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地解码者:马学林诗词中的中国地质力学之父李四光与山河重塑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在中华文明厚重的史册上,李四光以一把地质锤叩响了沉睡大地的心脏。马学林先生的十首同名诗词,如金石交击之声,铿锵激越,为这位“中国地质之父”谱写了壮丽的大地交响。这些诗章以地质锤为笔,以亿万年岩层为纸,将李四光“锤震坤轴开万象”的丰功伟业,镌刻成永恒的精神图腾。当一柄地质锤叩响沉睡的华夏大地,一个民族叩问地球奥秘的征程就此开启。马学林先生为“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精心创作的十首诗词,以磅礴意象与深邃情感,为这位大地解码者铸就了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这些诗行如地质锤般铿锵,如冰川般深澈,将李四光以科学之力重塑山河的壮举,化为穿越时空的永恒交响。
(一)马学林的十首诗词,以地质锤为笔、以大地为卷,精心勾勒李四光的精神图谱。
1. “锤攻石破寻油迹”、“锤震坤轴开万象”、“锤叩坤维醒大荒”——地质锤这一科学家的寻常工具,在诗中升华为开天辟地的神兵利器。它“震大寰”的伟力,是李四光以科学精神撼动旧有地质认知的象征。而“探秘山川地质先”、“穷奥求真解秘奇”的求索身影,则刻画出他毕生以大地为实验室、以真理为圭臬的学者风骨。当“冰川立证破云疑”、“勇破陈言冰迹彰”的诗句如冰镐般凿开迷雾,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以实证精神挑战西方权威的胆魄——那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正是科学利刃刺穿认知坚冰的壮举。
2. 地质力学的创立,是李四光对地球的深邃“力塑”。“力学开宗铭史简”、“力求开境换新颜”、“力开地学破天荒”——诗中反复咏叹的“力”,既是地质构造之力,更是开创性理论喷薄而出的思想伟力。这“力塑山河骨”的学说,赋予僵硬岩石以动态生命,使华夏大地在科学视野中“焕玄黄”。当“图绘型成解雾烟”,那些精密的地质构造图,便成为解码大地沧桑的智慧密码。
(二)十首诗词体裁纷呈,如地质构造般层次分明,共同构建起李四光科学贡献的立体群雕。
1. 七律以其恢弘格局,承载了对李四光毕生功业的礼赞。第一首以“探秘山川”起笔,经“锤攻石破”、“图绘型成”的实证耕耘,终至“大港松辽多黑液”的石油喷涌,铺陈出“丹心报国功勋著”的壮阔画卷。第二首“力学开宗铭史简,冰川立证破云疑”一联,十四字如金刚石般坚硬璀璨,将地质力学奠基与冰川学说突破这两大支柱性贡献,熔铸成不朽的科学箴言。
2. 词作部分则迸发着科学探索的激情。《山花子》中“铁证冰川破玄奥,扫云烟”,《临江仙》里“冰川铁证破云烟。学科标史册,星斗换人寰”,以破云见日之象,礼赞其拨开学术迷雾的智勇。《翻香令》“力开地学破天荒”如春雷炸响,宣告中国地质学的自立;而《浣溪沙》末句“山河父誉矗碑祥”,则将科学家的名字铭刻进大地本身。
(三)诗词的深层光芒,在于将李四光的科学实践熔铸为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
1. “油海翻腾东北喜”、“忽现油涛松嫩涌”、“油海忽腾松嫩水”——诗中反复涌现的“油海”意象,是李四光“陆相生油”理论最壮美的果实。当“贫油国”的帽子被松嫩平原喷涌的黑金冲垮,这“乌金翻巨水”的盛景,正是科学力量为民族注入的“经济血液”。诗中“华夏舒眉玉宇仪”的欣喜,“金瓯稳固坝基祥”的安宁,皆源于此——地质学家的锤凿,夯实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石。
2. 李四光的伟大,更在于他以科学之光重绘了华夏山河的精神图谱。“山河重塑父名镌”、“功铸山河书伟业”——这里的“山河”既是自然实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他创立的地质力学,是献给大地的“陆标宏著”;他发现的冰川遗迹,是为神州大地佩戴的“冰魄勋章”。当“丹心报国”的赤诚与“卓越辉煌”的成就交融,一位科学家便化身成为“永作神州发展梁”的民族脊梁。
(四)马学林的十首诗词,如十次精准的地质勘探,层层深入,以核心意象勾勒出李四光的精神地质图。
1. “锤攻石破寻油迹”、“锤迹绘坤仪”、“锤震坤轴开万象”——开篇诗句如锤击岩石的脆响,反复叩击着李四光学术生命的核心符号。这把“地质锤”,既是他行走荒原的忠实伙伴,更是近代中国科学精神的具象化身。当“锤击寰球震大寰”的豪迈词句回荡,那铿锵之声早已超越工具范畴,成为民族叩问大地、寻求复兴的深沉呐喊。
