盛况,恰是文明长河奔涌向前的永恒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