2. 当李四光面对西方“中国贫油论”的傲慢,马学林以澎湃诗情记录下那石破天惊的发现:“大港松辽多黑液”、“油海翻腾东北喜”、“忽现油涛松嫩涌”。这些诗句如喷涌的油泉,饱含激情与力量。“松嫩涌”、“翻腾”、“忽掀”等动词的爆发性运用,将地下石油的奔涌升华为民族挣脱能源桎梏的象征。那喷薄而出的黑色黄金,在诗行中闪耀着国家工业化的曙光。
3. 在科学理论的巅峰处,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如北斗悬天。马学林以如椽诗笔予以礼赞:“力开新学山河证”、“力学开宗铭史简”、“力求开境换新颜”。“力”字在十首诗词中反复出现,成为统摄全局的诗眼。这“力”既是地质力学的理论内核,更是李四光“打破洋框框”的科学胆魄。当“山河证”、“破云疑”等词句交相辉映,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如何以大地为实验室,以实证为利剑,劈开学术迷雾,为中华民族在科学殿堂赢得一席之地。
(五)十首诗词体裁纷呈,各展所长,从不同切面完成了对李四光科学人生的立体测绘。
1. 七律以其恢弘架构,承载了对李四光毕生成就的综观。如第二首“怀忠卓越闪光时”起笔,经“力学开宗”、“冰川立证”的学术铺陈,终至“功铸山河书伟业”的升华,如地质剖面般层次分明。平水韵的沉稳音律,恰似大地深处的脉动。
2. 五律则如精密的化石标本,凝练浓缩着李四光的科学精神。第四首“力塑山河骨,冰销亘古玄”,十字之间,地质力学的理论创造与第四纪冰川的实证发现交相辉映;第六首“油水腾松嫩,金瓯铸陆基”,则将石油大发现与国家基业永固巧妙联结,尽显五律“尺幅千里”的艺术张力。
3. 词作部分如地质构造般充满动感。《山花子》中“铁证冰川破玄奥,扫云烟”,《临江仙》里“油海忽腾松嫩水,陆标宏著安磐”,以词牌特有的长短参差,再现了科学发现的突发性与变革性。而《翻香令》“冰川证,烟云散,立美篇、月色焕玄黄”,更将科学真理的澄明境界,升华为天地重光的宇宙意象。
(六)马学林诗词的深层光芒,在于它们将李四光的科学伟业熔铸为永恒的民族精神矿床。
1. 当“功铸山河成父誉”、“功业同嵩岱”、“丰碑凌岱岳”在诗行中巍然矗立,我们看到科学成就如何升华为民族精神的标高。李四光“锤叩坤维醒大荒”的壮举,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地下宝藏,更唤醒了中华民族“科技自立”的集体意识。那把普通的地质锤,因其主人“丹心报国”的赤诚,在诗词中化作“光耀九层天”的精神火炬。
2. 李四光的伟大,在于他实现了科学理论与国家命运的完美嵌合。马学林敏锐捕捉到这一特质:“陆能终固禹州疆”、“金瓯稳固坝基祥”。从大庆油田的黑色涌流到长江三峡的坝基论证,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绝非书斋理论,而是直接参与国家命脉塑造的实践哲学。“铸山石”三字在《翻香令》中的出现,正是对其“科研为国”精神最精炼的文学提炼——他真正以科学为基石,浇筑起新中国建设的钢筋铁骨。
3. 在诗词构筑的文学地层中,“冰川铁证破云烟”的意象闪耀着特殊光芒。当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打破西方学术垄断,那不仅是地质学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在科学话语场的庄严宣言。马学林以“破玄奥”、“破云疑”、“破天荒”的递进式咏叹,将这一科学事件升华为民族智慧冲破蒙昧的象征性时刻。
结语
马学林的十首诗词,是文学界为李四光树立的十座精神丰碑。它们以古典韵律为地质锤,以铿锵文字为岩石标本,将我们带回那个“锤震坤轴开万象”的火红年代。当“丰碑万古仰安琪”的诗句在耳畔回响,我们不仅看到一位科学家在荒野岩层间刻下的不朽足迹,更感受到一个民族以科学为脊梁挺立天地的磅礴力量。李四光的名字,已如他发现的石油般融入共和国的血脉;而马学林的诗词,则如永恒的地质剖面,记载着这份“光耀九州祥”的科学精神——那是在大地深处,以智慧之锤叩响的、属于一个复兴民族的壮丽诗篇。
马学林的诗词,是文学星空中为李四光点亮的十座灯塔。它们以“锤震坤轴”的铿锵为韵脚,以“油海翻腾”的壮阔为意象,以“丰碑凌岱岳”的巍峨为结句,引领我们重返那个以科学报国的火红年代。当“光耀九层天”的颂词在耳畔回响,我们不仅看到一位地质学家在岩石上刻写的真理,更感受到一个民族在认知世界、改造山河征程中挺立的科学脊梁。李四光的名字,已如他发现的冰川擦痕,深深烙印在神州大地;而马学林的诗词,则如不灭的地质之火,照亮后来者继续解读大地之书的漫漫长路——那是在岩石的沉默里,以无言之力写下的、属于整个文明的壮丽诗篇。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7月6日